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战剧《沉默的荣耀》刚完结不久,央视又紧接着推出了另一部大剧《隐锋》。
一部接一部,瞬间将皮哥拉回到谍战剧神仙打架的年代。
仔细想一想,公认的谍战神剧《潜伏》,已经是17年前的事情了。
虽然年代久远,但《潜伏》生在巅峰,也生在国产谍战剧最鼎盛的时代。
随后谍战式微,其他类型剧相继崛起。
除了偶有昙花一现,“谍战”这个类型,似乎死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而《隐锋》的出现,《沉默的荣耀》的爆火,好像又隐隐预示着,“谍战剧”欲重回大众视野。
其实,过去的10年,有不少谍战佳作。
今天,皮哥就为过去10年最好的十部谍战题材剧,排个名。
排名有先后,让我们先回味这些年谍战剧的来时路,再期待它即将到来的荣光。
第10名:《叛逆者》2021年丨豆瓣7.7分王志文+朱一龙的演员组合,几乎覆盖了所有观众群。
这剧最聪明的地方,就是彻底放弃了“猜谁是内鬼”老套路。
第二集演到一半,该亮的牌全亮完了。
王志文演的顾慎言就是潜伏在复兴社的“邮差”,朱一龙演的林楠笙最后会弃暗投明。
编剧把悬念全扔了,赌的是什么?赌观众愿意看一场真刀真枪的智力对决。
望江楼刺杀王志那场戏,顾慎言从司机买生煎的闲聊里套出关押地点,又用灯光给狙击手标定窗口位置,这一套组合拳行云流水。
可林楠笙光摸车头温度就差点让老顾露馅,陈默群更是凭着多年特务的直觉死盯着顾慎言不放。
双方都没降智,每个回合都是见招拆招,看得人手心冒汗。
比较难得的是,剧里没有一个工具人。
就连只出场十几秒送死的交通员阿木,都让观众记住了那个拉响手榴弹前平静的眼神。
制衣铺的小伙计被电刑拷打,咬着牙只说“我真的什么都不知道”,然后一枪毙命。
这种不煽情的残酷,反而比那些哭天抢地的苦情戏更让人难受。
值得一提的是,朱一龙把林楠笙这个角色演活了。
前期的他就是个勤快过头的职场新人,给领导冲咖啡拖地板,察言观色样样在行,同事看着都烦。
可正是这种稚嫩感,才让他后来的转变有了说服力。
当他在审讯室目睹国民党的滥杀无辜,当他看到朱怡贞为了理想可以舍弃一切,那种价值观崩塌重建的过程,没有靠台词说教,全在演员眼神里的挣扎和迷茫。
有人说《叛逆者》节奏太快,细节太密,看着累。可皮哥倒觉得这正是它的优点。
不注水、不拖沓,每一帧都在推进剧情。
你得打起十二分精神跟着看,稍微走个神就得倒回去重看,这种观剧体验,才是谍战剧该有的。
第9名:《隐锋》2025丨豆瓣未出分不久前,《隐锋》在央视开播。
这部剧虽然没有星光璀璨的阵容,但从目前播出的两集来看,对味道。
它的开头,是一个极致化的戏剧困境。
地下党员与组织断联,成了悬浮于敌营内部的“断线风筝”,他该如何自处,又该如何处理信仰与敌情,自身与集体的关系?他的命运将走向何处?

