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奇地下城接人(徐志摩为何做第一个离婚的男子离婚后的她徐志摩已经高攀不起)

洛奇地下城接人(徐志摩为何做第一个离婚的男子离婚后的她徐志摩已经高攀不起)

admin 2025-10-15 热文 1 次浏览 0个评论
请点↑↑↑ 北京卫视 ↑↑↑关注↑↑↑ 欢迎关注《北京卫视》官方账号《档案》播出时间:每周一至周三晚23:16

一段婚姻,一个外人看来幸福美满的家庭,丈夫才华横溢,妻子温婉贤惠,但为何丈夫却觉得这段婚姻是他追求新思想的障碍?徐志摩为何执意要做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人?又是什么原因让他悔恨不已?而离婚后的张幼仪又如何克服困苦,破茧新生?

徐志摩为何做第一个离婚的男子?离婚后的她徐志摩已经高攀不起

徐志摩和张幼仪1914年订婚,1915年结婚,到离婚之时,正值七年之痒。徐张二人登报分手,震惊中国,因为他们,开创先河,双双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离婚的第一人。

关于徐志摩和张幼仪这桩惊世骇俗的离婚案,一直流传着两个版本。大多数人始终认为,徐志摩之所以离婚,完全是因为移情别恋。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的出现,搅动了他平静的心,使得徐志摩抛开责任与名誉,甘做这招骂的离婚第一人。

而今天,我们要讲述的这个版本,更为悲情,也更为真实。归根结底,徐志摩从没爱过张幼仪,说的再直白点,打从揭开盖头的那一刻起,徐志摩心里想的,脑子里酝酿的,都是离婚。

而作为妻子的张幼仪,真就那么不入才子的法眼吗? 其实也并非如此,小徐志摩三岁的张幼仪长相不差,虽说算不上国色天香,但也是端庄秀丽,仪态大方。用她自己的话说,我身材不错,还长着一双大眼睛,也是被人夸大的。

但是徐志摩作为一个受到过新思想教育的进步青年,对旧社会包办式的婚姻制度,打从心底里就很抵抗,但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让年幼的徐志摩无力反抗。

眼看到了结婚的日子,张徐两家张罗起来。为了表示重视,幼仪的六哥亲自去欧洲采购嫁妆。二哥张君劢,更是动用自己的关系,把这位年轻的才子,介绍到梁启超门下。要知道几个月前偶像梁启超离他还很远,如今做了他的学生,这样的好事可不是每天都有,到此,一直消极抵抗的徐志摩终于提了要求。"我要一个新式新娘。"意思大概就是,我要一个穿婚纱的新娘。可问题是,西式婚纱大多是白色,在中国,只有吊丧这样的场合才穿白色,没办法,大婚那天,张幼仪穿了白纱底儿,红色面的“自创新式礼服”。揭开盖头的一瞬间,两人目光相接,张幼仪赶快低下了头。但她记得,徐志摩的脸像是冻上了,眼睛直盯着她,没有一丝感情。这是徐志摩和张幼仪第一次单独相处,而从洞房夜开始,沉默,就成了两人生活中唯一的词汇。

徐志摩曾这样评价自己,“我这一生的决定,大抵都是受到感情因素的影响。”徐志摩从小接受先进的教育,作为一个追求进步的青年,对于这个包办式的婚姻,他是抵触的。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走,一定要离开这个家。

徐志摩为何做第一个离婚的男子?离婚后的她徐志摩已经高攀不起

结婚几周后,徐志摩启程去了北大,在那,他迎来了第一次自我觉醒。他涉猎中外文学,广交朋友,结识名流,自由思想羽翼渐丰。徐志摩几个月才回来一次,不知道是不是受了新思想的影响,一天晚上,突然冷静的告诉张幼仪,自己一定要做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人。张幼仪当时只觉他莫名其妙,怎会有人刚结婚就念叨着离婚呢。

不能否认,徐志摩是个浪漫的革命主义者,面对当时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徐志摩踌躇满志。他想出去看看,找到革命的道路。但走之前,还有一件事绊着他。作为徐家唯一的男孩,徐志摩的父母着急抱孙子,这话虽没说破,但规矩大概就是,没抱上孙子,出国的事免谈。

