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兵器》杂志2023年11月刊,转载时重新进行了二次内容完善及编辑、补充部分插图,以与同好共同分享。个人认为《兵器》是一本专业、客观的军事杂志,推荐持续订阅,丰富自身的军事及政治知识。将家中杂志数字化保存同时进行转载的文章,虽多年份较久,但一是已经足够为普通网友提供专业的军事基础知识,二是想让读者以另一种比较独特的视角审视曾经的事物和观点。
自1980年伊朗人质营救任务失败以来,特种部队已成为美军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群体。美军特种部队最初编制很小,而且淘汰率极高。但如今规模已呈爆炸式增长,成为所谓“反恐战争”的中心单位。不断膨胀的编制,使得美军内部已经出现了削减优化特种部队规模的声音。
美国《联合部队季刊》2023年1月出版的第1期就刊登了一篇这样的文章。文章作者是美国陆军退役上校R·D·胡克。
本文作者胡克(右)与其子在阿富汗。胡克曾是一名美军的资深伞兵战斗队参谋,现为智库大西洋理事会的研究员
规模臃肿
美军的特种部队资源丰富,能够吸引全军最优秀的人才,已成为当今美国军队的一块招兵招牌。特种部队过去满身泥泞的步兵形象,如今已被满脸胡须、一身纹身、反戴棒球帽、手持特殊装备的突击队员所取代。外界对特种部队的大部分评论,即便不是奉承,也充满钦佩之情,但这还不是全部。

美剧《海豹突击队》中“海军特种作战发展群”队员,前身就是海豹六队。
不可否认,特种部队在国家安全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后“9·11”时代环境下,美军特种部队规模增加了一倍多。陆军每支特战大队都增设了一个第4营,第75游骑兵团增设了1个特种步兵营和军事情报营,各营还增设了第4个步枪连和1个支援连。
当前,空军特种部队的联队数量,已超过了轰炸机部队。其飞机和飞行员数量甚至比许多国家的空军总量还多。海军特种部队如今拥有约4000名“海豹”突击队员,是冷战高峰时期的10倍。海军陆战队以抵制这种专业化而闻名,但如今也被迫组建了1个任务设置与陆军第75游骑兵团非常相似的“突袭团”。
正在进行临检的海军陆战队“突袭团”特战队员。
如此算来,美国的特种部队总规模比整个德国国防军还要大。2021年,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的预算申请数额,超过了北约最大军事规模国家——波兰的整个国防预算。尽管特种部队的大部分资金,由各军种提供或来自海外应急拨款。
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大规模行动已结束,打击“伊斯兰国”行动也渐入尾声,常规部队规模已遭削减,但特种部队的发展势头却有增无减。事实上,这些冲突虽已结束,但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的要求却进一步增加。
鉴于特种部队最适合应对规模小、火力有限的低端冲突,所以如此大幅度的投资,与国家安全战略、国防战略和军事战略相矛盾。因为美国当前的军事战略明确是以大国和实力相近国家之间进行战略竞争,而不是反恐、反叛乱、非常规战或安全援助。
与海军陆战队展开联合演习的美国陆军特种部队士兵。
特种部队规模的增长并不局限于作战部队。如今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的规模远超陆军参谋部。陆军参谋部管理的部队数量却是前者的7倍。目前,陆军特种部队有19名将官,由5个现役大队和1个训练大队组成,各大队由1名上校指挥。海军特种部队不到1万人,但却有13名将官。
最近,国会将国防部特种作战与低烈度冲突助理部长的地位提升为军种部长的相关努力,也清楚地表明了美军拟为特种部队赋予超级权限。这一巨额拨款,并不能鼓励思维与行动的敏捷性和快速性,却会让美军特种部队打赢了军种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经费和权力之争。
图示: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是指挥美国陆军、海军、空军和海军陆战队所属各特种部队的联合作战司令部。该司令部是美国国防部的一部分,总部设在佛罗里达坦帕麦克迪尔空军基地。