这部剧改编自马识途的同名小说,剧比较高明的地方在于,它从多维度,营造出了让观众肾上腺素激增的“险境”。
望江楼一场戏,便层层剥开矛盾。
李亨制造火灾掩护上线、老周中弹被捕、中统军统相互倾轧、贾云武当场起疑。
短短十分钟内完成四重反转,这种高密度叙事,既营造出黎明前夕成都多方势力暗流涌动的历史真实,更将主角推入“一人分饰三角”的困局中。
李亨必须同时在中统副师长、地下党员、袍哥大爷三重身份间切换,每一次眼神交锋都暗藏杀机,这种极限周旋,本身就是谍战剧的核心魅力之一。
人物塑造上,这剧也实现了敌我双方的智力均衡。
涂松岩饰演的贾云武如盘旋秃鹰般死盯李亨,其敏锐嗅觉堪比《沉默的荣耀》中的谷正文。
而任正斌塑造的中统沈主任那张“笑面虎”的谍战脸,更将特务机关日常化的暴虐演绎得入木三分。
当老周在电刑架上指认李亨为“共产党”,这一反其道而行之的博弈,既展现了革命者绝境中的机智,也将双方智斗推向白热化。
虽然只播了两集,但目前来看,《隐锋》有让观众在密集的惊险博弈中,看见那些隐姓埋名的“隐锋”的魅力。
相信后面的剧情播出后,它不会辜负这个排名,也能在央视平台上绽放出应有的锋芒。
第8名:《追风者》2024年丨豆瓣7.8分《追风者》与《叛逆者》的演员组合很像,都是年轻偶像艺人+实力派老戏骨。
王一博饰演的魏若来,刚开始就是个从江西来上海打工的穷小子。
他住着七宝街的老破小,早上顶着鸡窝头洗漱,为了去央行面试借周姨的旧大衣撑场面,这形象,甚至让赶早八挤地铁的皮哥有点共情。
包括之后的诸多这些,立住了魏若来这个角色,他并不是天生的英雄,只是个在时代洪流里挣扎求生的普通人。
这也是《追风者》最大的价值,是它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通过一个底层青年的视角,让观众看到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命运浮沉。
除此之外,《追风者》虽然是谍战,但它有其他谍战类型没有的“金融”属性。
剧中的金融战争比枪战还残酷,周姨炒股那场戏看得皮哥手心冒汗,资本的黑手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在瞬间吸干普通百姓的血汗钱。
阿文因为库券风波跳楼那一刻,我们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金融杀人不见血”也才真正了解了,剧中先辈们奋斗的意义。
除了王一博,剧中其他几个角色,也相当有层次。
王阳的沈图南,有那种精英的复杂性,他既想报国,又渴望权力,既冷酷决绝,又在妹妹面前露出温情。

李沁的沈近真也让人眼前一亮。
她不是那种需要男主保护的花瓶,而是端得起枪、搞得定任务的女战士。
出入不同场合能无缝切换身份,酒会上是光鲜亮丽的千金小姐,执行任务时冷静果决毫不手软,这似乎才是那个年代的新女性该有的样子。

说实话,这剧也不是没毛病。
有些地方的逻辑确实经不起推敲,比如李晟达那场刺杀戏,处理得有点草率。

但瑕不掩瑜,《追风者》除了谍战,有一个鲜活的生活世界。正因为有这些温暖的底色,后面的残酷才更扎心,那些无名者的奋斗,才更有意义。
第7名:《对手》2021年丨豆瓣7.8分看《对手》之前,观众都以为会是那种你追我逃、枪战飙车的现代谍战片。
结果整部看下来才发现,这根本就是一部披着谍战外壳的中年生活苦情剧。
郭京飞演的李唐是个开出租的,每天早上一睁眼就欠着几百块份子钱。
谭卓演的丁美兮是个中学语文老师,整天操心女儿青春期叛逆、补课被举报、理财被骗钱。这哪是间谍,分明就是社畜夫妻的真实写照。
但就是这种“穷酸相”,反而让角色立住了。
李唐和丁美兮不是什么铁血战士,他们就是两个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普通人,只不过恰好干的是间谍这行。
郭京飞把那种中年男人的憋屈演得入木三分。
单位要求自费换新能源车,他没钱,跑去领导办公室发火,没人理他,临走气呼呼薅走了桌上所有矿泉水。

这种无能狂怒,太真实了。
谭卓演的丁美兮得了甲减,情绪波动大,动不动就炸毛。
一会儿骂组织没良心,一会儿抱怨女儿是“最不听话的那节甘蔗”,分明就是操心过度的中年妇女。
正因为这种设定,《对手》才敢让反派间谍当主角。
正是这种平民生活的反差,才能跟他们在执行任务时的紧张形成错位,也能让观众最大程度感觉到。
所谓的“间谍”,并非《007》中那种高大上的香车美女,间谍很可能就在身边,很可能就是一个社畜,一个甲亢的中年妇女。
不过,剧里虽然没有一句“我爱你”,可干的全是为对方死的事。
尤其剧中宁理演的林彧,是个狠人。
为了改掉左撇子的习惯,给家里所有门把手通电,用电击强行纠正几十年的习性,发现耳后有颗痣,直接拿烟头烫掉。

这种对自己下狠手的劲儿,也让他与这对间谍夫妻的相处,让人脊背发凉。
有人说《对手》是“招降剧”,剧中有一幕,李唐看到国家给举报间谍的奖金高达五十万,算算自己一年的收入,动了自己举报自己的心思。

