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45年,齐国宰相管仲在临淄城开设「国营勾栏」,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化青楼产业。这一创举并非单纯为了满足私欲,而是深藏经济智慧。
据《战国策》所讲,在齐国,妓院每年收上来的税能占到财政收入的 15%,这成了国家战略储备金的一个重要来源。齐国搞了个“以妓养兵”的政策,这样一来,既把战争之后留下来的流民问题给解决了,又能给军队提供特殊服务的人。还规定商人得跟娼女消费,才能拿到经营许可,这就成功把商业资本和官僚体系之间的障碍给打通了。
有意思的是,管仲居然还定了很严格的“职业考核”:娼女得会六艺(琴棋书画剑),表现优秀的能得到“五品官夫人”的称号。就因为这种人才激励的机制,让齐国的青楼在当时成了东方最厉害的“文化沙龙”。
胡姬舞剑
到了唐代,因为丝绸之路越来越繁华,长安那种特别奢华的青楼经济变得特别红火。在玄宗的时候,“平康坊”里有波斯商人、吐蕃使节,青楼成了跨国情报交易的关键地方。新考中的进士得通过“探花宴”才能进入有权有势的圈子,而且青楼里有名的娼女还经常被皇帝指定为“红颜宰相”。
伎乐图
白居易在《琵琶行》里说的“钿头银篦击节碎”,实际上是唐代早期纸币“飞钱”流通的开头。敦煌莫高窟第 220 窟的壁画《伎乐图》把唐代青楼的资本结构给展现出来了。
顶级的妓院是藩镇节度使投钱的,中层的是商人一起合伙经营的,底层还有官奴婢制度。这种分成三级的资本体系,就跟现代的风投和 PE 的经典组合差不多。
明代刚开始的时候严禁娼女,可苏州“秦淮河畔”却因为“私妓纳税制”又变得热闹繁荣起来。在万历年间,秦淮八艳里排在首位的柳如是的身价竟然高达白银十万两,差不多相当于现在一线城市顶级学区房的价钱。崇祯年间的《秦淮风月录》有记载,光是秦淮河畔就有大大小小的青楼 200 多家,从业人员超过一万人,一年的营业额折合成黄金有百万两,比当时全国财政收入的三成还要多。
在清朝雍正时期推行的“禁娼令”,看起来好像是让青楼产业结束了,实际上却是开启了更隐蔽的资本玩法。内务府袒护“私宅歌姬”,弄出了变相的官办妓院。广州十三行的“公行女”实际上就是跨国洗钱的渠道。《红楼梦》里的“十二金钗”原型大多是没落的贵族千金,这反映出青楼文化向文学资本的转变。
当我们在秦淮河畔漫步,看到的不仅是李香君的桃花扇,更是中国古代最精妙的经济实验场——这里流淌的从来不是胭脂水,而是资本的血脉。下次再听《雨霖铃》的婉转曲调,或许该想想那些被风月掩盖的商业密码。
最后,我时常会想到如果回到古代,并且出身颇有身份家资,我会做些什么,那么看完文章的你会选择投资勾栏还是盐业?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风月录青楼养成攻略(古代青楼经济从管仲到秦淮八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