“9·11”以来美军特种部队的大幅扩张和优先发展,也造成了重叠和冗余,导致各部队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例如,陆军特种部队(也被称为“白色特种部队”)组建和组织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和领导所在国部队执行非常规战任务。为此,陆军共部署了387个12人的A特遣队(现役和预备役),每支特遣队可训练和领导1个营的所在国部队。
然而陆军特种部队在反恐战争期间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这一任务,转而支持直接行动。这也是陆军游骑兵、海军“海豹”突击队、海军陆战队突袭团以及陆军和海军特种任务单位(即海军“海豹”6队和陆军三角洲部队)所青睐的任务。
每支部队都喜欢强调自身的“独特”能力,但反恐的大部分时间里,所有部队都或多或少地交替执行直接的陆上突袭任务,而不是为所在国部队提供训练和顾问,也不是遂行海上作战任务。
美国陆军特种部队教官正在西非训练盟友国家安全部队。
这种爆炸式增长,着实让美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首先常规部队的损耗非常大,但这个问题却并未得到充分的关注。特别是在陆军,陆军常规部队要定期抽调优秀的年轻领导,进入游骑兵和特种部队服役。
一个典型例证就是第82空降师战备旅的一个步枪排。卡西姆·苏莱曼尼死后,这个排于2020年1月上旬,“在事先未获通知情况下”紧急部署到了科威特。但在1年之内却更换了4位排长,因为之前的三位主官先后转调到特种部队任职。由于营长职位如今已为游骑兵部队人员所垄断,所以陆军步兵部队军官越来越把游骑兵部队的服役经历,视为职业发展的重要阶梯。
“全员特战化”使得美军出现严重的编制失调,图为美国陆军步兵正在展开室内攻坚模拟训练。
英美各国虽然二战时期组建了许多特种部队,但常规部队的优秀军官流失到特种部队任职,通常会被视为不正常的情况。二战时期英军最成功的指挥官——威廉·斯利姆元帅曾说“这些只为某一类行动而训练、装备和精心设计的部队,是一种浪费,他们在人员、物资和时间方面获得的投入,在军事上根本不会产生物有所值的回报。”
斯利姆还指出:“这些举措不仅攫取了陆军的精华,而且还鼓励了这样一种观念,即某些正常的战争行动难度极大,所有只能指望那些拥有特殊装备的精锐部队承担这些任务,因此其结果无疑是降低了陆军其他部队,特别是步兵部队的素质。军队能否打胜仗,并不是依靠少数超级士兵,而是取决于标准部队的平均素质。”
虽然特种部队人员各个“精通十八般武艺”,但这种部队的训练成本往往是普通步兵单位的数倍。
丑闻不断
矛盾的是,尽管特种部队理应以最高水平的纪律要求和自由裁量权执行作战任务,但“反恐战争”期间一系列最严重的丑闻和事故也发生在他们身上。
其中就包括2002年1月美军特种部队在阿富汗哈扎尔卡达姆附近的一次突袭造成16名平民死亡。2002年3月“蟒蛇行动”期间,美军AC-130对友军误击,造成10多名美军和阿富汗士兵伤亡。同场战斗的“罗伯茨岭”灾难导致一架MH-47“支奴干”直升机损毁和7名美军特战队员阵亡。
反映“蟒蛇行动”期间美军特战队员搭救坠毁“支奴干”机组成员的战争画。
2004年帕特·蒂尔曼相残事件(蒂尔曼是一位知名美国橄榄球运动员,“9·11”事件后他参军入伍成为游骑兵士兵。2004年4月他在阿富汗神秘死亡。后经多轮调查,美国陆军刑事调查局不得不公布,蒂尔曼是发表了反战言论并接触当地居民而与同部队美军士兵发生冲突,结果他与一名阿富汗翻译一起被美军士兵枪杀)的影响至今仍在继续。
惨遭战友私刑死亡的美国前橄榄球运动员蒂尔曼。
2005年,1个特战分队夜间进入巴格达郊外的一个村庄,逮捕了莫森·阿卜杜勒·哈米德和他的儿子。哈米德是伊拉克最大的逊尼派政党领导人,也是美国支持的伊拉克管理委员会的前主席。他的被捕引发了猛烈的批评,也登上了《华盛顿邮报》的头版。2007年一次类似的特战行动错误拘捕了伊拉克最大的什叶派政党领袖阿卜杜勒·阿齐兹·哈基姆的儿子,引发了另一场政治争议。
还有很多其它的例子。2005年的“红翼”行动导致19名美军特战队员阵亡,并损失了1架“支奴干”直升机。2007年3月,阿富汗辛瓦尔地区发生的事件中,美军特种部队造成数十名平民伤亡。据报道2008年8月,美军AC-130对巴基斯坦阿齐扎巴德发动空袭,造成91名平民死亡。2011年8月,阿富汗坦吉山谷的“支奴干”直升机被击落事件,造成30名美军官兵阵亡,其中包括15名“海豹”突击队队员。