但不妨碍《对手》,成为近年来最特别的一部谍战剧。
它提醒我们,间谍不是神,他们也为钱发愁,也有职业病,也会被P2P骗钱。
当你拨开那层神秘面纱,会发现他们不过是一群走错路的普通人,在时代洪流里挣扎求生,最终还是逃不过被大手操控的命运。
第6名:《沉默的荣耀》2025年丨豆瓣7.8分一部新鲜热乎的谍战剧,《沉默的荣耀》。
豆瓣虽然仅有7.8分,但这分数其实无法真实反映,这部剧在近十年谍战剧中的地位。
剧集在设定上,就有个致命缺陷,它从一开始就“剧透”了结局。
1950年6月10日,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被押赴台北马场町刑场。
可就是这部没有悬念的剧,收视率破了央八年冠。

在皮哥看来,《沉默的荣耀》之所以大火,有两点原因不得不提。
其一,是它第一次将解放后在宝岛执行任务的间谍,搬上了谍战剧。
他们看似是在做一种“无用功”,但实际上,电视剧从本质上为他们证明,不仅证明了他们的功绩,更证明了他们的价值。

尤其,谍战剧很容易聚焦于具体的个体,具体的任务,而《沉默的荣耀》里的主角吴石将军,他的谍战,则往往是从全局,从高层,从战争谋划的层面。
这一点,如果不读历史,从我们普通人的角度,是很难理解到,更难以共情的。
其二,是它在人性,在氛围,在剧情架构层面,做出了最好的平衡。
吴石本可以留在福州享受胜利果实,可他选择去台湾当国民党的国防部次长。
临行前说的那句“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平静得可怕。

女儿骂他是军阀,妻子跟他约法三章,他只能沉默接受。
还有聂曦,妻子质问他为什么不把孩子接来台湾,他说不出口真相。
同时,《沉默的荣耀》里的反派,是近些年谍战剧中,最有特质的反派之一。

余皑磊演的谷正文阴狠毒辣又心思缜密,他为了达成目的不择手段,既可以牺牲同事的生命,也可以随意改变各种游戏规则。
他的存在,让吴石他们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两个特点相互融合,看到最后,我们才明白,《沉默的荣耀》讲的不是失败,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壮烈。
这其实是所有谍战剧共通的主题,成功和失败,死亡和沉默,无法影响他们的伟大,更不妨碍他们的崇高。

因为信仰这东西,从来不以成败论英雄。
革命从来不是一条笔直向上的胜利阶梯,它充满了血的教训和壮志未酬。

当我们足够自信回望那段岁月,才能真正理解那些“虎穴忠魂”的分量。
第5名:《特工任务》2023年丨豆瓣7.9分皮哥想了很久,这部《特工任务》能不能归于“谍战剧”类型。
回味良久,才决定将它排进这份榜单。
豆瓣7.9,在“谍战”类型中并不算高分,但它颠覆了传统谍战剧的模式,将谍战,拍成了一种反间谍科普片。

赵宝刚这次脑洞开得有点大。
他把间谍渗透活动包装成一款暗网游戏,玩家戴上VR眼镜就能进入虚拟世界当特工,赚到的游戏币能1:1兑换美元。
等你玩成高手了,组织再发邀请,完成线下任务,奖励十万现金。

这设定听着就瘆人,可更瘆人的是,他通过这种形式告诉我门,有时候我们做的看似普普通通的事,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在泄密。
剧中,魏大勋演的黄子诚就是个重度游戏爱好者,接到第一个线下任务还以为是户外剧本杀。
运送生物样本的任务,真真假假掺在一起,谁都分不清,这到底是不是间谍行为。
而剧中,这种间谍渗透,已经无孔不入。
帮人扫个二维码、接个陌生来电、加个好友聊几句天,都可能是间谍设下的局。

而且很简单的一件事,一旦入了局,就再也回不了头。
另外,《特工任务》虽然有游戏科普属性,但赵宝刚最厉害的细节把控,依旧能让人头皮发麻。
韩庚演的国安科长高天阳,抓间谍靠的是对方来不及换的鞋子。

