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扎卢日内的文章中,提到了俄军的新战术;而现任乌军总司令西尔斯基,更是将这种战术称为是“千刀万剐”战术。
新战术的出现是俄军在新的作战环境下,所想出来的“破局之策”。
什么新的作战环境呢?
第一:战场空间的高度透明化。
俄军所面对的乌军,是得到西方体系加强的乌军,这个体系所具有的两大优势,即侦察情报优势和空中优势,后者虽然给不到乌军,但前者是给了的。
所以俄军规模性的集结,大致有多少兵力、装备,甚至是部队番号,乌军那边基本都知道。
西方给的战略情报、卫图资源,再加上乌军自己的浅纵深无人机侦察能力,使得俄军很难在前线集结大部队。
所以说俄军发动大的攻势,必须要依托较大的城镇,因为城镇便于俄军潜藏和储备较多的兵力、装备,而且俄军分散在城区内,也不利于乌军展开集中打击。
可是这样的城镇毕竟有限,俄军大部队,甚至哪怕是连级车队开出,乌军那边很早就能观察到,这就使得进攻突然性很难达成。
第二:战场空间的高度无人机化。
俄乌阵地战具有与世界大战时期相似的特征,深壕壁垒、坦克大炮、地雷障碍之类的传统阵地战配置,自然是应有尽有。
但只有这些的话,还不至于对进攻造成致命威胁。
俄乌战场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小型无人机的大量使用,这使得俄军的装甲载具很容易遭到乌军无人机的围攻。
在俄军根本不可能一波次出动太多装甲车辆背景下,只要打掉几辆车就可以挫败俄军攻势,进而各种火力在围攻俄军的残余步兵,这仗就又没法打了。
俄军想过“乌龟坦克”这类方案,但是龟坦本身视野受限,而且在面对饱和式的无人机打击,以及传统的阵地战障碍时,也难确保理想的成功率。
在上述情况下,俄军的大规模出击往往代价较大,而以较大代价进行持久作战,以俄军当前的动员程度,也有些吃不消。
所以俄军想要打破阵地战的僵持,必须要想到削弱对方打击效率,同时减轻己方综合损失的方法。
而其想到的“新战术”,就是小群多路的“钻缝战”——也就是西尔斯基所说的“千刀万剐”战术。
所谓小群多路,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就是将突击部队分成若干个战斗小组,从多个方向、分多个波次地展开攻击。
这种战法乍一看很反常识——因为坦克步战车组成的车队都打得费劲,你这步兵冲击就能奏效?还什么“钻缝战”,乌军的防线就能让你轻松钻进去吗?
其实俄乌之间的阵地战,既对俄军的攻势造成困难,也令乌军的防御很头疼。
首先无人机这玩意,乌军有,俄军也有,甚至现在在无人机数量、技术、战术上比乌军还强些。
这使得俄军的前沿侦察也问题不大,而且随着无人机的作战范围增大,对乌军的后勤线也造成极大威胁;在某些重点区域,乌军的车辆根本无法活动,这使得前线的机动效率大为下降。
而且俄军还有乌军不具备的一项优势——滑翔制导弹药的使用量极大。
这种弹药的使用弥补了俄军精确制导武器不足以打击连排级目标的劣势,使得乌军的各阵地支撑点受到极大威胁。
如果说目前俄军很难用连级以上部队发起单次进攻,那么乌军同样不敢在前线以连级,甚至是排级来屯驻一处。
因此乌军也不得不将兵力分成班组,分别洒在前线的各点位;而且由于俄军炮兵优势的存在,这些点位的分布并不均衡,造成防线不是以夯实兵力的线性存在,而是没有第一防线、第二防线之分的星点状态。
且在俄军的航弹、炮火、无人机精打之下,其中的诸多点位在俄军发起地面冲击前,就已经伤亡损毁殆尽,变成“黑点”,进而使得乌军防区出现了若干道缝隙,俄军的小群多路战术,所针对的就是这些缝隙。
相对于大张旗鼓地编队攻击,这种小群多路战术,每组兵力只有几个人,而且间隔拉得很大。
他们当然也会遭到乌军炮火、无人机、地雷的打击,但是就这么稀稀拉拉几个人,乌军用炮火打的杀伤效能很低,这些人往往又是借助林带渗透,因为目标较小,所以乌军发现的概率也低,同时无人机对林线内目标的打击效能也不如平地。
而退一万步讲,就算是这些人损失了,但也不过是个把人、几个人;就是100个小组全部损失了,也不过是几百人,相较于整排、整连的折损,这种损失对俄军来说反倒是可以承受的。
大家当然也有疑问:就这么几个人的小组,乌军就对付不了吗?
正常状态下的乌军,当然不至于连几个俄军都对付不了;但俄军在地面渗透发起前,往往已经对路线上的乌军进行了多轮火力打击,对乌军的后勤也削弱较长时间了。
所以这些点位的乌军,往往残存不多,而且状态很差;俄军的这些小组活动,往往还有无人机和炮火支援,突击兵的作战效能并不低。
如此,俄军便可从乌军阵地的若干缝隙渗入;当渗入量足够大,就可以把乌军的防线冲垮。
而一道防线如此,多道防线也如此的话,俄军的战斗小组就像成千上万把小刀子,不断划拉,如“千刀万剐”般消耗着乌军的防御资源,刮噬着乌军的血肉,最终使其无法防御而走向失败。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前线部队攻略(只有几个人就发动进攻俄军的新战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