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东京食尸鬼》真人版发布首支预告,宣布定档于今年7月29日上映;《银魂》真人版电影发布预告,预计于今年暑假引进国内,由漫改真人专业户小栗旬主演。
似乎隔三差五,我们就能听到某某漫改真人版电影又要上映了。在漫画行业已经成熟到非常繁荣的情形后,漫画改编真人电影便成为时代必然的产物。
但是,几乎每一部真人版电影翻拍的消息一出来,都会有大量质疑的声音。各种原著粉哭天喊地求别毁原著,路人以经验相称也会跟着吐槽一通。也许,作为漫迷最恐怖的事情莫过于听到哪个公司要改编自己最忠爱的漫画了,那真是一种既期待又恐惧的复杂感触。的确,每年漫改真人的作品那么多,值得称道的却少之又少。哪怕是从去年期待值就爆棚的《攻壳机动队》,哪怕是有美如画的“寡姐”斯嘉丽·约翰逊和气场超强的日本演员北野武挂帅,炫酷特效压阵,仍然不能避免口碑扑街的惨状。
其实漫改往往有着高质量的原著作品和庞大的粉丝群体作为基础,但为何最终的改编还是惨不忍睹?
在我的认知里,漫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美国漫画,熟知的就是漫威和DC,《超人》《钢铁侠》《蝙蝠侠》《蜘蛛侠》等各种超级英雄题材数不胜数;另一类就是日本漫画,《火影忍者》《海贼王》《死神》《浪客剑心》等等经典。
在十年二十年以前,无论是美漫还是日漫,最初的改编几乎都是惨不忍睹,例如09年上映的《七龙珠》几乎成为了当年期待已久真人版龙珠一代人的噩梦,而好莱坞中的《夜魔侠》《绿灯侠》等改编结局是票房口碑的双溃败,这些血淋林的反面教材告诉制作公司,经典漫画改编真人电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随着电影技术日益提高,天马行空的漫画改编真人电影成为了可能甚至更好的存在,这在美漫中先形成了一个爆点。《钢铁侠》系列、《蜘蛛侠》系列和《复仇者联盟》《银河护卫队》这种混合系列的成功,引领了漫改真人电影的一个新高度。渐渐的,对于美漫,人们不再是恐惧。漫威的电影改编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和新的粉丝群体,也就是说有的人哪怕不是漫威漫画的粉丝,也有很大可能是钢铁侠电影的粉丝。
相比之下,日漫的改编至今仍是一个尴尬的存在。春风得意的大好形势下,制作公司又怎么可能放过庞大的日本漫画市场呢?但是现在公认的比较优秀的日漫改编真人电影,例如《浪客剑心》三部曲、《娜娜》,在豆瓣上的评分无一超过8分,更别提一部接一部扑街的改编作品,粉丝真是一把鼻涕一把泪,恨铁不成钢啊!
论失败,最基本的原因就是科技赶不上想象力。漫画中描绘的东西往往天马行空,浩瀚的宇宙、奇异的国度、巨大的机械怪兽、绚丽的武侠打斗、各种奇奇怪怪的神奇物种。以前电影技术不够发达的时候,制作者很难满足漫画原作者的想象力,就算勉强做出来,观感上也难以令观众满意。美国的特效和电影技术走在世界前沿,尚且要花大力气才能够基本还原漫画里的场景——《攻壳机动队》的特效制作花了足足11个月,用了600个特效师,成本预算超过1亿美元,而日本相对来说,光是技术就逊一大截,在观感上有违和感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点,选角、服装、场景设计有难度。日漫里的人物无论是长相还是装扮,都和现实中相差甚远。眼睛占了脸的二分之一,头发往往五颜六色且伴随杀马特发型,表情和肢体动作夸张。如何在这样充满戏剧化的画面表现和真人演员的表演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事。
要找到一个跟二次元人物很像的演员,更是极其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制作公司为了保险,往往就会挑选最火的小鲜肉演员。他们的粉丝号召力极强,但是往往要面临演技被质疑的风险,钱赚到了,丢了口碑。效应可以参照我国《择天记》《花千骨》。
