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原来也会脸红?
”——国庆档最不像三国的三国片,把一群十岁小孩看哭了。
没打“热血”“史诗”那些大词,海报上只写了一行小字:易中天写给少年的第一封三国情书。
结果上映第八天,票房悄悄翻进3.2亿,排片像踩了油门,从18%飙到26%,家长群里一句“娃看完回家翻《三国志》”比任何预告都好用。
片子最贼的地方,是先让曹操“掉下神坛”。
开篇五分钟,他顶着一张婴儿肥的脸,在洛阳街市被袁绍拽着跑,俩人分一串糖葫芦,边嚼边立flag——“以后咱哥俩一个管笔一个管刀,把天下掰开揉碎。
”下一秒,镜头切到官渡火海,曾经的糖葫芦焦成黑炭,观众席里小女孩“哇”地哭出声:原来大人世界的绝交,这么疼。
易中天没打算拍“赢的人多威风”,他拍的是“输的人怎么回家”。
官渡之战打完,曹操蹲在废墟里捡袁绍掉落的玉佩,手一抖,玉佩磕出缺口,他拿袖子去擦,越擦越脏。
影院里原本吵嚷的小学生忽然集体静音——那一刻他们懂了:历史不是胜负表,是两个人把友谊走丢了。
更绝的是后面字幕:51家博物馆把压箱底的残片、铜镜、断戟全掏出来,3D组一边建模一边骂街——“东汉的锅耳到底朝左还是朝右?
”骂完继续抠,最后官渡战场上的烟火粒子,是照着河南博物院一块“永和三年”画像砖的裂纹调的。
专家说还原度85%,家长算了一笔账:一张电影票=半节历史选修课,血赚。
Netflix的采购看完片,只问了一句:“赤壁那部明年能交吗?
”于是第二部悄悄立项,导演在路演现场卖关子:“下一部,让周瑜先开口。
”台下初中生直接爆炸:终于不用再看诸葛亮一人carry。
最出圈的是河南博物院联名“汉代美食盲盒”,开盒可能抽到曹操同款“胡饼”或袁绍最爱的“醴酪”,预售链接挂出两小时断货。
网友辣评:别人搞IP卖手办,三国的盲盒卖的是“口水考古”,一边嚼一边背《短歌行》,碳水直接变知识。
有人担心把三国拍“萌”会不会消解厚重,可片子偏偏用萌做刀。
曹操夜袭乌巢,火光映得他半边脸通红,他忽然把手里糖葫芦棍扔进火里,轻声说:“本初,我请你吃的最后一串,还你。
”火舌一卷,棍子没了,银幕前的孩子跟着一哆嗦——他们第一次明白:战争不是数字,是有人把朋友的名字从通讯录里永远删掉。
票房破3亿那天,易中天发了条微博:“我写的是少年曹操,也是少年你。
”配图是影院出口,一个小女孩把票根折成纸飞机,对准垃圾桶没扔进去,她捡起来又飞一次,终于进了。
镜头拉远,纸飞机落在“三国的星空”海报脚下,像历史轻轻接住了一个没来得及长大的梦。
片子最后没放“统一归晋”的老套路,只给了一个长镜头:中年曹操站在铜雀台,风吹开他鬓角,露出早年和袁绍并肩刻下的歪歪扭扭的“天下”二字。
他伸手去摸,字已经锈平。
音乐淡出,银幕黑场,一行手写体慢慢亮——
“愿你长大后,仍记得那个请你吃糖的人。
”
走出影院,小孩们不再嚷嚷谁是反派,他们只问爸妈:“袁绍后来回家了吗?
”——这大概才是历史教育最奢侈的成果:让胜利者和失败者,同时被一个孩子惦记。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开飞机的三国(口碑稳了把三国拍成了热血番)》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