因枪杀未成年平民而遭到战争罪起诉的“海豹”突击队士官加拉格尔,他的案件最终被时任总统特朗普干预而撤销
图示:部署到伊拉克的“海豹”突击队小组在战斗后正轮流与一名被击毙的未成年极端组织士兵尸体合影。蹲在地上背对镜头的就是后来被起诉的加拉格尔。
2011年11月,美军部队对巴基斯坦境内萨拉拉附近的目标发动攻击,结果造成26名巴基斯坦政府军士兵死亡、11人受伤,并引发了严重的外交危机。2015年10月,AC-130对昆都士地区的非政府组织医院发起袭击,造成42名平民死亡、30多人受伤。
2010年2月,“海豹”突击队进入阿富汗加德兹地区一座大院寻找恐怖组织人员,但目标并不存在。而大院的几名居民,包括一位友好的当地官员与他的兄弟及另外两名男子和三名妇女(其中两人怀孕了)全部被“海豹”突击队残忍枪杀。突击队员声称这些妇女在他们抵达之前就已被杀。这是彻头彻尾的谎言,在后来的调查中被戳穿。
近年来,战争罪、吸毒甚至故意杀人的指控,一直是困扰“海豹”突击队。尽管特种部队被打上了“安静的专业人士”的标签。但“9·11”以来,他们在许多军事灾难和丑闻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国会2019年以“违纪行为和不道德行为事件损害公众信任”为由,施压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司令对特种部队进行了一次全面审查。这次审查发现“特种部队基石出现的潜在裂缝,不仅存在于个人和部队层面,也贯穿于整个指挥链,特别是在领导力、纪律和问责的核心原则方面。”
图示:正在战乱地区执行干预任务的美军特种部队反伏击车,“山高皇帝远”,导致这些部队经常滥杀平民与友军,和强盗一样。
问题的肇因
◎部署时长
特种作战司令部对这些行为的常见解释,是作战节奏过高,导致人员疲惫倦怠。事实上,所谓“反恐战争”大部分时间,一级特种任务单位通常一次只部署3个月,而其他部队,例如陆军特种部队,轮岗6个月。在此期间,常规部队连续执勤12个月(有时甚至15个月)。
多年来,常规部队的驻防与部署时间比,一直保持在1:1,而特种部队的时间比则为2:1,不仅更可持续,而且轮岗时间也短得多。作战节奏虽不应遭到忽视,但它却掩盖了更深层次、更引人注目的因素。
◎“兵头”的影响
一个明显的问题是质量下降。美军特种部队“9·11”以来的扩张,不可避免地稀释了部队。因为特战人员数量需求的增加,必然要求降低标准,有时迫使指挥官忽视此前要求开除军籍的行为。一个推论是,特种部队现役军官的权威往往低于常规部队。与士官不同,军官往往在特种部队岗位上来回任职,并在作战与参谋岗位之间常态轮换。军官必须默任资深士官对部队的非正式领导,因为这些士官任期更长,实际影响力也更大。
由于长期在海外部署,美军特战队员多为资深士官,资浅的军官往往无法管理这些“兵头”。
特战单位的主要特色,就是极高级别士官(美军职务衔级中的E-8和E-9级别,军衔称呼根据军种各有区别,一般是服役超过20年的最资深士官)都是在非常低层级任职。那些坚持严格问责和行为标准的军官,并不总是受欢迎,甚至可能遭到撤职和调离。前特种作战司令部司令威廉·麦克雷文上将早期在“海豹”部队任职期间所遇的情况一样。陆军第75游骑兵团或特种部队的中尉和上尉,如果不遵守士官的潜规则,也同样会面临调离岗位的风险。
◎“山高皇帝远”
另一个影响因素,是特种部队自我孤立或自立门派的趋势。特种作战与常规战之间的协调很差。特种部队日益绕过正常指挥链的用兵模式,则让这个问题日益加剧。正如阿富汗瓦纳特、科普基廷和甘吉加尔地区战斗期间那样,即便紧急情况下,常规部队也无法指望附近的特种部队专用装备(如AC-130“空中炮艇”或无人机)为其提供支援。
AC-130“空中炮艇”
伊拉克和阿富汗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特种任务单位(“黑色行动部队”)的任务筹划并不是由战区联合部队指挥官负责,而要向位于美国本土坦帕的作战司令报告。根据条令,战区特种作战司令部要向坦帕的美国中央司令部报告,而不是向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司令或伊拉克多国部队司令等战区联合部队司令报告。
鉴于战术问题并不是高层关注的焦点,所以指望他们加强对特种部队日常行动的关注和监管,根本不切实际。