1918年,徐志摩和张幼仪的大儿子阿欢,也就是徐积锴出世,全家人欣喜若狂。“任务”终于完成了,徐志摩甚至没来得及多抱抱儿子,就匆匆踏上了去美国的船,正式开启了自己的西学生活。

在美国第一年,徐志摩进入克拉克大学历史系,同时选读社会学经济学,只花了十个月,便拿到学士学位,获得一等荣誉奖;之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改读经济系。出身于商贾家庭,徐志摩深知金钱的能量,也相信先进的经济制度能给中国带来根本改变。但很快,徐志摩又对政治学产生了兴趣。直到1919年,“五四”革命的浪潮转至美国,在接触了大量刊登在《新青年》上的文章后,徐志摩的兴趣又从政治学转向了文学,最后拿到了文学硕士学位。随后又因感叹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贪婪与物质,打算改道去英国。

从经济学到政治学再到文学,从美国再到英国,两年时间,徐志摩的兴趣几经改变,如果他愿意,十个月便可以拿到学位,但若非情愿,很快便将之放弃,

想到什么便做什么,他没什么长性,总是改变。他的诸多个人选择,都印证了那句话,我这一生的决定,大抵是受到感情因素的影响。

徐志摩这趟求学之路不知道还有走多久,而早在他准备去英国的一年前他的家人就开始旁敲侧击,让徐志摩接妻子张幼仪去国外团聚,迫于无奈,在去伦敦前夕,徐志摩总算顺从了长辈的想法,提出了和妻子团聚的要求。

1920年底,张幼仪做足准备,决定出发和丈夫团聚。由于不会说外语,徐父将儿媳妇托付给一户前往马赛的中国家庭。一路上,由于紧张,张幼仪的情绪几经起伏,一会表现的很期待,但很快又显得很是忧郁。

早在一年前,在张幼仪的请求下,徐父为她请了位家庭教师,教她中文、地理等等。而她这么做,完全是为了徐志摩。

张幼仪每天辛苦上课,为的就是能让丈夫对自己刮目相看。她期待,当徐志摩发现她的学识有长进时,两人能在家里促膝长谈甚至一起并肩上课的样子。

同船的人听说她要去和丈夫团聚,纷纷点头羡慕。但当独自回到船舱,听着涛声起伏,张幼仪的心中又不免疑惑,丈夫是真心想要她过去吗?还是说这根本就是公婆的一厢情愿?一想到这,张幼仪只能蒙上被子,一头睡去,这一年,她21岁。

上岸前一晚,她小心地打开行李,里面全是临行前,她在硖石置办的新衣服。在海上漂了三周,晃得张幼仪腿软脚软,可她还是搭配着,试穿着,心想,这些新衣服穿上,总不会再显得土了吧。

徐志摩为何做第一个离婚的男子?离婚后的她徐志摩已经高攀不起

船终于驶进了马赛港的港口,张幼仪焦急的四处张望,接站的人黑压压一片,可她几乎是一眼就认出了徐志摩。两年过去,徐志摩已是一副西式装扮,穿着黑色大衣,围着白色围巾。

看到丈夫,张幼仪的心一下凉了,只因这黑压压的一群人中,只有自己的丈夫,面露不悦,一脸的不耐烦,显然,他根本不想在这。

徐志摩几乎没说什么,便带着张幼仪直奔巴黎,他们的第一站,是百货商场。那些临行前张幼仪精挑细选的衣服,一时间全都错了。张幼仪机械的试了几套服装,直到徐志摩点头。他们的下一站是照相馆,到异乡的第一天,张幼仪第一次穿着洋装,拍下了和丈夫的第一张合照。

照片中的徐志摩将头轻轻斜向张幼仪,脸上是略带温柔的书生气,张幼仪看着则有些拘谨,因为紧张,张幼仪总是乱动,徐志摩第一次主动靠近她,扶住了她的腰。

照片洗出来,徐志摩赶快把它寄回硖石老家,让父母看看自己和老婆在异乡幸福的样子。而这张“定心丸”一样的照片,是这对夫妻唯一的一张合影。

很多时候,张幼仪觉得,徐志摩是在故意疏远她,甚至是故意给她难堪。徐志摩为人洒脱,交友广泛,却从没 向周围的人介绍过她,哪怕周围全是中国留学生,徐志摩也坚持用英文对话。

