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1701年到1714年的那些年里,欧洲大陆像坐上了过山车,围绕着“谁才是西班牙王位的真正继承人”这个悬念,英法两国竟然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王位争夺战”。这场战火虽没有持续到今天,但却深刻影响了中美洲的贸易线和海权版图的布局,堪称历史上一次“豪华大联欢”,也是一次“权谋游戏”的精彩演绎。
事情追溯到17世纪末,当时英国刚刚结束了跟荷兰的纷争,从海上霸主的宝座上站稳脚跟。君不见,荷兰曾是海上巨人,掌控着许多重要的贸易路线,但最终败给了英格兰的铁蹄,成了新兴的“海上霸王”。英国在海上站稳脚跟后,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内政改革,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继承了光荣革命的遗志,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经济迅速发展,殖民扩张的步伐也越走越快。
而与此同时,欧洲大陆的氛围也水涨船高。法国路易十四在位期间,国家实力爆发式增长,野心也跟着膨胀。他不仅要在欧洲打天下,还想在全球范围内展现“法兰西梦”。不过,英法两国的角力还不是全部,西班牙的王室也在暗潮涌动。

这年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身体每况愈下,病危在床。然而,他却没有子嗣。没有后嗣的皇位成了欧洲舆论的焦点。曾经威风八面、拥有丰富殖民地、从新世界掠夺了无数金银财宝的西班牙,现在衰败得让人心疼。可是,衰败的西班牙依然是众多国家觊觎的“美味馅饼”。只要有人能把这块饼吃掉,就能在欧洲争霸中占据制高点。
这时,英王威廉三世暗藏心思。他虽然跟西班牙没有血缘关系,但他对那份巨大的财富充满了野心。西班牙的唯一血缘亲戚,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布斯堡家族和法国波旁王朝。两家王室你争我夺,斗得天翻地覆。
威廉三世决定不动声色,他联合法国等欧洲列强,私下里谋划一份“瓜分协议”。从1698年至1701年间,英国暗中与法国签订密约,准备共同瓜分垂涎已久的西班牙财产:英国夺走了西班牙的殖民地和海港,法国则得到了一部分西班牙本土的土地,而其他小国也趁机分点“肉碎”。
但“天不随人愿”,这些秘密计划很快泄露出去。西班牙国王知道后怒得从病榻上蹦起来,怒骂英法两国“不讲究信义”。但实力弱小的他,也只能灰头土脸地任人宰割。王位的归属问题成为难题,他必须慎重考虑——既要考虑国家的未来,又要保证继承的合理性。
经过反复琢磨,1700年,西班牙国王终于做出了决定:将王位传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孙子,条件是西班牙和法国永不合并。这一决定,暂时让欧洲局势稍微平息了一些,因为法国当时实力正盛,能够确保西班牙的领土完整。可谁料,这一决定成了“导火索”。
此时,英国的反应自然是“谁都别得意太早”。詹姆斯二世已经在去年去世了,英国女王安妮继位。路易十四迅速宣布:詹姆斯的儿子——也就是威廉三世的女婿,才是真正的英国王室继承人。这个“插曲”彻底激怒了威廉,感觉受到了一次“当头一棒”,他的国家荣誉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威廉一看形势不妙,立刻拉拢荷兰、奥地利等盟友,一起用“联盟”对抗法国和西班牙。1701年,战火终于点燃了,欧洲大陆进入了持续12年的“王位争夺战”。谁都没想到,起初法国占了上风,好像“天下第一”的宝座非他们莫属。
但胜负未定,各路豪杰开始轮番登场。1704年,一位名叫约翰·丘吉尔的将军在德意志的一个小镇上击败了法国军队,取得了“转折点”的胜利。这位“丘吉尔公爵”正是二战时期那个著名的温斯顿·丘吉尔的祖辈,长得是不是挺像?噢,先别激动,这只是个巧合。
战局逐渐向英国倾斜。之后的六年内,英军在海上和陆地都占据了优势,把法国和西班牙逐渐压得喘不过气来。可惜,好景不长。1711年,威廉三世去世,传位给了新上任的女王——安妮女王。她一登基便面对乱局:战争根基尚未巩固,内部压力也在增加。
更令人震惊的是,安妮女王在战事还未完全结束时,突然解除了丘吉尔将军的职位,宣布停止战斗。为什么?原来,内部联盟出现了裂痕。荷兰担心英国势力膨胀,不愿意继续支持;同时,经过多年的激烈战争,英国国内也积累了不少反对派,总觉得战争耗不起。
再者,法国也逐渐支撑不住了。拖了这么久,国库空空,士兵疲惫。于是双方决定寻求和平解决方案。1713年,各方代表在乌特勒支签订了“乌特勒支条约”。
这个条约虽然没有让西班牙王位回到英国、让英法彻底和解,但它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英国成功获得了地中海的“重要通道”直布罗陀海峡,以及在北美和地中海的殖民地。更关键的是,英国获得在西班牙殖民地贩卖黑奴的垄断权,为日后工业革命的货源提供了稳定的原材料。
此外,英国还以“最后的胜利者”身份,确保了自己在全球贸易中的话语权。这场大战的结束,似乎预示着英国即将迎来一个不同寻常的未来——一场工业革命的爆发正孕育在即。
而这场“西班牙王位之战”也告诉我们:国家的命运,有时候就系一条条看不见的线,握稳了,就能牵动整个世界的未来。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三国杀二战diy(三国杀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