这个问题在战区战略和战役策略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多年来,特种部队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推行“突袭”战略,表面上旨在通过持续的夜袭,摧毁恐怖分子和叛乱分子网络。尽管美军击毙了许多敌方目标,但敌军网络却表现出了惊人的韧性,而当地社区持续遭受的暴力袭击,也滋生了严重的敌意,激化了当地人对美国的仇恨。
平民经常成为美军的攻击目标,其结果就是独立的特战行动往往适得其反,疏远了盟军全力保护和争取的当地民众。常规部队指挥官往往对所在辖区正在发生的突袭以及其他特战行动不知情,但却必须要“背黑锅”,处理痛苦的后果。在规模庞大的战区特种作战司令部机关以及特种作战司令部的保护下,特种部队在整个反恐战争期间可以自由行动。
图示:“带领”阿富汗国民军在阿富汗山地聚落展开破袭行动的美军特战人员,他们往往不受战区司令部的约束,仅仅听令于特种作战司令部与中情局的联合小组指挥。
这些行为符合官僚政治的铁律,也就是让自身组织的自主权和资源份额实现最大化。任务时间短促,也进一步强化了特种部队的高度独立性。军种法规和行为标准的豁免,助长了常规部队与特种部队之间的相互攀比,从而激化了摩擦和不信任。
特种部队与常规部队之间缺少互操作性,常规部队通常不与特种部队共享安全通信,进一步加剧了这些趋势。特种部队平时几乎从未与常规部队一起训练,战时也不将总部设在同一地点,而且通常也不定期交换情报。
瘦身势在必行
随着所谓的“反恐战争”渐入尾声,“大国竞争”再次冲到风口浪尖上。美军特种部队也开始重新定位。正如乌克兰特种部队最近在冲突期间表现那样,特种作战在高端冲突中无疑仍占有重要地位。重新调整美军特种部队的任务重心,势在必行,也恰如其分。一旦与战区和战役计划正确结合,特种部队就可为战役成功做出一系列重大贡献。
然而,美国不能单依靠突击队来打赢战争。尽管轻武装的特种部队用途广、素质高,但却无法攻占和扼守阵地。无论其支持者怎么说,光靠几支好枪也无法带来决定性的战略结果。此外,他们也不是真正意义的节约兵力型资产。正如我们所见,他们获得的资金和人力,与其对战役成功的实际贡献并不相符。从单兵对比的角度看,特种部队士兵招募、训练、装备和保留的成本比常规部队高得多。
图示:“全员特战化”虽从宣传照片上给人一种“武装到牙齿”的错觉,但实际上这种编成并不适合打赢国与国之间的大规模战争。
也许最重要的是,虽从常规部队选调了大量高素质的领导人才,但特种部队的行动往往协调不力。联合部队准备打赢大国冲突之际,美军必须要解决这些漏洞。
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很容易找到。如果规模适当、监督适度,并有效融入联合作战,特种部队可以更好履行预期职责。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大幅压缩特种部队规模,使其降至“9·11”前的水平,首先就是削减数量过多的机关人员。
与所有其它部队一样,特种部队必须要服从战区联合部队指挥官的命令,绝不允许擅自行动。与战场空间所有者之间的详细协调、融合情报、可互操作通信以及真正携手遂行联合作战与合同作战任务,是特种部队的理想选择。
最重要的是,让部队回归军纪严明、道德至上的价值观至关重要。“安静的专业人士”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绰号,但现在也应该再次回归传统了。
作者胡克认为,只有回归“反恐战争”开始时的特战单位规模,美军才能科学地有效利用军费。
这项改革可能会引起评论甚至非议,但相关讨论仍有必要。从建军伊始,美军特种部队就已成为一支强大力量。他们基本独立执行作战任务,但其消耗的资源也与其所做战略贡献不成比例。因此,美国政府应严格评估当前对特种部队的投资,而且综合权衡其他重要优先事项,合理制定决策。
国家军事机构当中,特种部队的地位仍然至关重要、必不可少,必须对其予以保留。但战略平衡必须永远得基于目标。当前,这就意味着特种部队必须要进行精简瘦身,必须要对联合部队指挥官反应更加灵敏,并与整个联合部队进行更好的融合。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特种任务破解版(编制膨胀轻重难分美国的特种部队问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