当时,两人住在伦敦市中心的中国人俱乐部,徐志摩每天进进出出,张幼仪并不知道他在忙些什么。直到有一天,徐志摩说,你收拾一下,我们要搬到沙士顿去,康桥大学接收我当特别生了。

徐志摩口中的康桥,也就是现在通常意义上的剑桥,他这一生,最经典的作品大都和那有关,而对他的妻子张幼仪来说,剑桥则是她一生的痛,因为在那里,她彻底迷失了自己,甚至差点,结束自己的生命。

沙士顿离剑桥大学将近10公里,整条街上只有三栋房子,周围都是青草地。徐志摩租下的这栋房子不大,只有一个客厅和两间卧室。对于结婚不过三四年的夫妻,这样的二人世界本该令人期待,可对于这对夫妻来说,这样狭小的环境让人窒息。

两人当时的生活全都依赖徐父每月寄来的支票,没有佣人,一切生活上的琐事都要自己张罗。这些事对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的张幼仪来说这老妈子一般的角色并不容易。而每到夜幕降临,不论张幼仪煮了他十分喜欢的食物,还是故意把饭菜做得难以下咽,都无法激起徐志摩的任何反应,他极少开口,机械地吃着饭。与张幼仪相处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让他觉得十分难捱。突然从一天起,徐志摩出门前会主动跟张幼仪报备,告诉妻子自己要去趟理发店。这种主动让张幼仪受宠若惊,可奇怪的是,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徐志摩每天早上都会跑过来告诉她,自己要去趟理发店。与此同时,邮递员每天都会送来一封英文信,虽然看不懂,但女人的直觉告诉她,徐志摩大概在外面有人了。

张幼仪的直觉没错,徐志摩碰到的这个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算得上是他这辈子第一个奋不顾身的人,林徽因。

说来也凑巧,我们惊奇的发现,徐志摩与林徽因的相识,与徐志摩与张幼仪团聚前后只相差几天。经历了几年和张幼仪躯壳般的婚姻,徐志摩渴望遇到一个真正的灵魂伴侣,一个全“新”的进步女性。

当时的林徽因虽然只有16岁,但已经出落的清丽脱俗,又聪明绝伦,徐志摩相信,她就是自己一直苦寻的灵魂伴侣,两人一起表演戏剧、畅游康河,也正是此时,徐志摩迎来了自己的创作巅峰,他对爱情、对美的幻想在林徽因身上全部实现。十公里外的康河,徐志摩与林徽因撑着船,享尽沿途美好。而在沙士顿,曾经的千金小姐张幼仪像佣人一般,艰难的操持着家务。毕竟,经济拮据的徐志摩还是会按时回家吃晚饭。

丈夫的心跑了,可是人还在。1921年7月,张幼仪再一次发现自己怀孕了,按理说这是让丈夫回心转意的好时机,可偏偏张幼仪没有这样好的命。

怀孕的事情如果在硖石老家,公婆肯定会欢天喜地,可是现在在沙士顿,两人不仅生活拮据,生活也有诸多不便,当张幼仪把怀孕的消息告诉徐志摩,徐志摩不加犹豫的说“把孩子打掉”说完徐志摩边摇着头,起身离开了。

张幼仪想不明白,怎么几年时间,徐志摩就变得如此“西化”,或者打胎这事,在西方真的早成了家常便饭?她几经思索,最后决定尽最大努力去打胎。此时的张幼仪仍然天真的以为,这是自己像徐志摩证明的机会,证明自己是个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思想新潮的女性。

打胎的事徐志摩再没主动提起,推给张幼仪自己解决,这种关乎人命的决定,他甚至不愿给这位不懂英语,怀着自己骨肉的女人一点帮助。

当时周围人猜猜,徐志摩这样做,肯定是为了林徽因,担心这个孩子会影响自己和林徽因的发展,担心家里父母会因为这个孩子更依赖张幼仪,徐志摩只能狠心扼杀这个生命,这样的解释固然有道理但不够全面,经历了剑桥生活,以及新思想的启发,徐志摩相信,只有拥有全新人格,才能得到幸福,这个孩子是封建婚姻产物,打从娘胎里,就是阻碍自己进步的绊脚石,即使生下来也不会幸福。倒不如让他早早离去,免受人间痛苦。 于是几天之后,徐志摩选择不辞而别,留下了这栋小房子里,死一般的沉寂,两周过去,徐志摩还是没有出现,怀着孩子的张幼仪想过自杀,可想到父母,以及硖石老家的儿子,还是放弃了。又两周过去,一个自称徐志摩朋友的人敲门,屋还没进就开门见山的说,徐志摩不要你了。

