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城和襄阳这两个名字,在湖北的地图上并排出现的时候,有些人会眯起眼睛,一下细究,这倆名字到底藏了什么?襄阳的名字最早能追溯到西汉初年,《资治通鉴》里头记得明明白白:建县,就是为一地确定历史归属。这种有据可查的城市原点,常摸得着,从州、郡、府,一直切换到后来的市制,其实脉络分明。这些变化看起来行政化,可历史味儿不淡。
说到樊城,很多人脑海里闪过的是典型的商贸繁华地。樊城名字甚至比襄阳还要早一截儿,要追赶到西周,周宣王封仲山甫于此,樊穆仲,樊城由此得名。隔着汉江,襄阳在南,樊城在北,双方就像对望的邻居,生活方式却差着不少。樊城商贾云集、交易频繁,应者不绝。而襄阳那边更多是行政中枢和文教的积淀,两座城各自灌进不同的历史原型。有人说樊城商业气息重,但你细想,历史不全是刀笔吏,更有柴米油盐的市声。
襄樊市的概念,则是1949年后才萌生出来的。当年因战略需求,把樊城和襄阳一锅端,成立了县级市政府,主管襄城区跟樊城区。其实挺多地方也是这个套路,行政管理方便,人员配置也就顺畅。但要说“襄樊市”这名称,新鲜感是有一点,说久了还是陌生。市带县体制也不是一成不变,后面还和襄阳地区合并,框架调整频频,却再没拗回“襄阳”的老味儿。
为什么更名的时候撑住“襄阳”而不是“襄樊”?不少领导和历史专家都说,襄阳这名字有历史分量。襄阳,取名自“襄水之阳”,典型的地理定位。古人讲究“山之南,水之北为阳”,襄阳正好在襄水北面,这一系统的命名不是随意,更兼有地理与文化双重指向。这名字不仅地标明确,民间认知、归属感也是现成的。
《资治通鉴》、地方史志再三记载,襄阳城的位置历来是要害。汉水中游南岸,交通、要塞、商业,三重光环罩着。你看东边可望吴越,西头牵着川陕,南握汉沔,北连京洛,各路人物来来往往,兵家争夺频发。历史打仗讲究地利,这里的兵书也写得细致。可以说,地理优势托起了襄阳的城市角色,这份分量,不容轻易忽视。
行政区划调整,除了历史和文化的考量,地理因素其实也举足轻重。要说“襄樊”,很多人搞不清到底偏向哪一边。事实上,若非襄阳为核心,襄樊的行政运作也不能顺畅。名字保留下来,说是顺理成章未免绝对,有些“襄樊”怀旧者至今觉得两城各有千秋,但大局已定。不保留“樊城”,带来一些情感的割裂,可现实往往不给缓冲。
更名为“襄阳市”,行政管理上也说得过去。行政效率是考量之一,重名、混乱不如“襄阳”来得干脆。不少官员还讲,襄阳名气大,省里乃至更远城市都认可这一地标。所谓“提升形象”,外人一看就知道是哪里,招投资也好,编地图也好,无论宣传还是统计都省去不少麻烦。名字的影响力,本来就是城市核心无形资产。
过去襄阳经济因交通便利,产业基础沉静扎实,科技和创新逐步提升。地方政府公开数据,2023年名义GDP超过五千亿,增速全国中上。区位优势也给企业聚集提供空间。近几年,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之间,襄阳成了多重战略落点。许多外地人才流入,科技公司扎堆,这些变化和城市名称密不可分。改名带来的门槛降低,也许是意外之喜吧?!
当然,也有人觉得城市名的变更其实不太重要。角度不同,感受就不同。老居民常说,不管叫什么,家才是本地的根。还有多少人记得“襄樊”只是历史一阶段?年轻一代已经只认“襄阳”,“樊城”反倒像成了地理附属,一般游客都找不到详细门牌。这种随时间淡化的归属感,看似无意,其实决定了城市发展新的心理结构。
民众的认同感往往带着情感成分。有些官方语句显得煽情:“襄阳之名代表了深厚家乡情感。”但实际走访,普通人话语更直截:“习惯了,改就改呗。”也有人嘴里念叨襄阳,家谱却还是写“樊城”。民政部门为此还开了不少说明会,解释行政区划的调整原因。至于最终结果,似乎早已进入惯性阶段,很少有人再提“襄樊”的原由。
有意思的是,近年来襄阳的行政区划调整又发生了内部微调,比如樊城区合并小范围调整。数据在国家统计局2022年度地方志里都能查到。部分权威数据也揭示,襄阳城区人口已突破两百万,樊城所占份额明显下降,而产业布局重点也从樊城的老工业区逐步迁移到襄阳高新区。这些数据支持了更名合理,但,从樊城老商人的角度看,未必认同这一过渡。这种片面情感,官方从没妥协过。
其实,逻辑也不是全一块铁板。襄阳拥有悠久历史,但若说樊城就应该被边缘化,也不见得完全合理。老城区和新兴区域在经济社会转型中常有冲突。某种程度上,保留襄阳名称是为了兼顾历史权重。但也难排除有行政效率上的考量,毕竟管理口径统一才能减少繁琐。对了,有人认为樊城商贸活跃度回暖,这一趋势近年来却有数据打脸——传统市场改造后流量明显下滑。谁还敢说樊城没落了?可能还有机会吧!
前几年,樊城不少居民呼吁恢复“襄樊”名称,认为那才是老字号正牌。但官方回应一如既往:“区划调整符合国家规范。”群众意见虽大,但以实际效果来看,这种呼声影响有限。民意调查显示,90后、00后更偏好“襄阳”,而50后极少提出反对。某种程度上,这种代际分野透露出城市归属感的新变化。至于长远结果,谁说得准。
历史学界分歧也很明显。有专家支持历史命名优先,有人坚持“与时俱进”。比如当今襄阳的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曾在访谈中含糊其词:“行政区划调整体现当代管理需求,也兼顾历史尊重。”话说得客气,但实际执行还是以效率为主导。襄阳和樊城各执一辞——有人觉得合并失去了原貌,有人觉得这才是与国际接轨的进步。你看,是不是跟民间观点还不太一样?
互联网公开数据还显示,襄阳近年以“历史名城”身份吸引外地游客。2023年全市接待游客人次破两千万,仅襄阳古城景区就贡献了六百多万。可樊城老城区似乎没什么热度。文旅部门数据分析,襄阳品牌影响力逐年增长,实际经济效应也看得见。如此种种,名实相生,谁还能说名字只是符号?
再回到个人情感这个点。很多在外打工的襄阳人回乡,都会说“终于回到了襄阳”,极少用“樊城”自称。社交平台调研结果也表明,襄阳认同感在网络话语里更活跃。而企业品牌也是如此,“襄阳汽车”、“襄阳米酒”,很少叫“樊城”。也不是所有人都吃这套,有的老商户坚持用“樊城”作为广告名称,说是“招牌不能丢”。经典和现实,矛盾就在这。
所以,到底是襄阳该突出,还是樊城也要被记得?也许现实早已定论,但城市记忆不止于行政划分。不同人的眼里,名字的价值并不相同。历史是沉淀,现实却在流动,这种张力未必能理清。
如今大家都说襄阳是湖北西北的门户,这话没错。这城市有过繁华,有过商贾云集,也有兵家不息。至于名字,樊城和襄阳早已缠绕成新的都市脉络。也许明天还有新变化,谁又说得准呢。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白社会梦幻城(湖北消失了樊城襄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