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你买的孔雀又死了一只。
”
快递站的小哥已经学会用纸箱打包尸体,顺手把死亡证明塞在退货单里。
这不是段子。
上个月,江苏一位六旬阿姨花888元网购“会说话鹦鹉”,拆开是只塑料鸟,按背键只会喊“你好,拜拜”。
市监罚了商家五千,阿姨却连运费都没要回来——她不会申请售后,只会对着塑料鸟重复“你好”,像给自己找台阶下。
中消协刚出的数据更扎心:去年60岁以上活体网购投诉暴涨45%,每十单就有四单死在半路。
蚯蚓钻破泡沫箱,在小区地下车库扭成一片“红线区”;猪崽拉稀,整个驿站臭到邻居报警。
最离谱的是鸵鸟,买家以为能当宠物,结果三个月长到一米八,追得主人满村跑,最后折价卖给农家乐当拍照道具,亏了整整两万。
你以为只是“买错东西”?
背后是精准围猎。
短视频里,主播把小猫捧在手心,“温顺黏人,不掉毛”,评论区清一色“爸妈放心拍”。
点进链接,付款页面字体超大,还有红字提示“货到付款,不满意包退”。
等老人签收,野猫已经应激炸毛,咬穿纱窗跑路,留下一地猫砂和一句“活体不退”。
更黑的是养生骗局。
骗子先投“88岁老中医深夜救人”短视频,再拉进私域群,用“专家”语音说“只剩最后三瓶干细胞”。
南京一位老爷子砸下三万多,药没吃完就脑溢血住院。
公安部通报,去年全国打掉这类团伙2300个,平均涉案金额超百万,可钱追回来不到三成。
驿站老板最懂苦衷。
电瓶车一次到九辆,占满人行道,城管贴条他得替买家交罚款;棉被六床堆成小山,防潮膜都没拆,老人说“便宜,留着给孙子结婚”,结果孙子连对象都没有。
最惨的是退货无门:商家删号,快递拒收,老人把错揽在自己身上,“我眼神不好”,听着像道歉,其实是被割完韭菜还给刀抛光。
有人支招:让平台上线“长辈模式”,字体大、按钮少、一键客服。
现实是,开通率不到30%,客服入口藏得比红包还深。
北京朝阳某社区试过“银发网购辅导课”,老师刚教完“长按复制物流单号”,下课半小时,大爷就把讲课平板当成点菜机,一口气下单三份羊蝎子,地址填成居委会。
办法也不是没有。
先记住三条硬规矩:
活体先看检疫标,没有红章一律别碰;货到付款先验货,手机录像留证据;大件超过500块,跟子女通个气再点支付。
其次,把“买错了”当成家庭话题,而不是“爸妈又乱花钱”。
教他们学会“仅退款”比骂他们“糊涂”更有用。
真遇到骗子,第一时间报警,别心疼“面子”,骗子专吃沉默。
说到底,老人网购不是图便宜,是图陪伴。
屏幕那端一句“叔叔阿姨放心”,比子女十天语音都暖。
想让他们少踩坑,先别忙着拉黑店铺,把家里的WiFi密码换成生日,陪他们下一单正规超市蔬菜,让“会说话的鹦鹉”变成真人声音——哪怕只是说一句:“妈,我在路上了,今天回家吃饭。
”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平板点菜破解版(为什么说千万别让父母学会网购看看评论区就知道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