张幼仪万万想不到,徐志摩会在这样的时刻抛弃她。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就像是秋天的扇子,用过了整个夏季,便被人默默丢弃”。

关键时刻,还是亲人救了她。张幼仪登上了去法国的火向正在法国求学的二哥张君劢求 救,她害喜的很厉害,总让单身的二哥手忙脚乱。为了妹妹的身体,张君劢决定将她安排到当时正在巴黎求学的刘文岛夫妇家。那的一切都和沙士顿很像,只是这次,张幼仪是一个人。

徐志摩为何做第一个离婚的男子?离婚后的她徐志摩已经高攀不起

在法国的几个月,张幼仪彻底想通了。她决定重整旗鼓,第一步就是,重新学习,她跟着刘文岛夫妇学习法语,甚至想过进入大学攻读教育学,这样,就算是没有徐志摩,自己也能一个人把孩子带好。

怀孕8个月时,七弟张景秋把她接到德国,继续照料。1922年2月24日,张幼仪在柏林生下了第二个儿子,取名彼得。到这会,半年过去了,徐志摩还是没有一点消息。

徐志摩为何做第一个离婚的男子?离婚后的她徐志摩已经高攀不起

不知是徐志摩闻到了风声,还是一起真的这么巧。幼仪生完孩子出院回家的第一天,就看到桌上躺着一封信。那漂亮的字迹一看便知是徐志摩的。信是徐志摩托人送到家的,看来他还是担心泄露自己的行踪。

张幼仪此刻已是脱胎换骨,她本人对徐志摩再无期待,她只是要看看,对方究竟能说些什么。

信中说:“无爱之婚姻无可忍,自由之偿还自由,真生命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幸福亦必自奋斗自求的来,真恋爱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彼此前途无限,彼此有造福人类之心,其先自做榜样,勇决智断,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止绝苦痛。” 志摩

绕了个大圈子,无非是想离婚,却还是满嘴的仁义道德,好像只要他俩离婚,社会就能进步,全人类就都有福了。

可不知您有没有意识到,上纲上线的同时,徐志摩对这个孩子只字未提,对抛弃妻子让他们自生自灭只字未提。

张幼仪早知道要离婚,只是徐志摩想用一封信打发一切的做法实在太过敷衍,她要见徐志摩一面,听听他怎么说,看看他的样子,好让自己彻底死心。

就这样,在柏林的一家旅馆,张幼仪见到了她消失八个月的丈夫。只是递上一张离婚协议书,这个女人就是张幼仪,年仅22岁 ,而丈夫徐志摩的名字早已写在了离婚协议书上面。

这个时候的张幼仪正刚刚生完孩子,正在坐月子,情绪难免有些激动的说道“如果可以的话,让我先等我父母批准这件事。”哪知话还没说完,徐志摩就急躁的摇着头,碎碎念着“不行不行,我没时间等了,你一定要现在签字。”

催促声中,张幼仪接过离婚协议书,徐志摩和其他证明人早就签好了名字,就等自己了。张幼仪深吸口气,签下名字。徐志摩高兴的不能自制,嘴里不停说“太好了太好了。”甚至抓着张幼仪的手,表示起了感谢。

张幼仪心中苦涩,结婚七年,丈夫第一次主动亲近,主动露出笑脸,竟是因为自己同意还他自由,签字离婚。就这样,不顾着抛弃妻子的指责,一代文豪徐志摩,终于了了自己的心愿,成了近代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人。

一时间,欧美华人留学生圈都在议论,徐志摩醉倒在林徽因的温柔乡,不惜抛妻弃子提出离婚。有人佩服他的勇气,感叹康河一草一木的魔力,而大多数人骂他数典忘祖,不负责任,净学些西方的糟粕。

