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老年夫妇用手机看短视频。图/IC photo
据人民日报报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规模达1.61亿人,老年群体互联网普及率达52.0%。
很多老年人在网上学习、沟通、购物、娱乐,但与此同时,利用技术手段设置的坑老陷阱也花样翻新、屡见不鲜。这凸显出老年群体对数字生活的积极参与,AI 仿冒名人诈骗、虚拟人设诱导消费等新型风险,也让信息获取单一、技术认知薄弱的老年人沦为高危群体。
在此背景下,抖音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发布《老年人短视频健康使用指南》,并通过探索“家庭-社区-平台”联动实践、中老年创作者扶持等举措,不仅为破解老年人数字困境提供了路径,更揭示出,AI 时代的“数字敬老”,并非单一主体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各界协同发力。
守护老年人短视频使用安全,首先要直面风险高与需求旺的现实矛盾。避免“一刀切”的简单化治理,而要精准平衡风险与需求。
无疑,AI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创造便利与乐趣的同时,也使得诈骗手段更具隐蔽性和精准诱导性。这方面,现实已不乏案例。例如,一个酷似名人形象的AI视频,一段精心编织的“老专家”人设,都可能轻易突破老年人基于传统经验建立的心理防线。
然而,不能由此因噎废食。若因为存在这些坑老陷阱和风险,就采取“一刀切”的粗暴限制,剥夺老年人探索数字世界的乐趣,则无异于将数字时代的大门在他们面前缓缓关上。显然,这是一种数字权益的剥夺,也是不现实的。
据新京报报道,调研数据显示,尽管近90%的老年人与配偶/伴侣共同居住,但超过43%的老年人每天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老年人合理使用短视频可促进跟家人朋友之间的交流,拓展新的社会关系。
因此,防控必须有温度,必须尊重老年人合理使用短视频的正当需求。这种温度,体现在平台治理的“技防”与“人防”相结合。
以抖音的实践为例,通过AI技术识别高风险内容、构建反诈模型,是筑牢防控的基石;而推出“老年模式”、开设“银发安全课堂” ,进行风险提示,则赋予了技术以人文的关怀。
有温度的防控,其目标不是简单“禁止”,而是赋能和价值实现。不是将老年人视为需要被保护的脆弱客体,而是支持他们成为有能力、有信心的数字公民。这要求数字安全保护体系,要服务于“让老年人享受数字权益”这一核心目标。
老年人通过观看丰富的短视频内容,获得快乐、了解外界信息、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有助于在老年人退出劳动市场后,帮助他们保持与社会的连接,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和价值感。
因此,安全守护的更高追求,在于诠释“数字敬老”的深层内涵,也就是从传统的安全守护迈向价值实现。
真正的“数字敬老”,远不止于让老年人安全上网,而是从“防风险”到“优体验”再到“促创作”的全链条支持。其终极目标,是让老年人在数字时代不被抛弃,更有价值感。
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于子女而言,“数字反哺”不应仅是教会父母如何扫码支付,更应是耐心地陪伴与沟通。这种代际支持是技术无法替代的力量。
尤为重要的是,要看到老年人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也可以是内容的创造者。社会和平台对中老年创作者的扶持,正是对其社会价值的肯定与激发。
当老年人通过短视频分享传授一生积累的知识、技艺与人生智慧时,他们不再是数字时代的“边缘人”,而是成为积极的主体。
这种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创造的转变,既极大增强老年人的成就感与社会归属感,也是人口老龄化社会里实现“老有所为”的生动体现。
归根结底,在AI浪潮奔涌向前的今天,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尺度,不仅要看其技术创新的高度,更要看如何对待那些步伐稍慢的长者。
唯有凝聚家庭、社区、平台的协同之力,用技术构建安全网,用关爱铺设情感垫,才能让短视频不再是横亘于代际之间的数字鸿沟,而助力老年人融入数字时代、安享晚景年华。
这样的“数字敬老”暖途,能引领走向一个更具包容性与人文温度的智能未来。
撰稿 / 辛河(媒体人)
撰稿 / 柯锐
校对 / 张彦君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花样视频ios破解版(当银发族遇上短视频数字敬老不是独角戏新京报评论)》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