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棠文学城多位作者因涉嫌“制作、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被警方立案侦查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一事件如同一颗投入舆论湖面的石子,激起千层浪,将网络文学创作的自由与边界这一复杂议题再次推到大众眼前。
海棠文学城,自2015年在台湾建立以来,逐渐成为女性向创作的重要平台,以独特的题材和风格吸引了大量读者。然而,随着此次多位作者被抓,关于其作品内容是否涉黄、创作边界究竟在哪的讨论甚嚣尘上。
从法律层面看,我国对于淫秽物品有明确的界定。《刑法》第367条规定,淫秽物品是指具体描绘性行为或者露骨宣扬色情的诲淫性的书刊、影片、录像带、录音带、图片及其他淫秽物品 。但在实际操作中,文学作品与淫秽物品的界限却常常模糊不清。文学创作中,为了情节发展、人物塑造,难免会涉及一些情色描写,可这些描写在何种程度、何种比例下会被判定为淫秽,目前缺乏明确细致、与时俱进的标准。
在安徽绩溪警方此前办理的案件中,“获利金额”成为关键定罪量刑指标,涉案金额25万元以下者,退赃可获缓刑;头部作者“云间”因金额较大,即便积极退赃仍被判4年6个月;“辞奺”未退赃则面临5年6个月刑期 。而此次兰州案中,情况又有不同。卷入案件的部分海棠作者涉案金额偏低,甚至有免费写文者,却仍被采取取保候审、逮捕等强制措施 。这使得人们对法律适用的一致性和公平性产生质疑。
从创作自由角度而言,网络文学作为新兴文学形式,其诞生本就伴随着自由表达的基因。在网络这个开放平台上,创作者可以突破传统文学的诸多限制,自由地抒发情感、构建故事。像玄幻、仙侠、穿越等独特类型小说在网络文学中蓬勃发展,就是创作自由的体现。对于很多创作者来说,网络文学是他们表达自我、实现梦想的途径。一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创作者,凭借写作获得收入,改变生活;一些在校大学生,通过创作展现才华,丰富课余生活 。但如今,因为创作内容问题面临法律风险,这无疑让众多创作者陷入迷茫与担忧。
可创作自由并非毫无边界,它需要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内存在。如果创作完全不顾及公序良俗和法律规定,肆意传播低俗、淫秽内容,会对社会风气,尤其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毕竟,网络文学受众广泛,其中不乏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他们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内容的影响。
此次海棠作者被抓事件,也让我们看到网络文学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目前,网络文学平台众多,内容海量,监管难度巨大。部分平台为了流量和利益,对内容审核把关不严,导致一些擦边球甚至违规内容得以传播 。而在监管过程中,如何平衡监管力度与创作活力,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监管过严,可能会束缚创作者的手脚,阻碍网络文学的创新发展;监管过松,则无法保障网络文学环境的健康。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文学创作中情色描写的合理界限,让创作者和执法者都有清晰的行为准则。其次,网络文学平台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内容审核机制,提高审核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意识。同时,还应加强对创作者的法律和道德教育,提升他们的自律意识,引导其进行健康、积极的创作。
网络文学创作的自由与边界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我们既要保护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和创作自由,鼓励创新,又要坚守法律和道德底线,维护社会公序良俗和广大读者的利益。希望通过此次事件,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道路,让网络文学在自由与规则的平衡中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破解版海棠文学(海棠作者被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