这一点,不要说别人,就连徐志摩的恩师,革命思想的启蒙人,梁启超也表示无法理解。对于徐志摩离婚的做法,梁启超很是失望,屡次劝诫他收手,不要一错再错。

然而,对此番苦口婆心,徐志摩周围的人多认为他是出于私心。因为徐志摩的女神林徽因,此时已于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订婚,徐志摩若此时单身归国,必会对梁思成造成威胁。

为了阻止徐志摩离婚,梁启超曾写了一封很长很恳切的信去劝他。不能以个人快乐,换别人的痛苦,告诉他爱情可遇不可求的,更警告他,天下没有圆满的事,如果一意孤行,必将受到挫折。

看得出,梁启超如此规劝,实在是因为不愿看到冲动而为,承受世人的道德指责。只是,老师这种与浪漫理性相悖的说法,实在是徐志摩无法接受的,回信中,徐志摩写下了那句,如今受到极高引用率,堪称当代爱情宣言的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单看这番表白,确实感动。可事情到此远没有结束,一是,徐志摩和张幼仪虽然签字离婚了,可还在柏林医院里躺着的小儿子彼得要怎么办?远在异国他乡独自一人的张幼仪怎么办?

那一年,张幼仪毕生难忘,她漂洋过海去英国陪伴丈夫,但丈夫却始终不肯待见这个父母包办婚姻而来的妻子。当得知妻子怀了自己的小儿子,徐志摩的第一反应竟然是催促妻子去打胎,而自己则干脆玩起了失踪。丈夫在外面有了人,张幼仪很清楚。但她还是希望能挽回这段婚姻,可无奈徐志摩躲得很深,找不到丈夫又即将临盆的张幼仪,不得已暂时投奔了正在德国的哥哥。而如今,儿子刚刚出生,徐志摩的一纸婚书彻底拍醒了她,包办的婚姻到底是不幸的,尽管张幼仪出身名门,但一直以来,她都因此而被徐志摩看做是乡下封建家庭的“土包子”。离婚,或许也是她争取自由,获得独立人格的机会。张幼仪于是决定瞒住父母,留在德国。至于徐志摩,他们的缘分,大概也仅就如此吧。

张幼仪想开了,而徐志摩这边的兴奋却并未持续多久。带着离婚协议,徐志摩以为自己终于可以光明正大的和他的女神林徽因在一起了,可没想到的是,这一次,林徽因失踪了。

听闻林徽因回了国,徐志摩赶紧收拾行李,在剑桥的什么学业学位,都不要了,真真是“若为爱情故,一切皆可抛”。可一路追回了国,登门拜访多次,接待他的都是“女神”的父亲林长民。到此时,徐志摩才知道,林徽因已经订了婚,对象正是自己恩师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而关于林徽因的这个选择,一直以来众说纷纭,爱她的人相信,林徽因是善良的,她不愿因为自己,造成张幼仪的悲剧。厌她的人则说,林徽因选择梁思成,是因为相较于徐志摩的浪漫虚幻,理工男梁思成更能给她安全感。

而直到晚年,林徽因才坦白个中缘由。那就是她隐约觉得,徐志摩并不了解她,他所追求 的,只是一个理想化和诗化的虚拟人物。女神就这样离开了,徐志摩彻底失恋了,生活的巨大落差让他无法接受。

他心中憋闷,只能借手中的笔表达情绪,发泄不满,而这却反而让他迎来了创作的高潮。无论是诗歌格式,内容,还是传达的主题,全都标榜和过去划清界限。

徐志摩为何做第一个离婚的男子?离婚后的她徐志摩已经高攀不起

张幼仪在朋友的帮助下,进入德国裴斯达洛奇学院就读。几经考虑,张幼仪最终选择幼师的课程,一是因为对德语要求不高,另外主要是学些先进的教育方法,便于培养彼得。拜徐志摩所赐,她已不再是那个低眉顺眼的儿媳妇,而是一个全新的人,一个人格独立、渴望进取的单身母亲。

两年的时间,就是在柏林的这间小房子里,张幼仪和儿子彼得,还有一位合租的德国女孩一起生活。

虽说生活水平和在老家的时候没法比,张幼仪却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孩子在身边一天天长大,自己在学校一点点进步。她本以为好日子终于要来了,可老天又跟她开了个玩笑。

