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公主王国3下载(写公主的月亮的瑟伯失明的国度像爱丽丝的奇境)

我的公主王国3下载(写公主的月亮的瑟伯失明的国度像爱丽丝的奇境)

admin 2025-10-18 热文 2 次浏览 0个评论

瑟伯以他《纽约客》撰稿人的身份为人熟知,电影《白日梦想家》改编自他的幽默文学作品《沃尔特·米蒂的秘密生活》。但鲜有人知,瑟伯年幼时眼睛受伤,左眼失明,右眼视力衰弱。他在五六十岁时几近失明,却称:“失明的国度有些像奥兹国,又有些像爱丽丝的奇境。你想到的任何事,还有很多你从未敢想的事,都能在那儿发生。”没错,他确实是位“白日梦想家”。

本文是新京报小童书系列专栏“写童书的人”中最新的一篇。2024年9月《写童书的人》结集出版,收录过往的16篇文章。

写《公主的月亮》的瑟伯:失明的国度像爱丽丝的奇境

《写童书的人》,作者:新京报书评周刊 主编,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24年9月。

‍‍‍‍‍‍

撰文 | 小乙

用哲思捍卫天真

年幼时,你我大概都做过“种下太阳”“摘下月亮”的美梦,随着年岁增长,我们很快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然而,在绘本《公主的月亮》里,生病的小公主一心想要拥有月亮,最终居然真的实现了。

这本由美国作家詹姆斯·瑟伯写作、插画家路易斯·斯洛博根配图的绘本,于1944年获得著名的凯迪克金奖。1990年,插画家马克·西蒙特为这个故事重新配图,该版本后来引进中国,成为中国读者较早接触的经典绘本之一。

写《公主的月亮》的瑟伯:失明的国度像爱丽丝的奇境

《公主的月亮》

作者:(美)詹姆斯·瑟伯

绘者:(美)马克·西蒙特

译者:邢培健

版本:南海出版公司|爱心树童书 2008年3月

《公主的月亮》的故事里有两次极富哲性与趣味的转折。第一次,国王找来的智者们描绘的月亮各有不同,但都又大又远,不可能被摘下。宫廷小丑提出,应该去问问公主本人,看看她心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这一刻,主观与客观的边界模糊了,应和了这个故事的原名“many moons”(许多个月亮),如果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为什么不能人人心中有一轮自己的月亮?

第二次转折,小丑根据公主心中的月亮做出一颗金质的、比指甲盖还小的圆月吊坠,满足了公主的心愿。然而,等夜晚来临,该怎么解释被摘下的月亮仍旧挂在天上呢?智者们无能为力,公主却坦然接受。原来在她眼里,既然牙掉了会再长、花被剪走会再开,那么月亮被摘下后,自然也会在原先的地方长出新的月亮,不需烦恼,不必介意。这一刻,新与旧的关系模糊了,是啊,万物的更替究竟是完全取代,还是新故相推?

“不对,”有人也许会提出,“小丑犯了相对主义的认知错误,公主也错误地运用了类比论证。”然而不要忘了,孩子们认识世界的过程正是如此循序渐进。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解释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如何思考和理解世界。尽管他们会犯“两小儿辩日”的科学错误,但也以不受拘束的观念撼动着无数成年人的固有思维。正如美国哲学教授托马斯·E.沃顿伯格在著作《小孩童,大观念》中指出的,这位小公主其实“是一个努力错了方向的新生哲学家”。

写《公主的月亮》的瑟伯:失明的国度像爱丽丝的奇境

《小孩童,大观念》

作者:(美)托马斯·E.沃顿伯格

译者:柯婷 韦彩云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贝贝特 2022年10月

作为二十世纪杰出的美国幽默作家、《纽约客》知名编辑与撰稿人,詹姆斯·瑟伯一生创作了大量随笔、小说、剧作、漫画等,其中只有五个故事为儿童而作,分别是《公主的月亮》(1943)、《了不起的奎卢》(1944)、《白鹿》(1945)、《13只钟》(1950)和《不可思议的 O》(1957)。然而,这些作品却以现代性的想象、幽默的语言艺术与极具哲思的意蕴拓展了儿童文学的边界,成为兼顾儿童与成人阅读的经典。

