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把猫扔家里,一天一百五,回来发现它胖了两斤。
”
朋友圈这条吐槽,点赞比自拍还多。
有人羡慕猫会享福,有人追问:喂猫的人靠不靠谱?
钥匙怎么给?
万一被抓伤谁赔?
一口气全问到了点上。
先说钱。
北京朝阳区,假期上门喂猫一次价格从80到400块都有,差价五倍,服务内容却差不多:添粮、换水、铲砂、陪玩十分钟。
贵的那家多拍两张照片,送一朵干花,瞬间仪式感拉满。
平台抽成25%,剩下归喂养师,一天跑六家,到手千把块,比上班刺激。
可没人告诉客户,喂养师昨晚可能刚学会开罐头——培训证书三天就能拿,考题之一是“猫有几条腿”。
再说安全。
最怕钥匙。
早期大家直接放消防栓,结果全楼都知道谁家去旅行。
后来出现智能钥匙盒,一次性密码,半小时失效,投诉量直接掉六成。
但新问题冒出来:有猫把喂养师当成入室小偷,飞檐走壁,抓出三道血痕。
上海一位阿姨因此赔了四千医药费,保险公司拒赔,理由是“宠物情绪失控”不在范围内。
现在头部平台学乖了,强制买“宠物责任险”,国庆一周出单量同比翻三倍,理赔范围终于把猫主子的小情绪算进去。
最魔幻的是银发客户。
成都一位68岁的大爷,子女在国外,给两只布偶猫订了整年套餐,每天两次上门,顺带帮他浇花、取快递,月费三千八。
大爷说,猫比人会撒娇,钱花在它们身上不心疼。
数据也印证:空巢老人下单量一年涨45%,他们不差钱,差的是有人说话。
于是服务顺势升级,喂养师陪聊半小时,加收一百块,大爷们抢着付。
技术也没闲着。
深圳公司把喂食器连上摄像头,主人手机实时看猫吃饭,弹幕还能语音哄“幺儿乖”。
AI日志更夸张,通过食盆重量变化分析猫的心情,哪天少吃10克,系统就标红“可能抑郁”。
有人觉得鸡肋,90后却买单,七成点名要智能套餐——“看不到猫,我假期都过不好。
”
行业越卷,花样越多。
成都出现“行为矫正+喂养”组合,专治乱尿、深夜跑酷,一次收费顶普通五次。
春节有人把鹦鹉、守宫、刺猬全托给异宠师,连羊驼都上了门。
最夸张的是“宠物心理安抚”,喂养师带香薰和轻音乐,声称缓解分离焦虑,收费翻三倍。
客户一边骂智商税,一边默默下单,谁让毛孩子才是亲生的?
热闹背后,缺口巨大。
持证喂养师全国只有不到五万人,春节缺口12万,培训机构趁机涨价,三天小班从八百涨到两千八,还包“推荐接单”。
平台也在抢人,拉新奖励高达八百,老喂养师直呼内卷:“去年一个人能跑十家,今年得拼手速。
”
有人担心,这么疯长,会不会一地鸡毛?
参考隔壁外卖大战,最后只剩两三巨头。
宠物喂养也一样,北京已经有平台开始合并小团队,统一价格、统一保险、统一培训,谁先拿下全国钥匙盒标准,谁就是下一个“美团”。
只是苦了中间的小喂养师,红利期一过,要么升店长,要么回去上班。
写到这里,猫在键盘上踩出一串“hhhh”。
它才不管行业多大,只想知道明天谁来开罐头。
至于屏幕前的你,要是春节也打算把毛孩子扔家里,记得三件事:
一,问清有没有保险;二,钥匙别放脚垫;三,提前三天约,越早越便宜。
最后留个小悬念:有人把摄像头对准门口,发现喂养师临走对着猫鞠躬,嘴里念念有词。
你觉得他是在许愿订单暴涨,还是单纯跟猫说再见?
留言说说,下次我帮你问问他。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即时猫最新版本(喂猫日入900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