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吕布麾下有两位能打的将才,时人常称他们是 “并州双璧”,一个是高顺,一个是张辽。高顺手里攥着支叫 “陷阵营” 的精锐,七百多号人,铠甲兵器收拾得齐整精练,打出去就没有攻不下的阵仗,论同人数部队的战斗力,在汉末年间怕是找不出第二支;张辽则长于骑兵作战,奔袭千里、战无不胜是他的拿手好戏。
可等曹操灭了吕布,对这两人的处置却天差地别:高顺被斩,张辽被留用,后来张辽还凭着 “威震逍遥津” 的战绩,成了曹魏 “五子良将” 之一。论人品,高顺清白自律;论本事,他打仗 “每战必克”,可偏偏就入不了惜才的曹操的眼,这背后藏着好几层关键缘由。
一、高顺:并州军里的 “异类” 与 “清流”
吕布的核心军事班底,大多是并州人,大伙儿叫他们 “并州军”。这支队伍能打是真能打,可身上也带着鲜明的 “并州武将习气”:将士们多受边地夷风影响,行事放浪不羁,性子也轻佻粗野,还都爱喝酒。就说将领侯成,曾经偷偷酿了酒想献给吕布,没成想反被吕布狠狠揍了一顿。可高顺的做派,跟整个并州军都拧不到一块儿去。
史书里说高顺 “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不贪财也不好色,对权位没什么执念,连酒都碰都不碰 —— 在乱世里的武将中,这份自律实在少见。他带的 “陷阵营”,也不是并州武将最擅长的骑兵,而是一支重装步兵。冷兵器时代,这支队伍凭着精良的装备、铁打的纪律和不要命的打法,成了当时实打实的 “特种部队”,哪怕汉末年间军备普遍紧缺,“陷阵营” 的装备也能做到标准化配置,这份能耐可不是谁都有。
更难得的是高顺的忠诚,还带着股子敢说真话的直劲儿。他对吕布的忠,不是盲目跟着走,而是常对着吕布直言进谏。有一回他就直接点破吕布的毛病:“但凡破家亡国的,不是没忠臣、没聪明人,而是这些人得不到重用啊。将军您做决策总不仔细琢磨,动不动就说自己错了,可错了一次又一次,哪能这么折腾?” 后来吕布因为郝萌叛乱,疑心越来越重,把高顺的兵权夺了,交给自己的亲戚魏续,只有打仗的时候才把兵权还给高顺。即便这样,高顺也没半句怨言,依旧守着做臣子的本分。吕布集团好几次陷入危机,手下将领要么暗怀二心,要么中途跑路,只有高顺始终没离开,在当时也算是三国武将里的 “清流” 了。
高顺这股 “异类” 劲儿,大概跟他的出身有关。史料里对高顺早年的记载不多,但《太平御览》引《陈留耆旧传》里提了一句:“高顺,字孝父,敦厚少华”。《陈留耆旧传》是地方人物志,不是有名望的人根本不会被写进去,这说明高顺极可能是兖州陈留郡人,还是当地有点名气的士人。巧的是,陈留圉县有个高氏家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世代都是大户。袁绍的外甥、后来的并州刺史高干,还有曹魏时期帮司马懿搞成高平陵之变的名臣高柔,都出自这个家族。要是高顺真跟陈留高氏沾亲带故,那他 “清白威严” 的士人做派就有了来头,可这份出身,也为他后来的命运埋下了隐患。
高顺跟吕布走到一块儿,大概率是在兴平元年(194 年)。那年张邈、陈宫等人把吕布迎进兖州,张邈当时是陈留太守,高顺作为当地士人,自然有机会跟着张邈、陈宫加入吕布的队伍。后来张邈败走,高顺和陈宫成了吕布麾下仅存的兖州士族,靠着跟陈宫的 “同乡” 关系,就算不跟其他并州武将打交道,也能在吕布身边勉强站稳脚跟。
二、高顺之死:私怨、出身与阵营需求的三重枷锁
曹操杀高顺,绝不是不看重他的本事,而是好几件事凑到一块儿,让他不得不这么做。头一个绕不开的,就是高顺跟夏侯惇的深仇。
建安三年(198 年),吕布派高顺去打刘备,曹操派夏侯惇去救。结果高顺不光把刘备打垮了,占了刘备的根据地下邳小沛,还把刘备的老婆孩子抓了;跟夏侯惇交手时,更是把夏侯惇的一只眼睛弄瞎了。夏侯惇对这事儿一直耿耿于怀 —— 军营里有人因为他瞎了眼,暗地里叫他 “盲夏侯”,他每次照镜子看到自己的模样,都会气得把镜子摔了。可夏侯惇在曹操集团里的地位,谁都替代不了:论亲戚关系,他是曹操最信任的族人;论军中地位,他是曹营里头一号大将;论本事,他虽说在军事谋略上差点意思,可打理后方是把好手,称得上是 “曹魏大管家”。曹操后来给手下将领封魏官,唯独不给夏侯惇封,还跟他说 “凭你的身份和功劳,我怎么能让你做我的臣子呢”,俩人的关系有多铁,不用多说。