要读懂詹姆斯·瑟伯独特的风格,就要从他的童年说起。

“白日做梦有理”

1894年,詹姆斯·瑟伯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他的父亲善于言辞,母亲喜欢讲故事和恶作剧。据说她曾假装瘫痪,坐在轮椅上参加一个宣传宗教信仰可以治病的活动,其间突然跳起来,大喊自己痊愈了。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瑟伯从小就对语言格外敏感。爱幻想的他经常在听到成年人说出一句奇特的俗语后,陷入自己的异想世界。有一次,听到母亲评价某位太太“全身长满耳朵”(俗语“be all ears”,意为“全神贯注地听着”),小瑟伯的脑内立刻出现了长满耳朵的怪物。还有一次,他听到“心都被她哭出来了”(俗语“crying her heart out”,意为“哭得死去活来”),便真的四处寻找那颗心,直到一刻钟后慢慢反应过来,自己笑了出来。

7岁那年,一场事故改变了詹姆斯·瑟伯的一生。年幼的他与哥哥玩射箭游戏,被误伤左眼,由于没有及时处理,最终只能摘除左眼、装上义眼。更不幸的是,未受伤的右眼也患上了交感性眼炎,从此视力逐渐衰弱。

写《公主的月亮》的瑟伯:失明的国度像爱丽丝的奇境

詹姆斯·瑟伯。

眼部受伤令瑟伯从此远离男孩们的玩闹与运动,好在写作与绘画给了他表达自己的园地。1913年,瑟伯进入俄亥俄州立大学,开始为校报撰稿,并担任幽默杂志的编辑。然而,视力问题让他无法看清显微镜下的细胞,不允许戴眼镜上体育课的规定更是令他困扰,最终他不得不退学。十多年后,在自传体小说集《想我苦哈哈的一生》(1933)中,瑟伯以妙趣横生的笔调回忆自己的这段经历,把所有苦涩化为动人的幽默。

肄业后,他尝试了几份工作,最终成为一名记者。在与第一任妻子结婚后,瑟伯举家搬到纽约,转而在《纽约晚间邮报》担任记者,业余时间撰写文章。此时,他的人生发生了新转机,而这与儿童文学《夏洛的网》的作者——E.B.怀特有关。

写《公主的月亮》的瑟伯:失明的国度像爱丽丝的奇境

《想我苦哈哈的一生》

作者:(美)詹姆斯·瑟伯

译者:陈婉容

版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时代华语国际 2018年12月

1925年,《纽约客》创刊。两年后,杂志发表了瑟伯投稿的一篇短篇小说。彼时已经是《纽约客》编辑的E.B.怀特发现了瑟伯的才华,二人很快建立起友谊。在怀特的引荐下,瑟伯于1927年成为《纽约客》的编辑兼撰稿人。怀特与瑟伯共用一间办公室,共同在杂志上写作专栏,瑟伯确定了他诙谐幽默、睿智犀利的语言艺术,《纽约客》也在二人的努力下一步步成为殿堂级的文艺杂志。

写《公主的月亮》的瑟伯:失明的国度像爱丽丝的奇境

瑟伯为《纽约客》绘制的封面。

如果要选一篇瑟伯在幽默文学方面的代表作,我认为是《沃尔特·米蒂的秘密生活》。米蒂是一位平凡的中年男子,生活里充斥着妻子的责备与琐碎的工作,但他会在开车加速时假装自己在驾驶飞机,在买小狗饼干的间隙幻想自己是法庭上的硬汉英雄,幻想帮助他逃离现实,其中的反差令读者莞尔一笑。在幽默小品中,瑟伯一直致力于刻画小市民、小人物,他关注那些失败、窘迫的瞬间,或用略带夸张的描写让人们在笑出来的瞬间化解尴尬,或用幻想的力量给予人们快乐与安慰。这是瑟伯的写作之道,也是他面对生活的方式。他坦承自己是一个未能适应环境的人,“(幽默家)创造力的小小轮子是由忧郁的湿手拨动起来的”。面对尴尬处境,沃尔特·米蒂选择成为“白日梦想家”,瑟伯本人也宣称:“白日做梦有理。”(1935年出版的图书章节名)

