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子变皇帝副本攻略(从平民到皇帝)

痞子变皇帝副本攻略(从平民到皇帝)

admin 2025-10-05 资讯 1 次浏览 0个评论

刘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平民变成皇帝的传奇人物。因为经历过于传奇,他向来是风流人物当中的焦点。

刘邦的丰功伟业对于历史有什么意义?从平民变成皇帝的道路上经历了什么曲折?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关于这些问题的论述已经车载斗量。珠玉在前,这里不再赘述,而是探讨另外一个问题,也是一个网友提出的问题:

刘邦从平民变成皇帝的能力是怎么得来的?如果说他的能力是天生的,那么早期的他为什么没有什么作为?如果说是在后天实践中学到的,那么他的学习能力是不是太强了?

刘邦的能力从哪里来的呢?司马迁擅长写人,关于刘邦的能力,他在《史记》里写得很清楚。

刘邦的一生,得分成两个大阶段:第一个大阶段是抗秦之前(他的个人能力主要是集中在第一个阶段里锻炼的),第二个大阶段是抗秦之后。

第一个阶段又可以分成两个小阶段——楚亡之前,楚亡之后。

第一个大阶段:抗秦之前

楚亡之前

刘邦喜欢出风头,当大哥,这与他小时候上过学有很大的关系。

那个时代,上学不是任何一个孩子都能享有的待遇。能上学,说明刘邦小时候的家庭条件相当不错,很让小伙伴羡慕。在那个教育是稀缺物的时代,小时候的刘邦自然是众星捧月的孩子王,既有大人寄托厚望,也不缺街坊领居的小跟班。对于一个从小就高出小伙伴一头的孩子,这相当于在心里扎下了不甘人后的根,种下了喜欢当大哥的种子。

起事之后,刘邦对知识分子的态度比较复杂,既自卑又自傲,一方面瞧不起,以捉弄他们为乐,往儒生的帽子里撒尿;一方面又很尊重,比如:他对郦食其和商山四皓的态度,再比如:项羽死后,鲁城抵抗,刘邦准备屠城,听闻城中有读书声,于是肃然起敬,改变主意。这应该是因为他小时候学习成绩不怎么好,没少让先生打屁股,心里留下了阴影,对知识分子既畏又恨。

长大之后,刘邦的梦想是当游侠,崇拜信陵君,三番五次,跋山涉水,拜访曾经做过信陵君门客的张耳。为了梦想,他甚至“不事家人生产作业”,隔三差五带着一帮小哥们儿下馆子喝酒撸串,过当大哥的瘾。

司马迁说,平民时代的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仁厚,不小气,豁达。

相对于某个阶段的项羽,刘邦确实要仁厚一些。这种仁厚一方面来自于游侠经历,接触的往往是江湖人物,熏陶出了浓烈的豪杰气;另一方面来自于他的平民出身,和底层人打交道比较多,对民间疾苦有比较深的认识。至于不小气和豁达,也应该来自于游侠经历的熏陶,毕竟像打虎将李忠那样的是被瞧不起的。“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这对于进一步提升他当大哥的能力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在家乡,刘邦是大哥,出了家乡,他就得到别的地头蛇的码头上香,比如张耳、王陵。事后诸葛地说,刘邦能屈能伸和长袖善舞的能力,似乎在别的地头蛇的地盘上,也多多少少能得到磨练。

这就是楚亡之前的刘邦。

楚亡之后

公元前224年,楚国崩盘,被秦国收购,这一年的刘邦32岁。

一个人到了32岁,没有成家,单身狗一条,一天到晚净想着当大哥,当游侠,游手好闲,带着狐朋狗友招摇过市,这得承受周围人多少指责、面对多大的压力?

