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认知那些坑,你家娃也中招了?一招教明白比多少,还能顺手拿零食当教具,家长轻松不焦虑
你有没有被这种场面气笑过:问家里小朋友,“你有三颗糖,妹妹有两颗,谁多?”孩子特自信地说:“我多,我多3个!”你一脸懵,怎么3比2多3个?这不是明明差1吗?再问几遍,孩子还是拍脑袋、摆手指,结果全靠蒙。
别急,这其实不是你娃笨,是绝大多数3-5岁小朋友都会遇到的“卡关”。他们数东西“1、2、3”数得可溜,但一谈到“比多少”——尤其是你问“比2多几个”“比3少几个”,脑袋直接“短路”,你说啥他听不明白,答啥也不靠谱。为啥会这样?其实就一句话:孩子连“怎么比”都还没想明白!
其实大人觉得“比多少”不就是用3减2嘛,可对小孩子来说,这完全是两个概念。幼儿园阶段的小朋友,大脑处理概念只能抓住“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说得严重点儿,他们的数学脑袋还停留在“能看到的就是世界”的阶段。你跟他说计算,他就懵了;只有东西摆在眼前,他才能理解。哪怕能数1到10,也分不清“比3多1个”到底啥意思。
最常见的“坑”:孩子数数量没问题,但是“比多少”会直接当两个数字的差当答案。比如桌上有3颗糖和2颗糖,你问“3比2多几个”,不少孩子直接念:“3、2——多3个!”为啥?他只会看总数、比数字,不会“拿走和少的一样多、剩下的才是多的”。这一环节没走通,接下去的数学推理基本就是“蒙A、蒙B”。
那家长咋破?其实不用刷题,更不用死磕“算式”,关键是“手把手”教娃“把多的和少的一个一个配好,看剩下的”。只有亲手实际操作、配对,孩子才能慢慢体会到:哦,原来比的不是数字,是东西挨着挨着剩下的那几个。
试试下面这些小玩法,真的比光讲道理有效多了,家里什么道具都能用上。
先来个超省心的:零食法。你拿三块小饼干,给娃两块,对面坐好,别着急问“谁多”,先让孩子把自己的每块饼干都和你的饼干排成一对。如果他排出来发现自己没有多余的饼干,而你还有一块独自“站岗”,你就指着那块问:“你看,这块没人一块饼干和它配对,它是不是就是多出来的?”小朋友一拍脑门:原来这才叫“多的那个”呀!
如果孩子觉得有趣,再换一轮。比方说,这次你拿5颗蓝色小糖,娃拿3颗红色小糖,让他帮这两堆糖“找朋友”。每一颗红色的小糖,各找一个蓝色的“朋友”,“配对配好”,发现蓝色糖还有剩,是不是又多了两颗?这样一来,“比多少”变得立马可见、可摸、还能吃。好多家长试过之后,表示孩子反倒主动要求玩“分零食”的小游戏,顺带学会了对应和剩余的感念。
更高级一点,玩找宝藏!家长干脆把小汽车或者乐高积木藏起来,告诉娃:“你得找到比两辆多一辆的小汽车才能算通关。”每找到一辆就数一下,找到第二辆时说:“还差一辆,继续找。”找到第3辆时提醒他:“你现在是不是正好比两辆多一辆了?”这种设个任务的场景,孩子会自己琢磨“比多少”,从“只会数”变成“会比”,成就感还特别强。
但也别急着给孩子太复杂的题。每次比的东西不要超过五个,刚开始练“2比1多几”“3比2多几”,一点点来。数量一多,娃又晕回去了。
还有,大人会忍不住急着“纠正”:“你答错啦!”无论怎么想纠错,千万别直接说“你错了”,这样孩子容易受挫,反倒没兴趣了。你可以直接重做一遍,比如:“再把你的小饼干和我的挨个配一配,咱俩都对应好了,谁还剩?”这样操作几次,娃自然就明白了。
对了,别总用抽象话问“比2多1个”,小朋友听不懂。不如换成“先拿2个小糖球出来,再给它们一个做朋友,一共几个?”孩子脑子里都是画面,“做朋友”这种拟人说法更容易懂。
总之,只要你不怕重复、不怕孩子忙中出错,肯陪着他多做几遍“配对—剩几个”,慢慢孩子就会明白:哦,原来不是数字比大小,而是一个个东西配到最后,剩的那个就是“多”的意思。这样一来,不仅娃的“比多少”学会了,家长也不会天天被“憋火的错误答案”气到头大,反正顺手拿零食、玩具当道具,谁说不是一种意外的童年乐趣呢?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小游戏有好多版本的(幼儿多几只总搞混3个游戏1个关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