写《公主的月亮》的瑟伯:失明的国度像爱丽丝的奇境

改编自《沃尔特·米蒂的秘密生活》的电影《白日梦想家》(2013)

用诙谐解构童话

除了短篇小说与随笔,瑟伯还进行过一系列寓言童话新编,其中有一篇《公主与铁盒》(1945)。故事开端是传统童话:哪位王子能送上令公主最满意的礼物,就能娶她。前四位王子都送来价值连城的礼物,只有第五位王子带来一盒亲自捡的矿石。此时,画风一转——公主选择了第三位王子,因为他带来的珠宝箱最奢华,还可以装所有爱慕者送的宝石。瑟伯用现代的“务实”乃至“功利主义”解构传统的童话“套路”,令人哑然失笑。

那么瑟伯是否在故意针对女性呢?不妨再看另一篇他改写的《小女孩和大灰狼》(1939)。故事开端是传统的《小红帽》,等到小女孩来到外祖母家,发现床上躺着的是狼时,画风一转——她从篮子里掏出一把手枪,一枪打死了狼。瑟伯现身结尾直接总结:“现在可不比从前,小女孩不再轻易上当受骗了。”用今天的眼光看,这场解构似乎又透露着女性主义倾向,与上一篇有些矛盾。

写《公主的月亮》的瑟伯:失明的国度像爱丽丝的奇境

瑟伯为《小女孩和大灰狼》画的插图。

在我看来,与其急着判定瑟伯是“厌女”还是“先锋”,倒不如将此理解为属于那个时代的、独具《纽约客》风格的幽默。回看瑟伯为《纽约客》写的文章,其中很大一部分刻画了懦弱可笑的丈夫与歇斯底里的妻子,这种极具时代特征的幽默无疑有过时的一面。但另一方面,比起传达某种观念,瑟伯更像是在玩自己的游戏,以现代的表达去拆解乃至颠覆那些童话并乐在其中。事实上,童话本来就是在一代代人口中和笔下不断更迭的。1982年,儿童文学作家罗尔德·达尔也对《小红帽》进行了类似的改写,这次结尾更加大胆——小红帽一枪打死了狼,从此穿上了狼皮大衣。

瑟伯的这种幽默解构在他为儿童而作的五个故事里体现得更为明显(上述寓言更多为成年人而作)。1945年,《白鹿》出版,乍一看是传统童话:国王的三个儿子在打猎时遇见了由白鹿变成的公主,他们分别接受公主指派的冒险任务,完成的那位将赢得公主的心。

写《公主的月亮》的瑟伯:失明的国度像爱丽丝的奇境

《白鹿》英文版封面。

但稍加阅读,便会发现这是一篇现代童话,瑟伯机智、熟练地在传统童话的结构中游走,施展着他的现代魔法。比如,在经典情节“三个王子分开冒险”中,王子们各自面对的不是传统的巨龙和恶魔,而是瑟伯设下的游戏。大王子遇到的怪人一直在说俏皮话,二王子遇到的怪人逻辑混乱可笑。三王子呢,他要摘下一千颗树上的红宝石,精灵告诉他,数到一千才会掉下一颗宝石。他却找到了令读者出乎意料的“作弊”方法——三王子叫着:“一千、一千、一千、一千。”四颗红宝石就这样落下!

