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精灵,一个叫做卡娃伊的精灵,在世界徘徊。”
模仿《共产党宣言》的经典启示录口吻并非为了假充先知,而是因为确实感知到了那种精灵般的存在。若论及近二十年来,持续萧条的日本对世界做出了哪些贡献的话,当首推卡娃伊文化的输出。2012年夏天,国际顶尖的时尚百年老店施华洛世奇(Swarovski)公司在全日本最酷的步行街东京表参道公开展示了九组由世界著名艺术家设计的Hello Kitty造型的雕塑。十一天的展示结束后,所有展品义拍,全部收益捐献给东日本大地震的灾民。展示和拍卖活动盛况空前,形形色色晶莹剔透的Hello Kitty造型的纪念品、小物件铺天盖地。这位被日本政府外务省任命的“动漫大使”、卡娃伊文化的“女王”,可谓风头出尽,赚足了闪光灯。
点击播放GIF/223K
Hello Kitty是卡娃伊文化的LOGO和名片,但并不等于卡娃伊文化本身。“卡娃伊”是日文“Kawaii”的音读,可用汉字写作“可爱”,但日文中的语境则比汉语的“可爱”要复杂、微妙得多。对此,《广辞苑》的解释是:
1、令人怜悯的,可怜的;
2、值得去爱的,令人感到很深的感情的;
3、小而美的。
语感大致相当于中文口语的“可怜见儿的”“小可怜”,或书面语的“楚楚可怜”“楚楚动人”。这个词的英文,一般翻译成“Cute”或“Pretty”。但研究日本电影的美国学者唐纳德·里奇则认为,翻译成“Neat”或“Cool”才更贴切。
总之,“Kawaii”是一个高度抽象且内涵深广的语汇,其词根甚至源自十一世纪古典名著《枕草子》中的古语表达,意境幽深,殊难传达。
于是,像历史上类似的案例一样,“拿来主义”成了最便捷,却也是最现实、最差强人意的选择:
新版《新牛津美语辞典》(New Oxford American Dictionary,Third Edition)中,已经收录了“Kawaii”的词条;同时,这个词还直接进入了法语、意大利语、俄语和韩语;而用中文“卡娃伊”做标题,甚至做封面报道的时尚系刊物,已经碰鼻子碰眼……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源自日本的卡娃伊文化,已然成功越境,并开始在包括中文在内的异文化土壤中生根。
点击播放GIF/1887K
“一看镜子,哎呀,我的脸令人意外地鲜活生动。这张脸,是别人的吧。它和我悲伤、痛苦的心境全然无关,似乎自由存活在另一个个体中。今天我并没有抹腮红,却双颊泛红,樱唇鲜艳欲滴,好可爱。摘下眼镜,嫣然一笑。我的眼睛好美啊,澄澈透明。或许只有长久注视傍晚美丽的天空,才会有这么美的眼睛吧。太棒了!”