曹操心里门儿清:稳住老臣的心,比招一个新将重要多了。要是为了高顺,让夏侯惇寒了心,那简直是动摇曹魏的根基。他其实给过高顺机会,等着夏侯惇松口,可夏侯惇自始至终没说话 —— 这份沉默,就是明摆着不答应。史书里写得清楚,曹操对求死的陈宫还 “哭着劝了半天”,对吕布是因为刘备提醒他 “吕布反复无常”,才下定决心杀的;唯独对高顺,“一句话都没说”。他心里清楚:解铃还须系铃人,只要夏侯惇不点头,谁也保不住高顺。
再就是高顺的出身,成了催命符。曹操灭了袁绍之后,对袁家的残余势力,还有跟袁家走得近的世家大族,一直防得很紧,陈留高氏就是重点盯着的对象之一。陈留高氏跟汝南袁氏常年通婚,关系好得很,高顺要是真跟陈留高氏有关系,那在曹操眼里,他天生就属于 “袁氏阵营”。之前高柔因为跟袁绍有牵连,就差点被曹操杀了;后来杨修因为是 “袁家的外甥”,也被曹操找了个由头处死。在这种 “清理袁家残余” 的背景下,就算高顺愿意投降,曹操也不会信他。
更关键的是,曹营里不缺高顺这样的人,可张辽能补上曹操的 “短板”。高顺虽说会治军、能带重装步兵,可曹营里有能替代他的人:于禁整治青州军的时候,那股子严明劲儿,有周亚夫的风范;乐进是出了名的 “先登悍将”,打硬仗不含糊;李典是儒将出身,在军中威望高,大伙儿都尊他为 “军中长者”。这么一看,高顺的本事在曹营里不算拔尖。可张辽不一样,他之前做过骑都尉,最擅长带骑兵,而曹魏政权在骑兵这块,一直是个弱项。后来张辽在逍遥津之战里,就是凭着骑兵的突袭能力,扭转了战局 —— 这也证明了,他对曹魏来说,是 “独一无二” 的。
再看高顺,被俘之后一直没说话,那意思很明显:“我不侍奉第二个主子”。这份气节让人佩服,可也把自己的路堵死了。最后,曹操只能把高顺跟吕布一起缢死,把他们的头砍下来,送到许都示众。
三、悲剧背后:良将遇不到明主的时代遗憾
高顺的悲剧,既是他自己选的,也是时代和阵营推着他走的结果。他明明知道吕布 “没谋略”“不听劝”,成不了大事,可还是抱着 “忠义” 的念头不放,守在这个 “庸主” 身边,最后只能落个 “帮着乱局,却救不了乱世” 的下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评价他:“高顺是吕布手下的猛将,可吕布根本不会用他。高顺的本事,够帮着搞乱局面,却不足以平定乱世,可他那份忠诚勇猛,也确实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吕布对高顺的不信任,早就为他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吕布本来就多疑,又因为高顺可能跟袁家有关系,就算知道高顺忠诚、有将帅之才,也一直防着他,甚至把他的兵权夺了。陈宫曾经提出过 “分兵驻守、形成犄角之势” 的计策,可吕布因为疑心高顺和陈宫 “不和”,没采纳 —— 这也加速了吕布集团的灭亡。
而曹操的选择,看着冷酷,其实是权衡利弊后的理性决定。他要的是 “能为曹魏所用,还不会打乱内部稳定” 的人才。张辽没跟曹营重臣结仇,还能补短板,自然能被重用;高顺却被 “私怨、出身、阵营需求” 这三道枷锁捆住,最后只能成了三国史上的 “悲情英雄”。
高顺的故事,是汉末乱世里 “良将遇不到明主” 的典型。他用 “陷阵营” 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才能,用 “忠诚正直” 展现了做人的气节,最后用 “不投降而死”,守住了 “忠臣” 的名分。虽说结局悲惨,可在三国史上,他留下了自己的印记,成了后世眼里 “忠诚勇猛却可惜” 的名将代表。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豪华曹魏传破解版封号(人品与才能俱佳却身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