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装修比作打游戏,听上去像营销话术,直到真有人把“打怪升级”写进代码。
梦小家最新放出的1.2版,上线不到两周,B站弹幕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不是“牛逼”,而是“上头”——那种一口气把客厅拖到凌晨三点的上头。
原因也简单:它把原本属于设计师的“暗箱操作”拆成人人都能捡的装备,还顺手配了AI外挂。
先说最直观的。
打开软件,先选户型,像拼乐高,拽两下墙体就立起来,再拖门窗,卡扣“咔哒”一声对齐,强迫症瞬间被治愈。
以前用传统CAD,画个斜墙得先算角度,现在直接拉,系统自动给结构合理性打绿灯,红灯也不弹窗骂你,只悄悄在墙角给你标红,像老班长在作业本边缘画的小波浪,留点面子,也告诉你“这儿要改”。
真正让人停不下来的,是AI布局。
点一下“帮我搭”,三秒钟冒出三套方案:一套把沙发转45度,电视墙瞬间多出一米收纳;一套把厨房岛台砍掉一半,挤出四人餐桌;第三套最狠,直接把小次卧改成衣帽间+猫爬架 combo。
每套方案旁边都标着“动线缩短32%”“采光提升18%”,像游戏里的攻防数值,理性得可爱。
有人吐槽“AI不懂我”,官方甩出数据:92%的人至少留用了一套,40%的人把三套拆着用——人类真香定律只会迟到,不会缺席。
材质部分更像开盲盒。
选地板,不是贴图,是PBR材质,木纹里的裂缝、反光里的指纹都给你算好。
切到24小时光影,上午十点阳光铺在橡木上,暖得想脱袜子;傍晚同一束光变成冷白,地板立刻高级成样板间。
很多人第一次发现,自家原来也能拥有“美术馆灰”。
更夸张的是VR模式,Quest 3 里走进虚拟客厅,蹲下去看踢脚线,发现墙角留了个0.5厘米缝,顺手拿起虚拟填缝枪补上——现实里得跑建材市场的事,游戏里30秒搞定。
官方说VR下设计效率提升35%,翻译成人话:以前改一次得在电脑和平面图之间来回脑补,现在直接弯腰,动手,完事。
有人担心“玩得爽,买得到吗?
”梦小家把供应链也接进来了。
欧派、索菲亚、东鹏……200多个品牌把真实SKU丢进素材库,拖进方案里的那块瓷砖,点开就能看到天猫旗舰店价格,还能领券。
设计师最怕的“效果图绝美,现实翻车”在这里被提前锁死:软件里的色值、尺寸、花纹,跟仓库里那箱砖的出厂数据是同一串代码。
一位杭州用户把方案丢进购物车,总价11万,比线下报价低8千,兴奋到发帖直播“边设计边省钱”,评论区集体艾特自家装修公司,“看看人家”。
当然,也不是没有槽点。
移动端还没上线,想用手机AR预览只能先拍张照回传到电脑,步骤多一步,懒人直接放弃。
学习曲线虽然被压到2.8小时,但对爸妈辈来说,2.8小时足够他们跑去楼下红星美凯龙订三套沙发,回来还顺路买了鸡蛋。
官方透露Q4会上手机版,到时候对准毛坯房一扫,家具“啪”地落在原地,希望那时别出现“我妈把AR衣柜当成真衣柜,往里面挂衣服”的社死现场。
最有趣的数据藏在日活里:50万注册用户,12万天天上线,其中凌晨零点到三点是高峰。
别人熬夜刷短视频,他们熬夜“刷墙”——把卧室墙从雾霾蓝换成鼠尾草绿,再换成奶油白,天亮前又改回第一版。
官方客服说,很多人不是装房子,是在给情绪找出口:白天被老板骂,晚上回家“装修”,把墙拆了又砌,像把生活重新码了一遍。
第二天醒来,房子还是毛坯,心里却悄悄完工。
这么看,梦小家卖的不是软件,是一张“人生回档卡”。
在现实里改不起的户型、舍不得买的岛台、不敢刷的黑板漆,先在里面过把瘾。
真到了下单那一刻,你至少知道自己要的不是网红款,而是试过错、排过雷、熬夜也舍不得删的那一套。
房子装修完,软件或许会被卸载,但那种“原来我也可以”的手感,会留在脑子的某个角落,下次遇到别的难题,会突然想起:先拖出来试试,不行再删,反正不亏。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室内设计师破解版游戏(UE5家装设计软件像玩游戏一样改造你的家)》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