刘邦的家底子是有的,个人魅力不差,长袖善舞的能力也有,娶媳妇儿不难,找工作也不难,可是他就是不这样做。这就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他的抗压素质不一般(想想每年春节回家的各种被逼问,打怵啊)。刻薄地说,就是脸皮厚,不怕别人说三道四。

对于游侠,秦国的态度是打压。楚亡之后,刘邦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继续追逐当游侠的梦想,必须有所改变,找个正正经经的工作。这时候,他长袖善舞的能力发挥出来了,不知道用了什么门道,居然当了亭长。

亭长虽小,也是个公务员,应该有个拿腔捏调的派头,最不济也应该像村长那样,张口闭口“上头有通知”。但是高祖皇帝不吃这一套,坏萌坏萌的,“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喜欢捉弄同事,张主任睡着了,他给人家画个熊猫眼,李科长没注意,他给人家背后贴乌龟,王经理走路好好的,他突然绊人家一个大跟头。

如果身边有一个同事,总是捉弄我们,开玩笑不知道轻重,时间长了,谁都会烦。问题是,虽然刘邦总是捉弄同事,但是没人给他使绊子,还有很多人帮他。比如:惹出祸,有萧何和夏侯婴给他兜着;他到咸阳出差,大家都给他凑份子,送差旅费。就是说,刘邦知道开玩笑的限度,恶趣味适可而止,既给大家添乐子,又不会让大家鸡头白脸,是大家的开心果。

这其实也是一种能力,说明高祖皇帝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人缘好,适应环境的能力强,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和什么人都能打成一片——当江湖大佬,有一大批小弟跟随;当公务员,还是有一大批帮手;去郦山送刑徒,甚至能和刑徒打成一片。所谓人情练达,应该也就是这样吧。

刘邦的用人能力很厉害,他本人对此也很得意。东汉初期,有人问马援:汉高祖刘邦和汉光武帝刘秀孰高孰低?马援说光武帝不如刘邦,因为刘邦“无可无不可”——不顽固。

人只有对自己的短板有清醒的认识,才能做到“无可无不可”——不顽固,进而才能以彼之长补己之短。刘邦用人的能力与“无可无不可”大有关联,他“无可无不可”的用人能力从哪里来的呢?与他早年当亭长的经历有关。

司马迁记载过一件趣事:他当亭长的时候,喜欢戴竹皮冠,为此专门派遣副手到三四十里地之外的薛县砍伐竹子,来给他做竹皮冠。由此可以想象刘邦的工作态度——没有在工作上花费太多的心思。

亭长官职虽小,但是职责不少,需要迎来送往(经常接送达官贵人,这也有助于培养刘邦能屈能伸的能力),搞人口普查,缉拿盗贼,征收各种税,调解各种邻里纠纷。刘邦是个不受约束的人,静不下来,喜欢东游西逛,让他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工作上,那就太折磨他老人家了。

他当亭长的时间至少有10年,这么久的时间里,以他吊儿郎当的工作态度,居然能做得安安稳稳,如果没有得力助手,这是很难做到的。这就说明他有识人用人的能力,帮他打理杂事的助手相当靠谱。虽然他自己没有精力、能力去做那些杂事,但是他有自知之明,自己做不了的事,能放心地交给能做的人去做,舍得给别人提供发挥能力的机会——张大哥家的牛丢了,小郭去调查;李大婶和周大妈吵架了,老李去调解;搞人口普查,小侯去;至于刘邦自己,他只需要知道谁适合干啥就可以。

设想:如果当亭长的是项羽,那么就会出现这种状况:受不了当公仆的气,三天两头跟人动手,甚至出人命;或者,啥事都亲力亲为,交给别人办不放心,把自己累得半死。

五胡乱华时期,石勒品评刘邦与刘秀,说如果与刘秀生在同时代,他就和刘秀争天下;如果和刘邦生在同时代,他就给刘邦打下手,因为刘邦舍得给人机会。

有了正经工作,那就该找媳妇儿了。媳妇儿不是刘邦自愿找的,而是主动送上门的。

吕雉刚搬到沛县,她老爹吕公请当地有头脸的人吃饭,刘邦大言不惭,不名一文,却宣称有重礼相送,大摇大摆登堂入室,大吃大喝。吕公大为惊异,认为刘邦不是凡品,请他大吃大喝,还把女儿吕雉送给了刘邦。

如果吕公当时让刘邦下不了台,刘邦将会多么尴尬。混吃混喝的时候,他能想到居然会吃出一个老丈人和一个媳妇儿吗?显然不能。

这件事说明了刘邦的三个特点:第一,胆大;第二,爱出风头,好面子;第三,不把面子当回事,能屈能伸。第二点和第三点看似矛盾,但是它们其实是一体的。简单地说,这种心理就是看得开,管他三七二十一,先把面子撑起来,哪里跌倒哪里算,目光并不长远。

因为刘邦成功了,所以很多人说他英明神武,高瞻远瞩,那么请问:

进入秦宫之后,猴急猴急地享受美女的时候,他的高瞻远瞩是啥?