1924年的冬天,彼得病重了。病因,是染上了寄生虫。原来,由于张幼仪怀孕和生产后没人照顾,身体非常虚弱,只能放弃母乳喂养。而由于生活拮据,张幼仪没法每天给彼得买新鲜的牛奶。这年冬天,就是因为一瓶不新鲜的牛奶,彼得染上了寄生虫。

1925年3月的一天夜里,彼得突然尖叫起来,张幼仪赶快跑过去看,只见小彼得可怜的看着他,抓着肚皮,不停重复,“妈妈,彼得痛痛。”张幼仪连夜把他送到医院,但一切都为时已晚。1925年3月19日,和张幼仪相依为命的小儿子彼得还是走了。

这是彼得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当时他两岁。这张照片成了张幼仪全部的念想,白天也看,晚上也看,她吃不下饭,到最后,哭都哭不出来了。而此时,和他们合租的那位德国女孩也回了老家。几个月后,张幼仪收到了她寄来的一张照片,上面是她的书桌,小彼得的照片摆在正中,以示思念。

儿子走了,朋友也走了,张幼仪觉得自己一下子被抽空了。当初选择读书,学习幼儿教育,大半是为了儿子,如今这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呢。这种迷茫似曾相识,和当年徐志摩在剑桥刚抛下她时的感觉一模一样。而就在此时,阔别已久的前夫徐志摩,居然出现了。

1925年3月26日,就在彼得去世一周后,徐志摩敲开了张幼仪家的大门。张幼仪有些意外,签字离婚那天过后,两人就再没见过了。徐志摩解释,家里老太太担心张幼仪,便催促自己来看望她。张幼仪不免冷笑了一下,三年了,徐志摩只在他们签字离婚那天,见过彼得一面。之后就再没问过他们的生活。如今孩子死了,这个做父亲的倒出现了。

徐志摩提出要带张幼仪到意大利散散心,同行的还有两个英国朋友。莫非,这是要复合的节奏?错,徐志摩这一趟,明着是带张幼仪散心,实际上,则是来避风头的。什么情况?

刚到意大利,张幼仪就发现,每天早上,徐志摩都焦急的等着从中国寄来的信或是电报。那坐立不安的样子和之前他们在沙士顿徐志摩等待林徽因的来信时一模一样。事实,果然张幼仪猜的一样,徐志摩又恋爱了。而这一次的尺度,更大,对象是谁呢?

就是她,京城名媛、当红交际花陆小曼。陆小曼出身名门,风华绝代,又颇具才华。但问题是,此时的她,已经是位有夫之妇了。

如果说徐志摩和林徽因之间是惊世骇俗,那他和陆小曼之间绝对算得上是离经叛道。陆小曼的丈夫王庚来头不小,他毕业于西点军校,是位陆军上校,当时的哈尔滨市警察局局长。更重要的是,王庚和徐志摩是旧相识,两人同为梁启超的弟子,也算得上是惺惺相惜。此前,由于王庚公务繁忙,又不希望妻子同那些交际场上的人交往过密,常拜托徐志摩陪妻子聊天,可一来二去,美人在侧,徐志摩就把持不住界限了。陆小曼是那样的自由洒脱,活得既浪漫又真实,这不正是徐志摩一直追求的“新新女性”吗。而陆小曼与王庚的婚姻也是父母包办,对此她同样心怀抵触,徐志摩的出现让她觉得仿佛遇到了知己,但正所谓“朋友妻不可戏”,如今徐志摩竟和朋友的老婆搞起了婚外情。对此王赓相当恼怒,得知真相后,几次扬言要杀了这个“奸夫”。周围人建议徐志摩去欧洲避避风头,恰巧彼得去世,徐志摩也就有了合理的理由。

徐志摩为何做第一个离婚的男子?离婚后的她徐志摩已经高攀不起

徐志摩来到张幼仪这里,一躲就是五个月。五个月后的一天,徐志摩告诉张幼仪,他可以安全回国了。王庚不仅放弃了杀他的念头,还同意和陆小曼离婚。怎么回事呢?