周放演的吴熙伪装成鱼商,提前背了一堆专业知识,连递名片都暗藏玄机。
这些细节让人信服,也让观众第一次了解了,现代反间谍工作的高端和真实。

有人说这剧太“潮”了,年近70的赵宝刚怎么还能拍得这么年轻化。
其实回头看他的作品,从《编辑部的故事》到《奋斗》,他一直在踩时代的点。

这次也一样,VR游戏、脱口秀梗、外卖小哥被征用摩托车追间谍,这些设定既接地气又有趣,完全不像传统主旋律那样板着脸说教。

相较其他的谍战剧,能将严肃题材拍得年轻人爱看,又不失社会责任感。
这似乎也是一种只关于谍战的“与时俱进”。
第4名:《风起陇西》2022年丨豆瓣8.1分当谍战剧的模式走入死胡同时,很多创作者开始独辟蹊径。
这部《风起陇西》就是其中的典型。
它以三国这一宏大历史时空为舞台,而后巧妙地将镜头对准了史书边缘的“隐形战线”,完成了一次古装谍战剧的类型探索。

刚开播的时候,这部剧口碑两级,有人认为这是马伯庸在“取巧”。
实际上,谍战工作古已有之,这也是这部剧最值得称道之处,它在历史罅隙中,构建出了一套完整的情报战体系。
司闻曹与间军司的对峙,本质上不仅仅是组织架构的呈现,更是将谍战剧中“信任与背叛”的命题,嫁接到三国权谋的复杂土壤之中。
陈恭作为双面间谍的身份困境,映射出的,是小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生存悖论。
当国家大义与个人信义发生冲突时,他必须亲手斩断与郭刚的兄弟情谊,眼睁睁看着妻子翟悦在五仙道中受尽折磨却无法相认。
这种“为了活着而不断失去”的残酷逻辑,赋予了角色真正的悲剧深度。

从视听语言来看,全剧以“风”为核心意象贯穿始终。
竹林中风声的沙沙作响既是环境的真实呈现,也是暗潮涌动的隐喻。
“风声紧了”、“起风了”这些台词则将抽象的危机感具象化为可感知的氛围。

服化道上粗布麻衣的质朴、烛火光影的昏暗,虽然给观众带来了一定的观看门槛,但这恰恰是对三国乱世苍凉底色的准确还原。
导演路阳借助大量的眼神特写与逆光拍摄,将人物间的猜疑试探,转化为视觉层面的压迫感。
尤其冯膺与荀诩两次对话中位置与光影的变化,精准地暗示着,谍战工作里的权力博弈,以及信息掌控者的身份转换。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立场不同的角色,《风起陇西》也拍出了其魅力。
糜冲作为反派角色,其恪尽职守、思路清晰,至死都在坚持对“白帝”身份的追查,这何尝不是另一种职业操守。
而荀诩这个角色,则承载着理想主义的精神内核。
他对陈恭的无条件信任、对真相的执着追寻,以及在得知柳莹间谍身份后果断选择家国大义的决绝,都让他成为浊世中一抹难得的清流。

这种复杂人物关系网络的搭建,使得《风起陇西》超越了简单的正邪二元对立,而是通过“谍战”这一类型,呈现出了一幅三国乱世众生的浮世绘。
第3名:《伪装者》2015年丨豆瓣8.6分《伪装者》红极一时,的确也是近些年偶像谍战的开山之作。
《伪装者》之后,架构类似的《解密》、《红蔷薇》、《天衣无缝》、《谍战深海之惊蛰》、《秋蝉》《蜂巢》……数不胜数。
但它们都无法超越《伪装者》的高度。
从类型创作角度来看,《伪装者》成功地将偶像元素嫁接到严肃谍战题材之上。
精致的服化道并非单纯的视觉消费,而是准确还原了民国上海滩的摩登气质。
明楼标志性的风衣造型凸显运筹帷幄的沉稳,明台三十余套西装风衣的造型既符合富家少爷身份又兼具特工的功能性,这些细节都在历史语境下找到了合理性支撑。
而叙事层面,它最大的创新,在于将“家”这个温暖的概念,置于谍战的冰冷语境之中。

明家四姐弟皆有多重身份,明楼身兼汪伪政府要员、军统上海站情报科长与中共地下党员三重身份,需在刀锋上无缝切换。
明台从不谙世事的富家少爷蜕变为军统特工再转向地下党,完成了信仰的觉醒。
明诚作为明楼的影子般存在,用绝对的忠诚诠释了“伪装”的最高境界。
最后,真正让这部剧具备深度的,是对小人物命运的悲悯书写。
于曼丽十四岁被卖入青楼的遭遇,似乎是时代的缩影。
她在遇见明台后预支了全部的快乐,却始终清醒地知道“满大街的女子,模样再不济,也是干净的”,这种自知与自弃的悲凉让她最终的牺牲变得如释重负。
王天风作为把明台拉下水的人,在“死间计划”中将自己也算计进去,那块擦了又擦的手表是他对温情的全部寄托,当他死在明台刀下时连眼皮都没眨。