进入关中之后,他封锁函谷关,向项羽挑衅,拒绝其他诸侯进关,他的高瞻远瞩是啥?

攻入彭城之后,置酒高会,麻痹大意的时候,他的高瞻远瞩是啥?

郦食其建议他分封六国后人,他马上痛快答应,他的长远眼光是啥?

鸿沟议和,约定停战之后,项羽东归,他当即打算西归,这时候他的长远眼光又是啥?

从平民到皇帝,刘邦的能力是怎么得来的?

综上可知,早期的刘邦并不是无所作为——楚亡之前,过得逍遥快活;楚亡之后,迅速变成秦帝国的公务员,40多岁的时候娶了个年轻的媳妇,找了个有钱的老丈人,空手套白狼。从世俗意义上说,这难道不是有作为吗?如果所说的作为是大作为,那么刘邦确实是没啥作为,因为大局势使然,时代根本没有给他施展拳脚的机会。

起兵抗秦时,刘邦已经48岁,人到了这个年龄,能力早就定型了。就是说,喝酒撸串的痞子,就是后来的皇帝;后来的皇帝,依然是喝酒撸串的痞子。痞子和皇帝只是表皮,他们的瓤基本上都是一样的,能力并没有什么大变化。

刘邦的能力来自于哪里呢?有天赋,但更重要的来自于成长环境和生活的磨炼。他有长处,也有短处。

长处:胆大(敢挑事),人情练达(能拉拢人心),能屈能伸(做大事的基本要素),比较仁厚(能得人心),大方(舍得赏赐),不顽固(能给人机会)。

短处:目光不长远,某些能力有限——在平民时代,这些缺陷并不明显,起兵之后,缺陷就表现出来了,比如军事能力、政治能力、搞后勤的调度能力。

虽然有短处,但是他的优点之一恰好弥补了缺点,那就是“无可无不可”。

如果是在太平年代,刘邦可能还有上升空间,但是要说当皇帝,那谈不上。

以上就是抗秦之前的刘邦。

对于这一阶段的刘邦,萧何有一句话说得好——“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如果局势长期太平,萧何的这句评语基本上就是板上钉钉,但是,萧何没有料到一点——刘邦的爆棚运气。

第二个大阶段:抗秦之后

1

刘邦起兵的事迹流传太广,以下只是简略谈谈。

他起兵的开端很有戏剧性,误打误撞地抓了一张好牌。

陈胜吴广举起叛旗之后,沛县长官打算响应,但因首鼠两端,最终被杀。其后,沛县人推举刘邦为首,刘邦拒绝,把球踢给了萧何、曹参,萧曹二位不接受,又把球踢回来了。

对于萧、曹把球踢回来的原因,司马迁说得很明白,“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害怕举事不成,被秦帝国灭族。当时,大混乱刚刚开始,秦帝国的势力仍然很强大,谁也不敢打包票必然会消灭暴秦。起兵造反,这是掉脑袋的,株连九族,胁从或许可以逃脱,但是首恶是必诛的。萧曹二位为了自保,一推两推的,爱出头的刘邦的豁出去了,威风一天算一天,啥时候跌到啥时候算,上吧!

就这样,刘邦成了造反军的领头人。在当时来看,这不一定是什么好事,但是在事后来看,这个误打误撞的决定真是运气爆棚。多年之后,当汉帝国建立,萧曹二位在殿下对刘邦三跪九拜的时候,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后悔当初的决定?

