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三国。
虽然不是出自《三国演义》,但现在常能听到 “小关羽” 的说法,不是指哪个无名小将,而是说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魏延。
这称呼也并不是后人凭空杜撰,翻遍原著就能发现,从魏延出场到最终落幕,罗贯中笔下的他,处处都透着关羽关二爷的影子。
咱们先看外貌,《三国演义》里写人物,向来注重 “形如其人”。关羽刚出场时,是 “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若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这模样往那一站,威风凛凛,自带一股威慑力。而魏延出场时,罗贯中明确描写为 “面如重枣,目若朗星,身长八尺”——单这 “面如重枣” 四字,就与关羽的 “面若重枣” 几乎一致,这份面容上的相似,在原著里可不是巧合。要不是姓氏不同,指不定他俩可能是亲兄弟。
三国武将中,面容呈重枣色的极少,关羽因这异相被视作 “天人之姿”,魏延同样是重枣面容,再配上 “目若朗星” 的锐利眼神,往阵前一站,那种不怒自威的气场,和关羽的 “丹凤眼” 透着的英气如出一辙。原著里描写两人出阵时,都常用 “威容甚伟” 来形容,可见在外貌气质上,魏延本就与关羽有天然的相似感。
再看身高,魏延 “身长八尺”,虽比关羽的九尺稍矮,但在蜀汉阵营里已是上等身形 —— 赵云、张飞同为八尺,魏延与他们平齐,单论魁梧程度,足以撑起大将气度。罗贯中特意给魏延和关羽安排了相同的 “重枣面” 异相,本身就是在暗示两人的非凡命格,这也是 “小关羽” 说法最直观的一层依据。只不过,魏延没有关羽的美鬤而已。
武将的兵器,往往是其武艺风格的象征。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重八十二斤,劈砍之间尽显刚猛,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都是一刀定胜负的狠辣路数。而魏延用的是什么兵器?原著里虽没像关羽那样给刀起名字,但多次明确写他 “手提大刀” 作战。
魏延斩王双,“王双急待回马,被魏延一刀砍于马下”。这刀法风格,和关羽何其相似?都是以刚猛为主,讲究速战速决,尤其是斩王双那一段,王双本是曹魏猛将,连斩蜀汉二将,结果被魏延突击一刀斩杀,这份干脆利落,像极了关羽斩华雄时 “酒尚温时斩华雄” 的爽利。
而且原著里写魏延的武艺,虽没到关羽 “万人敌” 的境界,但也属于蜀汉阵营的一流水准。诸葛亮北伐时,魏延常为先锋,面对曹魏名将张郃等人,从无怯意,这份勇力与关羽 “于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 的气魄,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
若说外貌和兵器是 “形似”,那性格就是 “神似” 的关键。关羽的性格,最突出的就是 “刚傲”,看不起士大夫,对孙权联姻的提议直言 “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这份傲上是出了名的。而魏延的性格,同样带着这份刚傲。
原著里,魏延对诸葛亮的 “子午谷奇谋” 一直耿耿于怀,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 “若从吾计,早已取长安矣”,哪怕诸葛亮明确反对,他也不藏着掖着;后来与杨仪不和,更是闹到 “举兵相攻” 的地步,这份不妥协的刚硬,和关羽当年不把东吴放在眼里的态度如出一辙。
诸葛亮曾说魏延 “脑后有反骨”,其实倒不如说,魏延的性格里,藏着和关羽一样的 “傲骨”—— 不愿屈从于自己不认可的人和事,哪怕对方是上级。
作为将领,最终还是要靠军事能力说话。关羽最亮眼的战绩,是镇守荆州多年,“威震华夏”,成为刘备阵营里独当一面的大将。而魏延,同样有独当一面的本事。
第 73 回,刘备拿下汉中后,要选一人镇守这 “蜀之门户”,众人都以为会选张飞,结果刘备却提拔了魏延,任命他为汉中太守。魏延当场立下誓言:“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后来的事实证明,魏延没说大话,在他镇守汉中的十多年里,曹魏多次来犯,却始终没能踏入汉中一步,这份守土能力,丝毫不逊于关羽守荆州初期的表现。
到了诸葛亮北伐时期,魏延更是成为蜀汉的 “先锋大将”,每次北伐都冲在最前面,击败郭淮、大破费曜、斩杀王双,战绩赫赫。他的军事才能——像关羽一样,既能守土,又能冲锋,是真正能挑大梁的将领。
从 “面如重枣” 的外貌相似,到大刀刚猛的武艺风格,再到刚傲不屈的性格特质,最后到独当一面的军事能力,《三国演义》里的魏延,处处都能看到关羽的影子。
“小关羽” 这个称号,不是对魏延的贬低,反而是对他能力的认可 —— 在关羽、张飞等老将先后离世后,魏延扛起了蜀汉武将的大旗,活成了关羽的 “继任者” 模样。
很可惜,他最终也和关羽一样,以短取败,令人唏嘘!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诸位看官,你认为魏延为什么被称为“小关羽”?
欢迎评论区煮酒论英雄,友善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三国游戏游戏人物很小(魏延为何被称为小关羽至少有4个原因)》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