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由广州市南沙区科学技术协会与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南沙区全国科普月系列活动——“探秘菌迹,趣享自然”,在南沙区大岗十八罗汉山森林公园举行。亲子家庭共同走进真菌的奇妙世界,亲身感受生物多样性的魅力,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种子。
安全探索:观察有方法,采集需谨慎
活动开始前,科普老师们为每个家庭分发了专用的采集工具和精心编印的《毒蘑菇识别科普图鉴》。老师详细讲解了安全观察和采集野生蘑菇的方法:通过手摸质感、口尝味道(随后吐掉并漱口)和嗅闻气味来辅助辨别。在不吞咽的情况下,徒手采集一般是安全的。这让家长和孩子们在好奇探索的同时,牢固树立起安全第一的意识。
雨后探索:林间蘑菇悄然“冒头”
清晨,林间空气清新,泥土湿润,正是蘑菇生长的最佳时机。在老师的带领下,大小朋友们走进森林,开始了真菌探索之旅。“快看,这里有蘑菇!”“老师老师,这是什么蘑菇?”“这个好像小伞!”孩子们的讨论声不绝于耳。有的活泼踊跃,争先向老师展示收获;有的沉着耐心,蹲在落叶间耐心寻找蘑菇的踪迹。
小小发现家:识别超过20种真菌物种
令人惊喜的是,在短短一个上午的探索中,大家共发现并识别了不少于20种真菌物种,充分展现了大岗十八罗汉山森林公园丰富的真菌多样性。孩子们不仅见到了会“喷云吐雾”的马勃,还观察到了珍贵的灵芝和与其相似的假芝,学会了辨别这二者的方法。枯木上长出香菇与毛木耳,路边斜坡冒出白色的斜盖伞,细枝上还附着可爱的蛋巢菌。每一次发现都伴随着阵阵欢呼,老师也借机为大家讲解各类真菌的生态角色与识别特征。
生态认知:真菌世界的奥秘层层揭开
简便的“科研式”午餐后,活动进入标本鉴定与分析环节,气氛推向高潮。孩子们踊跃展示自己采集的蘑菇,老师则从形态特征、生态功能到经济价值,系统讲解每一种真菌背后的科学知识,并重点科普毒蘑菇的识别误区,强调不可轻信“颜色鲜艳才有毒”等民间说法,提醒大家勿随意采食野生蘑菇,增强了大家的野外安全意识和生态保护观念。
不少孩子在听完讲解后,主动将采集的蘑菇交给老师制作标本,希望用于后续科普展示;还有孩子认真记录菌物特征,询问如何进一步学习真菌分类知识。科学的种子,悄然萌发。
活动收获:快乐学习,探索成长
活动尾声,科普老师为每位孩子颁发了研学证书,当孩子们捧着证书合影时,他们的笑容比林间的阳光还要灿烂。
本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生动真切的真菌学科启蒙,更是一场融科学于自然、化探索为学习的深度体验,让高深的科学知识走出实验室、步入山水之间,使大自然成为一本立体的、充满生命力的教科书。孩子们在每一次俯身观察和亲手采集中,不仅感知到微观世界的奇妙,更在心中植下了尊重自然、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种子。
未来,南沙区科协将与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持续深化合作,依托沉浸式科普活动,进一步搭建科学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生命科学的兴趣与热爱。同时,南沙区科协还将积极联合更多科普单位,拓展传播路径、创新表达方式,推动科普活动向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加贴近公众需求的方向发展,共同为培养具有科学素养与生态意识的新一代贡献力量。
来源:南沙区科协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森林精灵蘑菇攻略(跟蘑菇博士遛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