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值之外的人:在《三国志3》里被“低估”的刀与心
三国志3是光荣公司为了对抗著名的霸王之大陆而全力开发的一作,结果得到画面、音乐、仿3D战争场面、多兵种、丰富计策等,也可以算是三国志系列中的里程碑之一,因此也得到多游戏平台的青睐,相信MD、超任玩家还有深刻印象。至今仍有出改良版以及组织对战,颇受玩家欢迎。
谁没在凌晨两点盯着屏幕怀疑过人生呢?一个你明知该是狠角色的名将,偏偏被塞了个“平平无奇”的数值,打起仗来像带着沙袋跑步。你说这是我们记忆加戏,还是游戏欠他一个公道?最难受的是,被一个“武力六字头”的对面小将翻盘,那口闷气,像是被老友骗了酒钱。
先从东南那一片说起。江面风大浪急,偏偏在数值里,水战像被按了暂停键。孙吴这摊,吃了大亏。程普这个名字,很多老玩家知道他好用,但在那一作里,硬碰硬的身手被按低了。他在故事里不是没拼过命——当年拼杀蔡瑁那一节,杀胡轸那一幕,都是亮堂堂的硬仗。再说他在赤壁的重要位置,不是“划水”的角色,水战应当亮起来才像话。
韩当,更是老资格。你看他随孙策打开江东局面的那些年,前锋、箭雨、斩将,这些画面全是战阵第一排的气息。游戏里却让他仿佛只是个“跑龙套”的中层,放哪支队伍都不亏,但也都不顶事。这就憋屈了,明明是开山的老将。
陈武的故事,我一直记得。他带“庐江上甲”,打的不是“锦标赛”,是脖子上挂刀地去硬撞。合肥那次猝然遭袭,人心一慌,很多人选择了撤退,他偏偏踩住马镫往前扎。说一句“死战”,一点也不过分。这样的骨头,放到游戏里,至少是能独当一面的那类人。
董袭的劲头,真是血腥里见英气。身量魁梧,出刀也不慢。黄祖守沔口那一战,两条粗绳把蒙冲横死在江上,箭雨像倾盆,他却是从小船硬生生挤进去,劈断绳索,生生把口子撕开了。说到底,孙权能进,靠的是这口不要命的狠。你在游戏里把他丢在杂牌堆里,心里难免不平。
蒋钦是另一种质地。箭术好,话不多,后来和吕蒙一起认认真真读书、拔荐人,这种“文武两手都稳”的风格,在数值上显不出“人味”。魅力这种指标,很多时候就是你在军营里一开口,下面人愿不愿意跟你赌命。蒋钦就是那种值得托付的人。
再说徐盛。这人有两幕,任挑一幕都能记一辈子。一幕是风把船吹去了北岸,大家都犯嘀咕时,只有他咬牙上岸,陆战冲散了对面的阵;另一幕是“疑城”,一条线搭起来,曹丕看着就不敢南下。你别说多神奇,但胆气与判断是实的。你要把他只当成“会打”的,那也还是轻了。
当然,东吴也不是全体被冷落。丁奉那把“雪中暖刀”,孙桓、孙韶、朱然这些人,游戏里给了体面。不然真要以为设计师故意“厚彼薄此”。只是像步骘、顾雍这种“坐在幕后,手里却有江东半壁安稳”的人,哪怕不去跟人对刀,也该给点应有的分量。
转到北边,曹魏那边也有几位憋屈的。于禁是个典型。早年的硬气,张绣反叛那一刻的稳阵,延津堵口的耐劲儿,都不是板凳上练出来的。可数值里,他被晚节“盖章”了,硬是矮了一截。人不是一件事定义的,尤其是他这样吃过沙子的将军。
郭淮更冤。他的舞台在陇右,顶着风沙,和羌胡对线;诸葛亮北出,他总像是提前翻到了答案,先一步站好位置。后来姜维年年北伐,也绕不开他。你让这样的人去当“纯文官”,就像让个厨子拿螺丝刀修车——不是不能干,是可惜了。
贾逵,手里的活有两种颜色。一种是修河开渠,百姓受益;一种是战阵救人。石亭那场,和曹休之间明里暗里的别扭不少,他还是背着责任冲进去,救了个全军不散。更妙的是,他那条“从豫州走到江面”的想法,后头有人把它做成了定盘星。到最后收官,那条线真派上用场了。这样的人,不该被看轻。