如果把“三个王子分开冒险”看作一段脱口秀,那么整个幽默的核心便是预期违背,依赖的是读者对童话的熟悉及以此形成的预期。大王子、二王子的经历是铺垫的小梗,三王子没有傻傻从一数到一百万的经历,又产生了新的预期违背,引发小读者最响亮的笑声。

“失明的国度像奥兹国,

又像爱丽丝的奇境”

尽管瑟伯在《纽约客》编辑部只待了六年,但1933年他离开后,依旧一直是该杂志的主要撰稿人。此时他年近四十,著作颇丰,但右眼的视力开始减退,到五六十岁时,几近双目失明。视力的缺憾无法束缚他的想象力,不能在打字机前写故事,瑟伯便在脑海中构思,然后口述腹稿,让秘书(同时也是他的第二任妻子)笔录。

写《公主的月亮》的瑟伯:失明的国度像爱丽丝的奇境

瑟伯借助头戴式放大镜在纸上作画。

事实上,瑟伯的五个为儿童而作的故事几乎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他不失幽默地说:“失明的国度有些像奥兹国,又有些像爱丽丝的奇境。你想到的任何事,还有很多你从未敢想的事,都能在那儿发生。”(转引自《最后一朵花》译者序)

1950年,《13只钟》出版,乍一看依旧是传统童话:阴森的城堡里,邪恶的公爵囚禁了侄女公主,为公主的求婚者们设下种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王子要解救公主,必须使停摆的十三座钟重新运转。

写《公主的月亮》的瑟伯:失明的国度像爱丽丝的奇境

《13只钟》封面。

但仔细一看,瑟伯在这篇故事中玩的解构游戏比《白鹿》中更甚。首先,他直接点破童话模型、道出虚构本身,比如,面对突然出现、提供帮助的工具人角色,王子“吐槽”:“你倒是挺像一件工具。好比萨拉琳达(公主)像一朵玫瑰。”其次,他运用大量文字游戏,包括谐音、双关、回文构词、改编谚语等,比如,公爵评价公主:“只要有萨拉琳达(公主)在……一头奶牛可以绕月三周都不止。”这里改编了英语经典《鹅妈妈童谣集》中的一首,从小听着这本童谣长大的英语国家孩子一定会笑出声来。

到了1957年,《不可思议的O》出版。故事开端,两个强盗在海岛上寻找宝藏而不得,竟归罪于字母“O”,命令把它从当地人的语词中取消。至此,瑟伯的解构游戏达到巅峰,史上最荒诞不羁的情节之一诞生了——语言直接影响了现实,书籍和标牌中带O的词变得难以理解,名字中带〇的事物都被驱逐、毁灭,最终,岛上人们的语言与见识相当于刚出生的婴儿。

写《公主的月亮》的瑟伯:失明的国度像爱丽丝的奇境

《不可思议的O》英文封面。

可以看得出,瑟伯笔下的故事不同于一般的幻想文学,后者往往是基于现实的变形。而瑟伯的故事带着一股反童话的游戏乐趣,没有成体系的逻辑可循,有时干脆缠绕在语言本身里,并不着意发展具体的情节,但切切实实地给小读者带来阅读的快乐。这不禁让我想到现代作家周作人评价《爱丽丝漫游仙境》的那句“有意味的没有意思”。无独有偶,现代作家施蛰存也曾评价爱德华·李尔的《荒诞书》:“它的好处,最被人所称道的便是它的‘无意思’”。在两位中国作家看来,这些“无意思”的作品不去附会什么教训与意义,单纯带来“空灵的幻想与快活的嬉笑”,更接近儿童的世界。

瑟伯的这几个故事完全符合这些评价,与《爱丽丝漫游仙境》《荒诞书》《鹅妈妈童谣集》一起同属于“无稽文学”(Literary Nonsense)。小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游戏的过程,他们在近乎荒唐的故事里放飞幻想,在如童谣如诗歌般编织在一起的语言里享受快乐。而成年读者能够进一步品咂出荒唐好笑里的现代解构,同样会喜欢这些故事。