作家太宰治在发表于1939年的短篇小说《女生徒》中,把一位在东京御茶之水附近的女子高中读书的、新近失怙的小女生顾影自怜的卡娃伊神态描绘得颇传神。
在日本,如果一位男士当面称赞坐在对面的女性“美丽”的话,对方恐怕会笑出声来,至少不会当真。如果男士说“你很卡娃伊”的话,那位女士便会把他的话当成发自内心的赞美,欣然接受。
日本文化学者、《论可爱》一书的作者四方田犬彦认为,构成“卡娃伊”的三种要素是:幼小、怀旧、孩子气。
清少纳言在《枕草子》中写道:“雏祭的各种器具。从池里拿出极小的荷叶。小小的葵叶,也很可爱。凡是细小的东西,都很可爱。”
韩国比较文化学者李御宁也深入研究过日本人的“缩小”意识。可以说,对小物件的眷恋、以小和精致为美,是日本传统美意识的根基。而“怀旧与微缩是一对相亲相爱的好伙伴”,用美国后现代思想家詹明信(Fredric Jameson)的话说,怀旧是“后资本主义文化的中枢”。从古董热到仿古纪念品,到中产阶级邻家女孩闺房里的家族像册,无不传承着这种人造的“古风”。从异文化的视域出发,感到最“隔”的要素,是孩子气——它要求对东洋文化中的“未熟”之美有一定的启蒙。
点击播放GIF/577K
卡娃伊漫画圣典《美少女战士》的主人公月野兔,是“一个有点小失败,爱哭鼻子的普通女孩”,因偶然搭救了一只神秘的猫,而变成了月亮的化身,被赋予了从邪恶势力的手中拯救地球的超能力。月野兔面对强敌,骁勇善战,越斗越狠,在终因体力不支倒下时,却被美少年小卫轻轻一吻而重获生命能量,从而收获大团圆结局,皆大欢喜。
如此,幼小、怀旧、孩子气——“三位一体”的卡娃伊美学,构筑并消费着虚拟的神话世界,制造着一个又一个通体散发着神性灵光的、性感而又脱离肉欲的少男少女偶像。他们不食人间烟火,却深谙人间的喜怒哀乐;他们爱憎分明,却没有撕心裂腑的大悲大喜;他们是一群小可爱、小清新、小可怜、小悲伤。
点击播放GIF/627K
卡娃伊文化深深植根于与日本的美学传统中。以古希腊美学为代表的西方价值体系,崇尚永恒、对称、壮阔、成熟之美。而与之相对,东洋美学则一方面受制于自然环境,特别是禅宗的影响,以非永恒、非对称、谦逊、未熟为美,结果酿成了迥然不同于泰西的审美气质与标准。
乍看起来,卡娃伊文化似乎与日本代表性的美学观念、诸如“佗”(Wabi)、“寂”(Sabi)、“粹”(Iki)等有一定程度的脱节,因为被认为“卡娃伊”的物事,必须是熠熠生辉的、鲜艳夺目的、造型夸张的。但细加考察的话,譬如Hello Kitty的造型,眼睛很大,嘴巴很小(或干脆没有,被认为是“未熟”的特征),有些细部则干脆付诸阙如,其面部特征极其简素化,纤弱的身体上长着一个硕大的脑袋,有种弱不禁风、摇摇欲倒的小可怜见的感觉,本质上仍不脱东洋的美意识传统。
日本自古至今,是男权社会。调节、缓解等级社会的权力金字塔所造成的普遍压抑感的,是被称为“和”(Yamato)的文化,而Hello Kitty正是这种文化下生成的尤物。基于“和”的理念,象征着权威的组织化系统,试图对公众社会呈现“卡娃伊”的一面,以改善权力构造的铁板一块的固有形象,从而使社会的表情多元化。如“京王线”电车的车门上贴着五颜六色的Hello Kitty图案的标签,旁边则写着“请勿触手”“危险呀”“要远离车门哟”等注意事项,以某种亲切的、近乎女性化的柔软形式,达到公关的目的,却避免了男性化的呆板说教色彩。
点击播放GIF/1389K
早在十九世纪末,随着日本的开国,江户时代的浮世绘、和瓷与西方艺术发生碰撞,对印象派艺术家等产生了相当的辐射效应,在艺术史上被称为“日本主义”(Japonisme)。然而,彼时的“辐射”毕竟仅局限于艺术界和一部分艺术家,是纯文化性的。而此番的“越境”者,则是以东洋动漫为载体的美少女战士、Hello Kitty等虚拟偶像,是次文化性的,它通过时尚改变人的生活,其受众之广泛、影响之深远,甚至被称为“卡娃伊革命”。
是耶非耶,会结成何种成果,“革命”正当进行时,还不到下结论的时候。我等权且围观之。
转载仅限全文转载并完整保留作者署名,不修改该文章标题和内容。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刘柠”,微信号:liuningpinglun
作家、艺术评论者 刘柠
实名原创
欢迎各位关注!
微信号:liuningpinglun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7k7k奥特曼打镜子(刘柠卡娃伊革命是怎样炼成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