陈登,是个脑子里总有事的人。对付吕布,他分化瓦解那一套下得狠;东面和孙氏过招,也不是怯场的角色。人有爱好,偏偏爱了条鱼,命就短了点。可这并不影响他在“谋与政”上都能顶住场面。
有人可能要问,那乐进、李典呢?他们在这一作里倒是被提起来了,至少不是“打字报里的人名”了。只是相比那些真正能顶门立户的人,还是浅了一点。
再看蜀。刘备在游戏里被当成“温良恭俭让”的代表,久了就把他的另一面藏住了。可你把他带兵的履历拉一拉,从碎黄巾、到博望坡、到汉中对阵,哪一处不是实打实的临阵见招?他那两口双股剑不是舞给朋友看的,是真砍过人的。陆战指挥和身手,被压一线两线都还说得过去,压成“常人”,那就不对味了。
法正的“狠”,不是放在脸上叫嚣的那种。他在蜀汉格局里,是敢出奇招、也敢出黑招的人。庞统去世之后,刘备手边最能用的那颗脑袋,就是他。你想想,拿他当“聪明”,还不够,得叫“极聪明”。
刘封,则是那种“被寄望”的孩子。跟着打过几场大仗,身手也不差。最后因为关羽那件事,命走到了死胡同。人情里我们都懂——父子、功过、局势,没那么简单。但如果只拿结局去定他全身上下的料,也太草率了。
蜀这边,因为故事里常常把镜头对准他们,反而容易被“放大滤镜”处理。甚至连一些坊间传出来的人物,也能走进阵容。这倒没什么,讲一个热闹;但像廖化这类在历史里并不耀眼的,却在游戏里挺能打,多少也让人苦笑。
再拉回乱世更早的时候。皇甫嵩是曾在灯下读书时会想的那种人——“怎么就没有在游戏里给够分呢?”黄巾军四起,他一城一地地压下去,属于把天下从失控边缘拽回来的一批人,怎么着也该有个让人放心的“统帅”气度。
徐荣,常被人忘。可那场让曹操第一次大败的汴水,名字一说出来,心底便凉半截。还有那段在戏里“华雄”的故事,细细对照,很多桥段其实都能挪到徐荣身上。这种人,你把他当成路人甲,就不合适了。
高顺带着“陷阵营”,名字取得直白,干的活也直白——硬打。平郝萌、与张辽并肩杀回去,都是骨头上刻着“能战”的痕迹。给他柔弱的数据,是对马蹄印的误读。
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在北方草原上卷起过风沙。他打黄巾,也打游牧势力,早期还真威风过。后来被袁绍磨死,也不必因此就把他全盘抹黑。他毕竟是能把骑兵打出名堂的人。
麴义,得单拎。八百先登,刮走一片白马义从,这是战场上传开就能压人一头的战绩。后来与刘虞之子等多次压着公孙瓒走,若不是个人脾气太大,结局未必是刀下亡。你说他武艺如何、统军如何,都是一个“强”字领头。
颜良的盛名,无人不知。那几场斩与斗,属于“开场即巅峰”的戏码。把他放在徐晃之下,很多老玩家心里都会嘀咕——不是贬谁,是对比之下,总觉得不太对劲。
聊了这么多,并不是说那一作做得差。相反,它是很多人青春里按过最多键位的游戏。只是人活在数字之外,刀法之外还有气味、还有关系、还有命运的拐弯。数值要给得公道一点,才像把这群人在你指尖又活了一回。
我也干过“调参党”的事。那会儿还是DOS机,翻着一堆稀奇古怪的工具,挨个把这些人往“我心里认为合理”的方向拨,敌我都调。调完再打一遍,哪怕被反杀,也觉得不憋屈——输了是本事不济,不是因为有人被误解。
你心里有没有一位“该被抬起来”的人?或者,有没有一个在你存档里总被你压着打,却在史上其实挺能打的名字?游戏是游戏,人还是那群人。我们偶尔给他们加一分,像是在岁月里,替他们说一句晚到的“辛苦了”。你也说说看,你会把谁的数值调高,为什么?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三国志3中文版手游(三国志3一款优秀的里程碑之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