小栗旬一直被称为日本漫改真人的专业户演员,上能演至纯情高中生,下能演至恶魔黑帮老大,什么角色似乎都能驾驭,但是当初的《名侦探柯南》真人版惨状还历历在目,今年《银魂》真人版预告一出,原著粉丝仍然表示对一头银发的小栗旬不能接受,更别提加拿大狮门影业公司要开拍的《火影忍者》真人版,难以想象谁敢接拍鸣人的角色,恐怕会被喷惨吧。
像《美女与野兽》里的颜值逆天的组合,估计也是百年难得一遇。不过《美女与野兽》不佳的口碑也告诉我们,光有皮相和特效也不行,更重要的还是故事的核心内容,也就是通常说的漫画作品想表达的世界观,想表达的精神内核。
这就到了我想说的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原著的核心精神。《攻壳机动队》原作及其95年的剧场版,其成功之处绝对不是只因为炫酷的科技外壳、动作设计和人物设定,而是其用哲学和宗教工具来探讨人类灵魂和生命的意义所在,例如“我”到底是谁,义体人所面临的“去性别化”的悖谬等等。
而“寡姐”斯嘉丽·约翰逊饰演的真人版,更像是一段自我认知和探索过程,探索自己的身世之谜,对自己义体身份的认同感,强行植入青梅竹马爱情梗,最后还抛出来“你是谁不重要,你做什么才重要”这样的鸡汤台词,和普通的英雄电影有什么区别?这样的改编,让原故事的重点和核心都发生了改变,充其量就是一个披着哲学文艺外壳的特效动作大片。要知道,95年版的《攻壳机动队》可是催生了《黑客帝国》的神作啊,其对于AI人工智能的思考,其意义是跨时代的,超越了现在许多作品的认知程度。
简单来看看95年版本的《攻壳机动队》里两段少佐思考“我”(GHOST)的哲学意义的台词,就会知道真人版的内容有多么的单薄。
“正如要有林林总总部分,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人,想要得以构成迥然不同之人,所需要的东西多得千差万别。异于他人的面容,下意识里的声调,梦醒时凝视的手掌,儿时的记忆,未来的期盼,还有我的电子脑所触及的信息海洋及广阔的网络,所有的这一切,孕育了‘我’,个人意识的升华,使我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同时也将我限定在‘自我'之中。”
“大概所有的全身义体化的生化人都会有同样的困惑,也许自己很早以前就已经死了,现在的我只是由义体和电子脑虚构成的虚拟人格,也许真实的我根本就不曾存在过。如果电子脑能够产生自己的GHOST或者潜藏着GHOST,那么我们相信自己存在的基础又是什么呢?”
扯回正题,其实漫改真人电影,从本质上来说,也就是一种IP热潮。它所体现出的是一种原创能力缺乏和编剧人才稀缺的现状。电影市场高度商业化的今天,有一个现成的故事,还有极高的粉丝基础,成本大大降低,人人都想要去分一杯IP的羹。中国有庞大的网络文学市场,而美日则是有庞大的漫画市场,更有美国制作公司热情地想要改编日漫,也有中国制作公司热情地要翻拍日漫,然而,且不论巨大的文化差异会带来怎样的价值观差异,其面临的作品本土化的难度就不小,对于编剧的挑战非常大,对于演员的挑战也非常大。我们也许应该思考,什么样的ip适合真人化改编?怎样的改编才能够令观众满足?
现在2017年仅上半年已经上映的漫改真人电影就已经有《美女与野兽》《攻壳机动队》《银河护卫队2》等等。根据腾讯动漫的资料数据显示,已知的今年还要上映的漫改真人电影就超过20部。除了开头提到的《银魂》《东京食尸鬼》,还有同样万众瞩目的《神奇女侠》,以及极有可能辣眼睛的国产版《秒速五厘米》《你的名字》等等。只希望一部又一部的漫改真人电影,能够踩着失败的一众前作,不断成长,不要让“漫改真人电影”变成像“国产青春片”一样让人避而远之的字眼。
文/牟姿佳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死神vs火影紫色剑心(日漫改真人电影为何总是失败)》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