原来为了顺利和丈夫离婚,与徐志摩在一起,陆小曼擅自打掉了她和王庚的孩子,生怕他成为阻碍两人离婚的绊脚石。而这,让王庚恼上加恼。最终,两人成功分手。

徐志摩和陆小曼就这么公开了恋情,但就在此时,徐志摩的父母抛出了一个令他头疼不已的条件,那就是他与陆小曼的结合,必须经过张幼仪的首肯。

说实在的,这事儿还真问不着张幼仪,可徐家二老的意思,其一,是张幼仪给徐家延续了香火,问她的意见,为的是表示尊重。其二,他们认为张幼仪八成会投反对票。

如果张幼仪不同意,徐志摩这婚坚决结不成。您说,无奈么?早已和徐志摩毫无瓜葛的张幼仪,又被扣上了绊脚石的帽子。

1926年的春天,张幼仪收到了徐家二老的来信,他们恳求张幼仪马上回国,一起商讨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姻大事。尽管承受这些对张幼仪来说,是着实尴尬的,但想到一直留在老家的大儿子阿欢,张幼仪还是回来了,五年过去,上海滩变化不小,街上到处能见到衣着时髦的年轻女孩。看到熟悉的场景,张幼仪不免感慨,经历了种种磨难,自己终于变得独立与坚强。

回到上海的第二天,张幼仪和徐家人相约在一家旅馆的套房内,见了面。五年过去,两位老人又苍老了不少,徐父打破了这种尴尬,他问张幼仪,你和我儿子离婚的事是真的?张幼仪倒也坦率,大方承认了。

徐父继续又问,那你反不反对他同陆小曼结婚?张幼仪停顿了一下,摇摇头,回答,我不反对。话音刚落,半天没做声的徐志摩,突然兴奋地从椅子上跳了起来,高兴的手舞足蹈。

1926年七夕 ,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海公园举办了婚礼。主持人是胡适,证婚人是梁启超,参加婚礼的人,都是在当时的响当当的大人物。

陆小曼穿着自己设计的礼服,看上去更加娇媚,徐志摩则是西装革履,一脸的期待。和封建传统抗争了十年,辜负了父母的期待,背弃了朋友,徐志摩终于迎来了所谓自由恋爱的幸福果实。

就在徐志摩为成为新郎官,高兴的时候,他的老师梁启超,给了他当头一棒,梁启超为什么要痛斥徐志摩与陆小曼呢,

梁启超的征婚词就可以了解其中的原因:

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以至于学无所成,做学问不成,做人更是失败,你离婚再娶就是用情不专的证咎。

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从今以后,你能恪遵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离婚再嫁都是你们性格的过失所造成的,希望你们不要有错再错自误误人。

梁启超这份证婚词说完,在场的所有人都惊愕不已,短短的几句词,更是把两位新人痛斥一番,结尾还说了一句,我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一辈子最后一次结婚。

的确,徐志摩和陆小曼,都反对包办婚姻,追求自由的爱情,但是陷入爱情的两个人,无疑忘了,自己都曾经伤害过爱自己的人。

在徐志摩结婚不到一个月后,张幼仪就突然收到了徐家二老从天津寄来的电报,上面只有一句话,“请来我们旅馆见。”

到了旅馆,两位老人看到张幼仪,比见了亲姑娘还亲,对着她一通大倒苦水,婆婆说,“吃饭的时候陆小曼才吃半碗饭,而后居然可怜兮兮的求志摩吃剩下的半碗。”“吃完饭,她竟然还让志摩抱她上楼。”两位老人说的,全是徐志摩和陆小曼婚后生活的种种细节。

徐志摩为何做第一个离婚的男子?离婚后的她徐志摩已经高攀不起

张幼仪有点听不下去,老太太生气的,不过是自己掌控不了这个新儿媳。但这些琐事却让张幼仪实在难忍,因为这所有都显示着徐志摩对陆小曼的宠溺,她,张幼仪从不曾得到过的宠溺。

倒完苦水,徐家二老说什么也不肯回上海,徐母还对对张幼仪表示,她只认她这么一个儿媳妇,无奈之下,张幼仪只好将他们接到北京,一起居住。

此后经年,在张家了父母双双离世后,张幼仪又回到上海,和哥哥们团聚。她先是进入东吴大学教授德文,后来经四哥张嘉璈介绍,进入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担任副总裁。别以为哥哥这是靠裙带关系给张幼仪找了个好差事,当时的女子银行,可是个没人要的烂摊子。

