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刷完王自如直播拆箱iPhone17的回放,屏幕里那句“旧机发热变卡是惯例,不然怎么逼你换机”的话,像颗石子投进心里,泛起的涟漪里全是这些年用iPhone的细碎记忆。这位淡出测评圈数年、从格力离职后重操旧业的“老炮”,一句自嘲“业务生疏了”撕错封条的开场还带着温和,转头就抛出了戳中千万用户痛点的尖锐观点,直接把#王自如说iPhone旧机变卡是惯例#推上了热搜。
王自如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精准踩中了苹果用户多年的共同体验。每年9到11月,也就是新iPhone发售、iOS系统大版本更新的窗口期,社交平台上“iPhone突然变卡”“发热到能煎蛋”的吐槽总会集中爆发。我手里的iPhone15就是例证:上周更新iOS26后,原本流畅的视频剪辑变得卡顿,充电时刷朋友圈都能感觉到后壳发烫,续航也肉眼可见地缩水——这种“时间点精准吻合”的异常,难免让人联想纷纷。更巧的是,哈佛大学早有研究证实,每次新iPhone发布前,谷歌上“iPhone变慢”的搜索量都会出现断崖式飙升,数据不会说谎,这种规律性现象早已成了公开的行业迷思。
但这场争议的核心,从来不是“是否变卡”,而是“为何变卡”。王自如直言不讳地将其归为苹果刺激换机的手段,“官方肯定一键三连否认,但客观上就是存在”,这话瞬间点燃了评论区。有人立刻接梗“被包养就不要谈独立人格”,翻出他过往的争议历史;也有人现身说法“我的iPhone14最近确实卡到离谱”,力证所言非虚。而苹果的回应早已形成固定范式:从2017年“降速门”初次爆发时的“从未故意缩短产品寿命”,到后来承认“为保护老化电池而降频”,始终回避“计划性报废”的质疑。可用户的疑虑从未消散——毕竟当电池健康度还有86%的机型也出现性能骤降,“电池保护”的解释就显得有些站不住脚。
追溯起来,这场拉锯战早有源头。2017年的“降速门”堪称标志性事件:开发者通过Geek bench数据证实,苹果在iOS 10.2.1等更新中悄悄降低了旧机型CPU性能,涉及iPhone 6、6s等多款设备。事件发酵后,苹果面临全球多达60起诉讼,韩国一天内新增15万集体诉讼申请者,最终不得不拿出5亿美元和解金,向受影响用户赔偿25美元/人,智利用户也获得了340万美元赔偿。那次事件让“计划性报废”这个商业术语进入大众视野,尽管苹果始终强调“延长设备寿命”,但“通过系统更新间接推动换机”的嫌疑,从此如影随形。
如今王自如重提旧话,恰好撞上了用户对“科技巨头霸权”的敏感神经。行业里并非没有客观解释:新系统的后台索引重建、应用适配需要1-3天,期间CPU负载增加会导致短期发热;电池老化到85%以下时,供电不稳触发的降频机制也会加剧卡顿。但这些技术层面的合理性,在“每次新机发售必现异常”的规律性面前,显得格外苍白。就像有网友说的:“短期适配阵痛能理解,但每年都卡得恰到好处,未免太巧合了。”更值得深思的是,这种现象并非苹果独有,而是智能手机行业的普遍迷思,当“硬件耐用性远超软件支持周期”成为常态,消费者难免怀疑厂商在刻意制造“淘汰理由”。
王自如的特殊身份让这场讨论更添一层张力。作为曾创办专业科技媒体ZEALER的测评人,他的观点本应带着技术中立性;但过往的争议标签,又让他的言论容易被打上“博眼球”的烙印。不过抛开这些滤镜,他的话确实戳破了一层窗户纸:在硬件创新进入瓶颈期的当下,“制造换机需求”成了厂商的隐形课题。苹果2024年财报显示,iPhone营收占比仍超50%,而旧机用户的换机周期每延长一个季度,就会直接影响数十亿营收——商业利益的驱动,很难让人相信厂商会主动“放任旧机流畅运行”。
晚上给手机换了块新电池,重启后卡顿果然缓解了不少,但iOS26的后台进程依旧在悄悄占用着内存。看着王自如直播里那句“这是公开的秘密”的回放,忽然觉得消费者就像在和厂商进行一场无声的博弈:我们盼着设备用得更久,厂商盼着我们早点换新,而“发热变卡”就成了这场博弈里最暧昧的棋子。苹果或许真的没有刻意“下毒”,但也绝对没那么心甘情愿让旧机“长生不老”。
这场争议最终或许还会像“降速门”那样不了了之,赔偿几美元,推出个“电池健康开关”,然后在下一年新机发售时循环往复。但王自如的话至少让更多人开始追问:科技产品的“寿命”,到底该由硬件极限决定,还是由厂商的商业策略决定?当手机从“耐用消费品”变成“快消品”,我们付出的不仅是金钱,还有对科技公司的信任。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我的世界最旧手机版本(王自如手机测评赛道称苹果iPhone旧机发热变卡是惯例)》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