2

起兵初期,刘邦并不顺利,项梁和项羽起兵之后,他率众投奔项家叔侄。不久,项梁战死,楚怀王大洗牌,架空项羽,派项羽随同宋义奔赴巨鹿,为赵国解围,同时命令刘邦率军西征,进击秦国的老巢关中。

刘邦西征,多多少少也有些试探的意味,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铁男项羽在半路上发动兵变,干掉宋义,然后火速奔赴巨鹿,三下五除二就消灭了聚集在巨鹿的秦军主力。对于刘邦,这就相当于在一定程度上扫清了西进的障碍,所以他能抢先一步进入关中。

好运临头,喝口凉水都有奶油味。

3

进入关中之后,刘邦项羽发生争执。这时,项伯来了,几经周折,鸿门宴化干戈为玉帛。

项伯早不来晚不来,偏偏在刘邦最需要的时候来。需要什么牌就来什么牌,刘邦你真的没有开挂吗?

4

刘邦准备平定三秦的时候,韩信来了,早不来晚不来,偏偏在最需要韩信这样一个人的时候,韩信就出现了。

刘邦再次抓到了一张好牌。

5

刘邦平定三秦之后,项羽做了两件傻事。

第一件:杀了韩王成,断绝了张良复兴韩国的梦想。张良愤而离开项羽,投奔刘邦,撺掇他出关与项羽争天下,刘邦“复以良为成信侯,从东击楚”。萧何自起兵就一直追随刘邦,韩信已经来了,张良这一来,“汉初三杰”这三张牌齐了——军事大牌,政治大牌,后勤内政大牌都来了。

除了做掉韩王成,项羽还做了一件傻事——做掉楚怀王。刘邦正需要找出兵理由,项羽就主动授人口实。

项羽这两刀子,送给了刘邦一个好军师,也送给了刘邦出兵理由。对手犯糊涂,放好牌,刘邦当然得顺手抓,运气槽满格。

6

彭城之战,刘邦被项羽打得抱头鼠窜,性命攸关之际,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于是刘邦趁乱逃脱。

刘邦这个家伙,简直是《西游记》里的唐僧,有各路天神护卫。

7

刘邦的好运气太多,最后再说一个——抛弃分封制。

楚汉相争后期,刘邦被打得喘不过气,郦食其建议他分封六国后裔,恢复分封制,刘邦当即答应。郦食其前脚刚出门,张良就来了,一听这个主意,张良马上否决,建议刘邦即刻停止这种愚蠢的做法。

刘邦与张良的交谈,在历史记载里只是短短几句话,在中国历史上,它却是一个改变历史走向的转折点。自此,分封制渐渐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有些专家学者认为,刘邦最终能够战胜项羽,是因为他率先抛弃了分封制,而率先抛弃分封制,是因为他高瞻远瞩,看到了时势的变化,听到了百姓的呼声,捕捉到了时代潮流的脉搏。

难道就在郦食其一出门、张良一进门的工夫,刘邦就看到了时势的变化?听到了百姓的呼声?摸到了时代的脉搏?

老百姓要求的不过是有个安定的环境,有口饭吃,谁在乎你分封制还是郡县制。抛弃分封制,确实有助于击败项羽,有功于历史,但是要说这是刘邦的高瞻远瞩,那就给他老人家脸上贴金了。事实上,刘邦本人对分封制并不排斥,建国初期也是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他听从张良的建议,率先抛弃分封制,不过是为了解燃眉之急,鼓励兄弟们甩开膀子拼命干活而已。至于后来分封制被彻底废除,一时之计成为千年国策,那是因为郡县制成了气候,分封制只好退位。我们的高祖皇被逼得没办法了才这样做,却误打误撞地成了推动历史向前迈出一大步的功臣——而这未尝不是一种运气。

从平民到皇帝,刘邦的能力是怎么得来的?

刘邦的运气确实不错,然而,运气来了能抓住也是一种很厉害的能力。

他是怎么从痞子变成皇帝的呢?其实,对于这个问题,他自己已经给出了答案。

在人生的最后一年,刘邦讨伐英布,中箭受伤,回朝之后重病不起,吕后请医术高明的太医诊疗。刘邦问病情如何,太医说可以治好。刘邦怒骂:“我出身平民,提三尺剑而得天下,这难道不是天意吗?我命在天,就算是扁鹊在世又有什么用?”

刘邦说得很明白:成为皇帝,靠的是运气。

刘邦的话也可以换一种说法:真没想那么多,我也是走一步看一步呀!没有哪个人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呀!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痞子变皇帝副本攻略(从平民到皇帝)》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