一、基础薄弱,没有好的学习方法
很多孩子高中前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仗着头脑有点小聪明,考试全靠突击式学习。勉勉强强上了高中之后,课程难度和知识量一下子增加,老方法不管用,完全跟不上节奏,想努力都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因为基础不牢固,老师讲课他根本听不懂。再加上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学习对他来说就是死记硬背,根本静不下心去理解知识内在的联系,因此考试一次比一次差。
家长开始着急、质疑、埋怨,学习变成了一种持续落后的糟心体验,始终得不到正反馈,毫无成就感可言。日复一日的挫败感消磨着意志,于是开始厌恶学习,最终选择放弃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缺乏动力,看不见未来
高中苦,高中累,学这些东西到底有什么用?考上大学怎么了,以后还不是难找工作。这是很多迷茫孩子心中的疑问。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们接触到的成功路径越来越多元化,网红随便在镜头前扭几下就能赚钱、游戏主播玩玩游戏就能实现财富自由。他们看到很多没完成学业的人轻轻松松就取得了成功,再看看自己每天累死累活,学这些枯燥无味、生活上根本用不上的知识,很难再认同自己的努力。
他们唯一的动力就是来自家长和老师的推动,根本没有内驱力。当学习变成了被动完成任务,而不是主动追求知识时,热情很快会消散。
三、反复失败,自我设限
一次次的反复失败,慢慢消磨孩子的自信。他开始怀疑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为什么别人一学就会,自己看着这些题就像天书一样。他不知道的是,那些人前轻松的孩子,背后付出了大量的汗水和努力。
他开始形成“我学不会”的固定思维模式,躲着困难走,上课发呆、下课睡觉,回家了也是抱着手机猛刷,用即时的满足去填补内心的无助和空虚。
一个在学习上缺乏自信的孩子,自卑会蔓延到方方面面,只能躲进手机里才能找到归属感。如果这时候家长不理解,不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只知道夺走他仅剩的快乐,他就会用尽全部力量和你对抗。
四、家庭支持不足,或缺或过
到了高中,家庭对孩子学业支持相当重要。但很多家长因为工作忙碌、家庭变故或者自身文化水平及情商有限,根本无法给孩子必要的学习监督和情感支持。
青春期正是情绪敏感多变的时候,缺乏家长关爱的孩子往往会感到孤独无援。特别是面对学习困难时,无人可以求助,只会被埋怨指责,有苦难言。
还有一些家长则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对孩子过高期待,监管过度。他们过分关注分数和排名,只要孩子的成绩有一点退步,就会紧张焦虑,并且把这种压力传导给孩子,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孩子对学习越来越排斥。
五、同伴影响,误交损友
青春期的孩子开始逐步有自己的圈子,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如果这个圈子里有不爱学习的甚至是辍学的同龄人,那么会很容易形成消极的群体效应。
比起大人,他们的心中更在乎同龄人的认可和接纳。如果他的身边全是轻视学习的人,他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同,很可能就会采取同样的态度面对学习。大家天天都在讨论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读书无用论”会迅速在群体中相互强化,加速孩子放弃学业的决定。
“近者者赤、近墨者黑”,同伴的影响力在青春期超乎你的想象。这就是为什么家长都拼了命想把孩子送进好学校、好班级的原因。
家长能做啥?理解与支持并举
1、多一点耐心
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不要过于焦虑,请保持理性和耐心。调整自己的期望,给孩子适当的喘息空间,相信孩子能渡过难关。
2、帮助孩子重塑信心
要告诉孩子,困难只是暂时的,出现问题也完全正常,这是高中成长的必经之路。多给孩子搜集一些适合高中的学习方法,让他看一些学长学姐的成长之路,看看别人是怎么战胜困难,让孩子重建信心。
3、改善学习方法
解决问题的根本是找到适合孩子的学习路径,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学习方法上的不足,可以寻求老师的专业指导,只有提供解决方法才能让孩子有方向努力。
4、营造好的家庭环境
多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困难,一起寻找解决方案,减少施压和指责。让孩子知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永远可以信任父母。
5、关注孩子的社交圈
帮助孩子远离劣质朋友圈,创造更多与积极向上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因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好的环境能够带动孩子向上成长。
写在最后
人生是长跑,不是冲刺。暂时的落后不代表最终的失败。
半途而废不是结局,而是重新选择的开始。只要我们给予理解和正确的引导,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耐心、理解和智慧支持是最重要的力量。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史上最难的游戏5攻略(高中最难战胜的5大难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