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芦苇和16个老婆
说起来,这世界上总有些地方,让你觉得不管新闻多离奇、现实都能更魔幻。譬如非洲地图上悄悄缩在南非、莫桑比克之间的斯威士兰。这个地方每年八月,能把数万名穿着传统布裙、光裸上身的姑娘叫到王宫前排成队,光靠一根芦苇和一场烈日下的舞蹈,就可能决定一辈子的归宿。——你说这像不像现代版的选秀?只是这里的评委只有一个人,那就是现任国王:姆斯瓦蒂三世。
提到姆斯瓦蒂三世,外人眼中永远绕不开“荒淫奢靡”几个字。坊间流传的故事一个比一个夸张:为了买台顶级豪车,国王能整批卖掉成千上万头牛;他的王后每换一个都像换新手机壳,目前最新一位老婆——第16号夫人诺姆塞博,她登堂入室的时候才21岁,甚至还不到一杯葡萄美酒下肚的年纪。
很多人对这种“芦苇节”心生好奇。场面确实壮观,明艳的少女们手持芦苇,上万人随乐起舞,背后却是冷冰冰的现实——所有入列的女孩,都得先接受所谓的“纯洁检测”。被选中的那一刻,意味着离开家乡、改换生活,每一步都不是她们自己能说了算的。姆斯瓦蒂三世的16位夫人,大多是这样被“带走”的。
这个风气,是怎么流传下来的?斯威士兰的老祖宗们恐怕做梦也没想到,传统的继承一路歪到了今天。上世纪中叶,英国人拍拍屁股走了,留下一块领土和支离破碎的部族秩序。等斯威士兰勉强独立,国王索布扎二世上位。他老爷子的“功夫”也不凡,在王位上一坐就是61年,老婆娶了七十,孩子生了两百有余,宫廷里人多得像过节,谁是谁都得拿号牌。
姆斯瓦蒂三世并不是索布扎二世最年长的儿子。按家法,王室委员会从六十多个候选人里挑了这个最“童真”的小伙子,马科塞蒂韦,也就是姆斯瓦蒂三世。为了让他“开开眼”,还有意把他送到英国留学。也许那时候没人想到,这个才十六岁的少年,能把宫廷生育的记录快要追平自己的爹。
转眼到了1986年,姆斯瓦蒂三世十八岁,稚气未脱,却得一朝接过权杖。后面的画风就有点像“宫斗升级版”:国王选妃成了家常便饭,平均两年纳一个新妻子,进度丝毫不拖沓,十几年就把王宫填了满满当当。有趣的是,每次增加新成员,不只是王国上下忙活,媒体都像开奖似的报道——“又娶新老婆了!”仿佛这就是国家的头等大事。
对于那些嫁进王宫的女孩来说,是不是梦想成真?可能只有她们心里才清楚。表面上衣锦还乡,传说中出入自带侍从,吃穿用度应有尽有——可现实未必就这么甜。王宫高墙内外,只有风知道。比方说第七任王后,郁郁寡欢多年最后选择自尽;第十二任逢“偷情风波”被软禁,甚至再有人冒险伪装平民逃往邻国。斯威士兰的民谚里常说,做国王的女人是“会开花的囚笼”,美则美矣,未必自由。
姆斯瓦蒂三世比先王更现代,也更“敢花”。对外说国家穷,对内城堡一个接一个修。国王身价加起来快抵上全国GDP的一半,福布斯榜上挂着,膝下百姓却多半清苦。要是碰到他心血来潮,买辆闪亮的防弹豪车,甚至舍得一口气把上千头牛卖出——要知道牛是他们的财富、身份,也是几代人省吃俭用积攒的家底。这些牛换成粮食,可以让一百多万人吃好几天饭,可最后却换成了国王车库里的浮光掠影。
另一方面,花钱也带着一种“理直气壮”。姆斯瓦蒂三世总能在每次“败家之后”悠悠地放出一句:“为的是国家形象。”可是谁都清楚,形象这一说,落到普通人头上一文不值。王宫里有十九辆劳斯莱斯停着,但全国八成人连饱饭都吃不上。畜牧场空了,粮食少了,他却能带着妻妾环游欧洲、见教皇、出席上流宴会。
再说这第16任夫人诺姆塞博。结婚前,王宫给她安排了一场让人惊掉下巴的欧洲旅行,出行团队高达五十号人,光路上花掉一千万欧元。换个说法,这点钱够全国十万穷孩子念上一年的书。可对姆斯瓦蒂三世来说,只是一场“标准操作”。
日子过得那么潇洒,难免要立点规矩。国王发过法令,说是18岁以下的姑娘不能跟人发生关系,为国家“防艾”。可到了自家后宫,刚满17岁的小妃子也收得理所当然。有人问责?罚只牛,算是交差。一边批评百姓“不自律”,一边自己享尽特权,这就是现实中所谓的“双标”。
这日子久了,对错仿佛也被磨平了棱角。姆斯瓦蒂三世始终认为自己是国家代表,是“传统的守护人”。国民都该为他的地位、荣耀买单——哪怕国旗、国徽、连火柴盒上都是那同一张带微笑的脸。
偶尔有风声飘到外面:“国际制裁了、联合国批评了”,他大概只是微微一笑,就像耳边的风凉。只要王宫的铁门还锁得紧紧,舞蹈还在草坪上继续,反对的声音就像风吹过山谷,转瞬不见。那些未嫁的少女、贫困的农民、孤独的王妃,只能各过各的苦日子,指望一场风暴改变一切,也许只会在故事里出现。
斯威士兰还会有第17任、第18任王后吗?王宫的灯光会不会有一天也照亮百姓的餐桌?甚至,姆斯瓦蒂三世的那个笑容,到底是自信还是孤单?没人知道。可能只有夜深舞歇后的芦苇,才明白这王国的每一道风,都夹着历史没说完的话。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王国屁股开花(非洲小国荒淫国王卖1千头牛买豪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