张幼仪加入前,上海女子银行已面临破产,银行的钱基本都借了出去,可大部分都成了死账坏账,急需新的资金。虽然张幼仪没学过经济学知识,但或许是在英国孤身一人身无分文的那段经历,让她比别的女人更了解私房钱的重要。她瞄准“私房钱业务”,吸引当时的太太小姐把偷买的珠宝首饰存在银行,没过多久,银行就转亏为盈。再之后,张幼仪还创办了云裳时装公司,这家店集成衣和服装订做业务于一身,里面的各种新式服装,引领了当时上海滩的风潮。

在那个年代的上海滩,说起云裳时装,那可是一顶一的大牌。而至于张幼仪为什么要匠心独运,创办这样一家服装公司,想必,“做给你看”的原因占了大半。当初,你徐志摩嫌弃我嘲笑我土,现如今,我倒要让你看看,是谁在引领上海滩的潮流。

张幼仪的日子过得风生水起,徐志摩的婚姻生活却和他所期待的截然不同。陆小曼不仅让的他终日焦头烂额,就连生活水平,也是节节败退。

抛开本就恶劣的婆媳关系不谈,陆小曼热爱社交生活,灯红酒绿,讲吃讲穿讲究排场,这些都要花钱,用今天的标准衡量,陆小曼每个月的零花钱,少说也得两三万。前夫是个将军,维持她这样奢侈的生活尚且勉强,更何况徐志摩一届文人。为了维持爱人的高消费,他开始多地奔忙教课。徐志摩在陆小曼的身边越来越少,少了丈夫的甜言蜜语,陆小曼又空虚了,最后甚至抽上了鸦片。鸦片消磨了陆小曼原先对生活的激情,整日躺在床上吞云吐雾,花销也是越来越大。徐志摩不在的时候,陆小曼甚至结识了一名毒友,最后,竟以“男朋友”的身份,直接住进了徐家。

徐志摩的生活彻底变成了一场闹剧。曾经奋不顾身追求“标新立异、打破传统”的爱情,如今却让他痛苦不堪。

而曾经在他看来独立自由的陆小曼,娶到手来才发现,她不过是个将人格、生活都依附于男人的花瓶。反而是那个一向遭他嫌弃的前妻张幼仪,却因为这段失败婚姻的磨练,成功逆袭,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独立女性”。

1928年,徐志摩受邀去英国讲学,期间他回到剑桥,望着启蒙了他爱与梦想的一草一木,想起自己这十年追逐自由的旅程,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那一首广为流传的《再别康秋》就创作与此。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后世多少人都以为这首诗, 是徐志摩为了倾诉对林徽因的思念之情而作,但如今看来,并非如此简单。八年前,徐志摩第一次来到康桥时,爱情是那么美好,未来是那么光明,而如今这一切,轻轻地来,悄悄地去,正如那个他曾经深深伤害过的女人一样,想到这里,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眷恋,都只能化成眼前无可奈何的离愁。

1931年11月,当徐志摩拖着疲惫的身躯再次回到家中,看到了还是那副烟雾弥漫的景象,不料两人一见面就开始吵架,陆小曼大发脾气,甚至把烟枪往徐志摩脸上掷去,金丝眼镜碎了一地。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陆小曼在一次争吵之后,搭乘免票的邮政飞机飞往北平,途中遭遇大雾天气飞机坠毁,徐志摩当场丧生,去世时他只有34岁 。

一代才子徐志摩就这样走了,父亲徐申如忍受不了丧子悲痛,病倒了。关键时刻,张幼仪再一次挑起了一切后事,没人能想到,送徐志摩最后一程的,会是这位被他狠狠抛弃的前妻。从15岁结婚,到22岁离婚,从惨遭抛弃落魄他乡,到改写命运衣锦还乡,张幼仪的一生或许是励志的但却从不是圆满的。在徐志摩去世之后,张幼仪的卧室始终悬挂着徐志摩的照片,曾经,有人问过她,究竟是不是真爱徐志摩。她只淡淡的回答“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个问题很迷惑,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子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洛奇地下城接人(徐志摩为何做第一个离婚的男子离婚后的她徐志摩已经高攀不起)》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