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吃点真土鸡怎么就这么难?
昨晚刷到云南那个集市视频,鸡笼一掀开,一股乡下味把我死死按在屏幕前,15 分钟在线围观 6 万人。
网红蹲地,脚边鸡扑棱不停,他拿手机挨个扫码标签:大白公、黑母、芦花,扫码价150,快递费150,一只大肥鸡 300 块当场成交。
弹幕一片“值了”,我心里咯噔:300 块买只鸡,到底买的是鸡,还是一场安心?
小时候在云南外婆家,鸡是满山跑的,逮住一只炖汤得提前祷告“别掉沟里”。
今天想复刻那口味道,走进城市超市只能看见整齐到像模具出来的“817”白羽鸡,肉柴水多。
电商说是土鸡,可谁敢保证它不是圈了两周就放山上拍视频的“演员”?
直播里那些农民大叔抱着黑腿公鸡往镜头前凑,鸡冠鲜红,脚底全是泥。
点单粉丝不傻:他们买的其实不是鸡,是看见泥点子的瞬间,一种“它肯定没吃饲料”的盲目确认感。
我翻评论区,有人说自己一年就等这集市开卖,图个过年仪式感;有人吐槽去年买的 300 块鸡骨头都粉,怀疑被换包。
两边吵翻天,其实吵的是一件事:信不过。
更闹心的是,我小时候吃过的彝族黑脚鸡,现在村里都难见几只。
集市上摆出来的基本是杂交品种,外形像,但肉质差一截。
本地老哥告诉我:以前种水稻边角地就是鸡窝,鸡自己找虫;现在边角地改成草莓大棚,鸡没处跑,谁还养本地老种?
一只母彝鸡光抱窝就要耗三个月,挣不过外来快长型。
说白了,品种流失不是农民懒,是算账太残酷。
所以 300 块钱一只的直播鸡,真正在卖的,是“别让老种鸡灭绝”的最后一丝希望。
网红收那 150 快递打包费,其中 50 给顺丰冷链,40 给泡沫箱+冰袋,剩下 60 他能提成。
农民到手 120,比卖给贩子多 40,但风险也在:鸡一死,运费不退,烂的是自己。
这种玩法,其实跟社区团购差不多,都是把风险拆成碎渣,看谁先接不住。
我看着后台订单刷屏,突然有点难过。
小时候追着鸡满山跑的画面要真成绝版,手机里再高清的直播也救不了那锅汤的魂。
可转念一想,要是没这场直播,彝族黑脚鸡或许连明年集市都撑不到。
一口老味道,究竟是 300 块快递箱里的鸡,还是记得住它的人?
谁输谁赢,鸡不知道,人心最清楚。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吃过鸡最新版本下载(网红乡村代购致富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