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有趣的男孩攻略(追 鲟下人与生物圈)

救助有趣的男孩攻略(追 鲟下人与生物圈)

admin 2025-11-04 资讯 2 次浏览 0个评论
追 鲟(下)(人与生物圈)

中华鲟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大陆架水域和长江中下游干流。

追 鲟(下)(人与生物圈)

延伸阅读 2025年3月,农业农村部在安徽安庆、湖北荆州等地同步启动2025年中华鲟增殖放流活动,放流中华鲟60万尾。 受多重因素影响,中华鲟从2017年起连续多年没有发生自然繁殖,野外种群难以自我维持。中华鲟性成熟时间长,需要十多年达到性成熟后返回长江自然繁殖。 图为今年4月12日,在湖北省宜昌市举行的中华鲟放流活动上即将放归长江的中华鲟。 新华社记者 杜子璇摄

“人与生物圈计划”旨在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人类发展间的平衡路径。

中国是“人与生物圈计划”实施最有成效的国家之一

1988年,中华鲟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1996年,“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省级自然保护区”设立;

2002年,“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设立;

2005年,《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发布;

2015年,原农业部颁布《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2015—2030年)》;

2020年,上海颁布《上海市中华鲟保护管理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将特定物种保护全方位纳入政府行政决策与管理之中的地方立法;

2021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

2025年秋,9月7日下午。上海市崇明区护鲟路99号,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崇明基地。

第一次登上中国的第三大岛,我有一肚子的好奇。这里有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它是中华鲟的“幼儿园”,还是产卵中华鲟的“待产区”与“产后护理所”。

而此刻,我的注意力,完全在“护鲟”这两个字上,站在大门口,盯着“护鲟”,看了足足5分钟。这个研究中心,是基地,同时也是中华鲟梦园。

进入展览馆参观,其实是接受生态教育与科普。

有一块展板让人看了心情顿时沉重起来。这不妨视作我们人类的一条哀告:告别长江白鲟。曾经号称“中国淡水鱼之王”的长江白鲟,吻部如大象的鼻子,人们也叫它“象鱼”。2003年,科学家在长江宜宾段救助了一条长江白鲟,并给它安装了跟踪器,后因跟踪信息消失,人们再也没有看到过它。2022年7月21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正式宣布,长江白鲟灭绝。

说到中华鲟的地位时,科研人员做了一个形象、有趣的比方:假设大熊猫和中华鲟在一起“打架”,警察赶到现场,就会先判大熊猫关禁闭。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把物种受威胁程度以等级来划分,分作灭绝、野外灭绝、极危、濒危、易危等。同是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熊猫已由“濒危”转为“易危”,而中华鲟目前是红色名录中的“极危”。

历史上,中华鲟曾分布在中国近海以及流入其中的大型江河,包括长江、珠江、闽江、钱塘江和黄河,日本、朝鲜等近海海域也有报道。从《诗经》《山海经》到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等历代典籍及笔记中,都有关于中华鲟的记载。但目前,仅在长江中还有极少量洄游个体。

保护中华鲟,刻不容缓。

对中华鲟来说,当前最急需的,是进行抢救保护。人工繁育并放流野外又是重中之重。这中间的每一个步骤,其实都充满巨大挑战。

崇明基地中的生命长江馆,有点像工厂的大型车间,3层楼高的宽大空间内,排列着中华鲟养殖池。大小不一的中华鲟在蓝色的水池中游动。它们大部分为人工繁育,少部分来自长江救助行动。一个大池中,七八个研究人员穿着雨衣裤站在水中,身边有担架,氧泵激起的水花泛着白光。他们围着一条大型的中华鲟在做检查。我问检查什么?答曰“做B超”。“要打麻药吗?”“要打的。”否则,它活蹦乱跳,容易受伤。

从鱼卵到少年鱼,再到成年鱼,每一个步骤,每一条鱼,科研人员都要记录、监测,中华鲟的生老病死,哪一样都事关重大。

上海仙霞西路779号。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执法总队。视频会议室。这里的长江禁捕智能管控系统是一部“天眼”。