这种对自我与他人的双重算计,展现着特工世界最残酷的丛林法则。
而郭骑云的仓促之死,更是对小人物最沉痛注脚。
他渴望和平时代做个摄像师,却最终死在最敬重的长官枪下,连一句遗言都没能留下。

这些边缘人物的命运碎片,拼凑出大时代下众生相的完整图景。
一定程度上,让《伪装者》以小家,见大家,见世界。

也让它超越了单纯的谍战较量,抵达了对人性与命运,信仰与国家的深刻思考。
第2名:《风筝》2017年丨豆瓣8.8分谈及谍战片,必谈这部《风筝》。
很难说它是近十年严肃谍战的开山之作还是终结之作,但它带来的震撼,却久久存在着。
《风筝》以“断线风筝”的意象,打开了谍战剧一直回避的伤口。
它将镜头对准那些在历史夹缝中挣扎的无名者,完成了一次对信仰本质的拷问。
郑耀先这个角色最大的悲剧在于,身份的三重流放。
他是军统八大金刚中令人闻风丧胆的“鬼子六”,也是共产党潜伏最深的“风筝”,更是在上线断裂后连自己都无法证明的“非人”。
柳云龙将这种撕裂演绎得入木三分。
当他在刑讯室对同志耳语时,那种为了伪装而不得不手染战友鲜血的自我戕害,已超越一般谍战剧对“牺牲”的浅层表达。
当他在餐厅窗前目睹爱人程真儿被车撞死却只能继续从容用餐时,那两秒钟的失神与随后的恢复如初,简直太痛了。
同时,这部剧最具颠覆性的地方,在于它打破了非黑即白的叙事惯性,用悲悯的视角,书写了双方阵营中,同样为信仰而献身的灵魂。
比如曾墨怡受尽酷刑至死不泄密,比如延娥从公主磨砺成村姑在山洞濒死,比如常志宽为掩护战友甘愿垫后被打死。
这些国民党一方人员与共产党员一样,都在用生命践行内心的信念,只是立场不同造化弄人罢了。
而剧集后半部分,对时代洪流中小人物命运的描摹,更赋予了这部作品超越谍战类型的厚重质感。
秋荷从民国女性到新中国底层,高君宝因父亲身份处处看人脸色,最终投奔敌营。
周乔为摆脱父母阴影改名周向红……这些被时代裹挟的众生相,才是《风筝》真正震撼人心的地方。
郑耀先解放后仍在隐忍立功,直到1979年才获得一个普通公民身份而非党员身份。
这个用一生恪守党员准则却终生不得光明的形象,是对无数“断线风筝”最沉痛的致敬。
正如剧中那棵胡杨树的隐喻,在零上四十度到零下四十度的极端环境中野蛮生长,把根系紧紧抓进泥土,这就是最无怨无悔的风筝们。
第1名:《北平无战事》2014年丨豆瓣8.9分《北平无战事》豆瓣评分8.9,比《风筝》略高0.1分。
演员阵容上,能看到《大明王朝1566》里的熟面孔。
陈宝国、倪大红、王庆祥、王劲松……再加上编剧刘和平,基本上就奠定了这部史诗大剧的品质。
争议主要集中在刘烨身上。
刘烨以往演技不错,但和一对老戏骨飙戏,多少显得有些不够看。
本剧的故事,主要聚焦在北平。
讲述了1948年到1949年间,北平和平解放前,短短几个月时间,国民党政府溃败的全过程。
表面上看,是一部年代官场剧,众多国民政府高层牵涉其中。
但暗线则是一部谍战剧,故事环环相扣,险象环生。
不过格局太大,导致整部剧在后期很拖沓,开局如美剧般刺激,结尾略为松弛。
矛盾层层堆叠,看到最后只剩下几个小水花,让人不免有意兴阑珊之感。
以上,最近十年,好看的谍战剧太多太多,皮哥就不一一详述了。
谍战,不仅仅是一种类型剧目,更寄托着我们早期对主旋律的青睐,对那些无名先辈的无上景仰。
希望《隐锋》能拉开新时代谍战的序幕,也希望谍战剧,能重拾往日的荣光。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蜉蝣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恐怖老师43版本(给过去10年最好的谍战剧排个名沉默的荣耀第6)》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