用稚拙传达希望

那么,瑟伯的这些“无意思”故事,是否真的什么都没有表达呢?并不。不同于《猫头鹰和猫咪》(爱德华·李尔)和《绿鸡蛋和火腿》(苏斯博士)这类纯粹的语言游戏,瑟伯在故事中探讨了爱、时间、自由等,只是那些深邃的哲理被隐藏在了诙谐与无稽的背后。

在《白鹿》的结尾,三王子打败“怪物”,却反被叮嘱:“可怕的怪物并不危险,完成这桩任务也不需要费力成就什么伟业。保住你赢得的心,这才是风险所在,也才真正费心费力。”五十多岁的瑟伯不经意道出爱的哲理,尽管眼前是一双双天真懵懂的眼睛,但他愿意把爱的真谛悄悄埋在他们心底。

在《13只钟》里,邪恶的公爵通过让时钟停摆而妄图杀死时间,让一切停留在尘封的“那时”。他惧怕“此刻”,因为此刻有热情、有行动、有爱。这个关于时间的精彩隐喻让我不禁联想起米切尔·恩德的《毛毛》,灰先生没法从毛毛身上偷走时间,不正是因为毛毛始终活在当下,始终坐在露天剧场的废墟上倾听着每个人的快乐与烦恼吗?

在《不可思议的O》里,面对灭顶之灾,岛上的人们试图找出必不能失去的四个带O的词,他们找出了爱(love)、希望(hope)、勇气(valor),却怎么也想不出最后一个词。直到决定胜利的时刻来临,人们大呼“自由(freedom)”,这个熠熠生辉的词终于被找到了,自由与智识得到了最高的赞颂。

写《公主的月亮》的瑟伯:失明的国度像爱丽丝的奇境

瑟伯与他的画。

与瑟伯为儿童而作的这些故事相呼应的,是瑟伯的画。在《纽约客》的办公室里,怀特发现了瑟伯为了放松随手而画的素描,简洁自由的线条与暗藏的现代幽默打动了他。又一次的,在怀特的推荐下,瑟伯的画同他的文章一起走进了《纽约客》,也影响了包括桑贝在内的众多画家。

1939年,二战全面爆发两个月后,瑟伯出版了漫画《最后一朵花》。他如此理性,描绘了一段战争与和平此消彼长的人类历史,他又是如此乐观,当城镇消失、森林尽毁,“一个从未见过花的少女偶然遇见了世界上最后一朵花”。这本简短的漫画一般不被归入瑟伯创作的儿童读物中,但我向孩子们推荐它,因为如儿童画般稚拙易懂的画面,更因为其中蕴含的哲理与希望——就像月亮被摘下后还会再长出来一样,被战争摧毁的大地一定能再次迎来新的花朵吧。

写《公主的月亮》的瑟伯:失明的国度像爱丽丝的奇境

《最后一朵花》

作者:(美)詹姆斯·瑟伯

译者:李捃君

版本: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 2012年9月

在《最后一朵花》的开端献词里,瑟伯写道:“献给我的小迷迭香,在悲怆的希望中,她的世界将比我的美妙。”小迷迭香(罗斯玛丽)是瑟伯唯一的女儿。这份来自老父亲的深厚爱意也让人想起《公主的月亮》里的国王,为了女儿的快乐,哪怕是摘下月亮也愿意。

1961年,瑟伯因脑瘤切除手术去世,享年67岁。人们把最后一朵花的形象铭刻在他的墓碑上,美国设立“瑟伯奖”以纪念其文学成就。但对一代代孩子来说,这里躺着一位幽默大师,他留下了蕴含哲思的现代童话,同孩子们做着自由的、快乐的游戏。

写《公主的月亮》的瑟伯:失明的国度像爱丽丝的奇境

瑟伯的墓碑。

撰文/小乙

编辑/王铭博

校对/ 柳宝庆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我的公主王国3下载(写公主的月亮的瑟伯失明的国度像爱丽丝的奇境)》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