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中养鹦鹉的人越来越多,作为陪伴型宠物,鹦鹉因其活泼聪明、与人亲近受到众多宠物爱好者的青睐。笔者在养鹦鹉的四年时间里,见证了身边鸟友们的各种经历。同时,也发现鹦鹉走失事件屡见不鲜,几乎每天都有人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爱鸟走失的信息。尽管很多主人都认为自家的鹦鹉聪明、人亲、能听懂呼唤,但现实往往比想象残酷。宠物鹦鹉一旦飞离主人身边,回家的概率极低。在养鸟过程中,哪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实际上直接决定着小鹦鹉的生存安全?
首先,手养鹦鹉虽因与人频繁接触而胆子大,不怕人,却并不是适应“野外”的动物。家庭环境中的鹦鹉饮食已偏向蔬果和特定种子,而在城市中,这类食物极难获取。如果脱离主人的照料,食物是鹦鹉首先面临的生存难题。不仅如此,街头巷尾很难出现让它们安全觅食的地点,即便偶尔能找到零食碎屑,对鹦鹉而言也可能隐含风险。
对于鹦鹉“不怕人”这一特点,不止不能算优点,甚至于成了失踪后危险的隐患。走失的小鹦鹉有可能误入陌生人家寻求庇护,可你永远无法预知新环境的善恶与安全性。何况鹦鹉对食物有诸多禁忌,一旦误食危害健康的食材,后果难以设想。即便遇到好心人收留,由于缺乏科学饲养经验,也可能会导致错误喂养。
令人担忧的是,手养鹦鹉性格普遍大胆、顽皮。例如牡丹鹦鹉,以脾气暴躁著称。虽然不怕人手,可倘若情绪不顺会主动啄咬主人,有时力度之大甚至造成出血。假如转入陌生家庭发生类似情况,多半不会被耐心对待,很未来得及适应新主人便被驱赶出去,进一步加剧危机。另外,鹦鹉缺乏天然防御警觉性。曾有鸟友带鹦鹉去宠物医院,结果小鹦鹉隔着笼子面对猫科动物毫无惧意。从而可以推断,如果在户外遭遇天敌威胁,鹦鹉几乎没有生还希望。
网络上的鹦鹉放飞视频常令新手养鸟人感到憧憬。其实这些视频主角往往是大型、高智力的品种,并且经过长时间训练,主人利用吹哨等信号建立了深厚互动。对应现实中绝大多数家庭可合法饲养的虎皮、玄凤和牡丹鹦鹉,小型鹦鹉不仅体型弱小,辨识“归路”能力也有限,大规模放飞本身并不适宜普通鸟主。而且,个别高空失联案例每年都会发生。
考虑到现实环境和管理方式,我家鹦鹉日常活动只在纱窗紧闭、门窗安全的房间内进行,并未采取剪羽措施。主要原因是居住楼层较低,且注意力能时刻关注鹦鹉动态。相较之下,若身处高层又未装窗纱,建议务必剪羽。从实操经验来看,就算是已剪过飞羽的鹦鹉,凭借强劲弹跳和攀爬能力,偶尔还是能突破障碍。信仰跳跃、攀爬窗台、借助家具逃出房间的案例并不少见,由此可见,简单的防护措施远远不够,还需养成时时关注的好习惯。
鹦鹉虽然小巧可爱,生命同样脆弱。日常饲养中,任何疏忽都可能酿成不可挽回的遗憾。不止如此,每一位鸟主的精心守护,也是赋予它们更长久陪伴与快乐生活的前提。
科学宠养观念逐渐普及,但鹦鹉逃逸、走失事件依然频发。针对鹦鹉日常活动区域的细致防护、高层住户牢靠的纱窗安装、关键场合剪羽处理,以及科学注意日常习惯,是保障爱鸟安全最切实的行动。每一只小鹦鹉的幸福,都源自我们每一位主人的责任心与细心呵护。希望所有鸟友都能避免遗憾,陪伴小鹦鹉度过安稳、健康的每一天。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鹦鹉逃离攻略(我用亲身经历告诉你)》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