现场干练的女队员向我描述,“天眼”覆盖崇明海域等5个渔区,通过雷达、光电、无人机等,可将前端站点的实时数据向指挥中心传输。同时,通过数据分析、预警处置、非法捕捞行为自动识别,可实现全天候、多角度监测。

我又来到崇明区堡镇,在堡渔村村委会和渔民座谈。

这个村委会如同“渔业文化馆”,不仅有渔村发展历程的介绍,还摆满各种禁渔宣传资料,展陈了渔民们捐赠的各类渔具,甚至还有他们捕获的许多标本。坐在我们面前的各位船老大,脸色或黝黑,或古铜。与大海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他们饱经风浪,备尝艰辛。长江禁渔后,他们成了巡查员、护渔员。

长江“十年禁渔”改变了鱼虾蟹贝的命运,它们可以从容生活,直至完全成长。人类真的应该多一些这样的宽容与保护。其实,大家都在同一现场,命运都是互相牵连。

再说回中华鲟。

2007年1月18日,上午11点,长江口最东端,横沙岛南侧四号坝处,一艘渔船在寒风中进行拖网作业。随拖网缓缓升起,有船员惊叫起来:有大鱼!大家仔细辨认,看清是一尾大型野生中华鲟。船老大边开船边向渔政部门报告,等救援人员赶到,受伤的中华鲟,已经被离水运输了至少40分钟。

这是一条雌性中华鲟,全长3.35米,推测年龄为23岁。因长时间缺氧,已经奄奄一息。而且大鱼此前已严重受伤:全身大小伤口多达27处,尾柄、尾鳍、臀鳍均大面积刮伤流血,鳍条骨都暴露出来。

救援人员当即决定搭建一个临时抢救池,将中华鲟转入其中,先清洗伤口,再用干纱布吸干伤口水分,涂药止血消炎。每隔两小时,救援人员就抽出一半池水,加注新鲜江水,以保证水质新鲜。

数小时后,受伤的中华鲟抵达码头,被装入特制担架,放进特制的运输箱中运往救援基地。从1月19日至3月25日,在暂养池中施救,前一个月,每天24小时不间断观察,随后每3小时观察一次;3月26日至6月17日,在养殖池中康复自愈,每天观察1至4次。

经过151天的救护,重伤的中华鲟从昏迷、苏醒、康复,到完全康复,经过体能测试,已达到放流指标。2007年6月17日,这条曾经重伤的中华雌鲟在市民们的欢呼声中再次跃入长江。

就在这条重伤康复的中华鲟跃入长江1个月后,2007年7月17日,在上海金汇港外5000米处海域,渔民捕捞海蜇时又误捕了一尾大型野生中华鲟。它全长3.37米,全身有严重的网片勒伤,腹部严重充血,吻端、背骨板瘀血严重,尾部也有较重的刮伤,现场放生难以保证存活,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决定将其运回保护区临时基地实施救治。

这两次大型野生中华鲟救助过程,虽救助方法各有特点,但有一点相同:那就是救援人员都有着强烈责任感,抢救流程严格而科学。别的不说,单水温、水质、池塘溶解氧、盐度等的变化都要一一监测,鲟鱼尾部的摆动频率、游动速度、呼吸频率等也一一记录。

随后,这尾被救助的中华鲟,又如1月18日被救助的一样,也被放流入海。

我没有读到这两尾被精心救助的大型野生中华鲟现场放流入海的情景报道,它们会不会如800多年前周去非放生的那两尾一样,入海后,又昂起头,重新回视它们的恩人?但有一点我相信,如果没有特别的意外,它们还会再次或者多次进入长江,回到它们的出生地,去完成矢志不移的信念。

走出中华鲟梦园大门,再次注目“护鲟路99号”,中华鲟已深烙我心。忽然又发觉,这路牌号的设立,也是有意的,“99”,就是“久久”啊。对从1.4亿年前走来的“水中活化石”来说,人类的护鲟之路,实在不是一蹴而就的。

作者简介:陆春祥,一级作家,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已出版散文随笔集40余部,曾获鲁迅文学奖。

陆春祥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救助有趣的男孩攻略(追 鲟下人与生物圈)》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