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前的10月24日,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奔赴月球,实现绕月探测。18年后的今天,中国以月球探测为切入点,带动火星探测和小行星探测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在全球打响了深空探测的“中国牌”。
“嫦娥奔月”已18载!中国探月脚步愈发坚实
探月征程,不仅圆了中华民族飞天揽月的千年梦想,也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的新篇章。从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到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从圆满完成“绕、落、回”三步走目标,到探月工程四期任务全面推进,中国深空探索的脚步迈向更远,愈发坚实。
2026年前后,嫦娥七号将出发,前往月球南极寻找水冰存在的证据。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吴伟仁
嫦娥七号我们准备在月球南极着陆,如果能够探到月球上有水,我认为那是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为载人登月铺路 嫦娥七号、八号将协同作业
当前,嫦娥七号任务进展顺利,探测器上已搭载6台国际载荷,形成多国联合探月的新格局。值得期待的是,嫦娥七号将与后续的嫦娥八号协同作业。嫦娥八号计划于2028年前后发射,为2030年前后的中国载人登月铺路。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 关锋
嫦娥八号是发布国际合作机遇的结果,以前我们合作的层面基本就是单机级、载荷级,这次可能有机器人、有巡视器,大家一块去月球探测。
首台月壤打砖机研制成功 月球建房子不再遥远
随着中国首台月壤打砖机的研制成功,利用聚光太阳能将月壤高温熔融、制成月壤砖,在月球上建房子的梦想已不再遥远。
深空探测实验室未来技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江亚文
这块黑色的砖,就是用(模拟)月壤3D打印出来的,仔细看它其实是一层一层、一道一道的。像这样的月壤砖,完全是用月球上的物质(模拟)制备得到的,这意味着未来在月球上修路、盖房子、建设备平台,都可以不依赖地球的物质供应。
深空探测实验室为探月工程提供技术支撑
在月球上找水、盖房子、建设网络,负责这些研究工作的其中一个机构就是中国的深空探测实验室。该实验室成立三年来,已经围绕探月工程、行星探测等国家重大任务开展了许多攻关项目,目前,他们正在为嫦娥七号、嫦娥八号以及天问三号、天问四号等任务提供支撑。
深空探测实验室理事会办公室主任 李航
这是目前我们正在论证的一个月基磁悬浮抛射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我们现在正在探索怎么样能够用高效的技术手段,在月球表面收集氦-3并且把它运回地球。我们目前全新的一种技术设想,是用磁悬浮抛射的方式把它甩回地球。
未来 普通人可以实现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自由往返
更让人惊喜的是,未来的某一天,人们还可以实现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自由往返。2024年3月20日,由深空探测实验室研制的天都一号、天都二号卫星成功发射,截至目前,卫星已经完成了全部既定任务,开启了拓展任务阶段。
深空探测实验室总体技术研究院工程师 龚明宇
从之前的轨道上进行变轨,然后重新飞向地球,进入到一个叫地月往返的3: 1的共振轨道。这个轨道是全球首次飞,它就是为未来我们地月经济圈的建设,包括地月往返航班的建设提供一个参考。同时它还会择机去做一些通信导航相关的新技术实验,继续深化我们这个成果。
梦舟载人飞船两个核心型号:近地版和登月版
梦舟载人飞船是中国面向后续载人航天任务,完全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核心载人飞行器,承载着从空间站运营到月球探索的双重使命。2024年2月,新一代载人飞船正式命名为“梦舟”,不仅体现了与神舟、天舟飞船家族的“血脉”传承,也寓意载人月球探测承载中国人的航天梦。
“梦舟”承载着从近地轨道到38万公里深空的双重任务使命。飞船规划两个核心型号:近地版可支持中国空间站运营,最多可搭载7名航天员往返地面与近地轨道;梦舟Y登月版则服务于载人月球探测任务,可搭载3名航天员穿越地月空间。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李志杰
梦舟飞船它主要是一个两舱的结构——返回舱加上服务舱,再有一个逃逸塔的部分,这是一个设计上的区别,会让我们的梦舟飞船在整个舒适性上,在载人量、载货量上都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从“嫦娥”揽月到“天问”探火 中国开启新征程
除了嫦娥探月工程,中国国家航天局还面向国际社会发布了《天问三号火星取样返回任务国际合作机遇公告》,共开放天问三号探测器20千克质量资源,与国际同行共同开展火星探测与研究。按计划,天问三号任务将于2028年前后发射实施。
全球专家聚首共御“天外来客” 中国首提“深空经济”
在9月召开的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科学家首次全面阐述“中国近地小行星防御工程总体设想”,提出“深空经济”概念,并呼吁全球合作伙伴开展积极合作,保卫地球安全。
来源: CCTV4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自由自由单机版破解版(嫦娥奔月18载打响深空探测中国牌)》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