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谈谈风月场所中的营销策略,风月,无关风月。
古代青楼大都产生于灯红酒绿,流金淌银、畸形消费的大中城市。经营青楼妓院的“CEO”,男的叫“龟头”,女的叫“老鸨”。龟头当老板的青楼,还有一个女“领家”掌管理事,负责训导和督促风尘女子接客及营销话术的培训。同时还监督账房的账目和现金收支。老鸨当老板的青楼其主要副手则是老鸨的男人或姘头,俗称“鱼公”。其主要职责是排解纠纷,对外联络,是举足轻重的角色。一般青楼还配有跟班,俗称“龟爪子”,负责监视妓女的一举一动。
需求分析
众所周知青楼的目标客群是男性,按社会地位和消费能力可分为平民百姓,纨绔子弟和达官显贵。因此,针对不同目标客群采取的策略也不一样。因此,青楼也分为三六九等,也就是“星级”,从名字中也可以看出一二。一二等青楼名字听起来颇为文雅,一般为“院”,“馆”或“阁”,这里的风尘女子出手阔绰,尤其是头牌,有的前呼后拥,有的挥金如土。三、四等青楼的字号就寒碜多了,叫“室”,“班”,或“店”,甚至叫“下处”。这里的女子多为受气的主儿。她们在精神和肉体上备受摧残、剥削和压迫。
毫无疑问,达官显贵和纨绔子弟消费能力比较高,在出入风月场所时除了追求肉体的释放,更注重的是满足其精神需求。因此,对增值服务比较看重,哪怕是多花点钱呢。而青楼针对该痛点提出的策略就是:1、采用附庸风雅的名字:2、除了姿色外更加看重风尘女子的素质,素质过硬,多才多艺才会被“录取”。3、增加角色扮演,才艺展示等增值服务。
光顾三、四等青楼的客群消费能力就要差很多了,他们仅仅是追寻人性本能的释放或者满足“嫖”的我刺激感。因此,此类青楼软硬条件都很差,稍有点姿色的都会备受追捧。
网红要与产品相关
顾名思义青楼的网红就是其“头牌”。所谓的网红要与产品相关就是说网红的选取或培养需符合整体的市场定位。青楼的网红即头牌是需要一定的培养周期的,首先需要其认可企业文化,也就是说明确青楼的真正含义;其次,需要精通至少一样才艺,最好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然后,需要拥有大家闺秀般的气质,举止要得体;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得会营销,准确的说是得有一套适合自己的营销手段。
策划要重内容,轻营销。
青楼网红的名字要附庸风雅,还要带有让人怜惜的感觉。从历代名妓中就可以看出,例如南齐苏小小,“玲珑秀美,气韵非常,貌美艳丽,聪慧过人。”宋朝李师师“眉目如画,通体雪艳,善解人意,温婉灵秀。”清朝陈圆圆“其人淡而韵,盈盈冉冉,衣椒茧,时背顾,湘裙,真如孤莺之在烟雾。”清朝柳如是“天生丽质,书画双绝,美艳艳伦,美艳绝代。才情斗八,高胆识,过须眉。”就名字来说,历代网红的塑造,都是重内容轻营销的。本身是“头牌”,但偏偏听名字就像是大家闺秀,才情也不输达官显贵之后。此举,有点无招胜有招的感觉。
用经纪人思维来重视网红
要知道,网红思维真正要获取的是流量,而流量正是她们的粉丝。而粉丝最最喜欢看到什么?君不见汪峰挤破脑袋要上头条?君不见小明星们不顾形象的上真人秀?君不见周鸿祎和雷军的那种合影是如何被朋友圈、微博疯转的?
说到底就是要像运营产品一样运营网红,简言之,就是要制造话题,炒作。就拿名妓柳如是来说,在24岁时毅然嫁给了年过半百的东林党领袖谦益做侧室,而成为当时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人物。唐宋时期的文人墨客不仅是妓院的常客,而且还喜欢作文传扬,李白、杜牧、孟浩然、白居易、温庭筠、柳永、欧阳修、苏轼……这些大名鼎鼎的文人几乎都曾写过诗文记述与风尘女子的交往。
在中国古代社会,传播效率最高的就是文人墨客群体,话题性最高的也是他们。或桀骜不驯,或与世无争,或高雅圣洁,总之,个性非常鲜明。文人群体恰恰符合青楼营销过程中的所有诉求。因此,文人醉卧温柔乡,青楼炒作使话题性更强,进而提升其知名度。这也是一种共享经济模式。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经营青楼小游戏攻略(风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