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青云这人,硬是把一身血性带进了官场。你说他是荣华富贵命吧,偏偏又伴着刀光剑影——才刚穿上“两江总督”的官服,还没坐热呢,满天都是风雨。有人看他是红人,有人看他是眼中钉;朝廷的掌柜子、高门的闲话、兄弟的心思,好像都不是他能掌控的事儿。你坐到这个位置上,说句老实话,是把江湖和庙堂全搅进一锅粥,喝到最后很难说到底是福还是祸。
再说那天庞青云见陈大人和狄大人,隔着案桌对的不是心,而是各自算盘打得啪啪响。陈大人说了个“好好活着”,那声音不大,砸在庞青云心里却是不小的警钟。外头听起来像一句劝人惜命的闲话,其实里面全是刀刃。陈大人这人,跟老油条一样,话里有话,不怕你听懂,就怕你装糊涂。
庞青云这路走得一路都是打出来的——不是军营里扛枪,就是在旧楼里睡觉。他知道世间的苦,可进了这官场,苦就不是饿肚子的事了。两江总督啊,那是块肥肉不假,多少人盯着,眼里都冒绿光。庞青云以为自己冲劲够了、军队在手了,就算朝堂上水太深,自己也能撑开一条路。可这地方,比硝烟还阴冷。
你没发现么,狄大人那句“南京是给了你,姜大人病了,何魁蠢蠢欲动,你镇得住吗?”表面是在提醒,其实是把话剥了皮叫:你自己搞不定,这碗饭谁都想分。那一刻我总觉得庞青云心里是不是打鼓了,可他还硬照旧,板着脸,不轻易服软。
说句真心话,庞大人在部队是大英雄,打起仗来谁都服气。可官场啊,打的不是枪,是心眼。太后说“君臣相伴会长久”,其实是看他能不能安分。让他来管两江,不是因为庞青云有多亲,而是他不是朝堂上的老帮派,太后也能用他来制衡那些盘根错节的旧势力。这点,你若是庞青云,能不能看透?真不好说。
其实庞青云也是心里着急。他想着百姓拖着疲惫身子,田里没收成,头上还压着重税,就把免三年赋税提给太后。你说这事儿,是好人好事吧,可在官场那就是犯忌。钱朝廷都指着两江呢,你让底下人休养生息,谁来给朝廷填窟窿?太后没办法答应也不是,答应了也难受——真是两难。
闲一句,有权其实跟有钱还真不是一回事。两江总督的“权”是刀尖上跳舞,可真要动了朝廷财源,那就是敢跟太后拿刀子比划——哪怕你是功臣,顶天了也就是个招牌。庞青云心里想着百姓,没想太后心里算盘哗啦啦响;你说,这君臣间的隔阂,是不是早就埋着了?
有时候你就是得承认,有些人就是太纯粹。庞青云做了大官,还自豪地跟兄弟们念叨“咱们争来了两年赋税减免”,他觉得自己没负百姓,也没负朝廷恩典。可旁人看他像个孩子,打赢仗就要糖吃,其实这官场糖里藏着砂。
电影最后那几场,尤其跟狄大人对话。你看庞青云那张冷脸,怎么看都有点倔。他知道那几位大人都是老狐狸,笑里藏刀,总是给他递橄榄枝,但心里其实是想让他上圈套。庞青云没搭理,他不愿意站队,不愿意取代谁的位置。狄大人看到庞青云不听话,就马上收起笑脸,翻脸不认人,要他裁军、要他处理兄弟赵二虎,表面都是为朝廷清理门户,实际上是要削庞青云的羽翼。
说白了,这步棋没人能不下,都想趁庞青云还嫩,赶紧宰了他的势。兄弟情谊其实有时候也是两面刀——你对得起兄弟,就对不起下棋的人。顶在风口浪尖,一句“你镇得住吗?”是提醒,也是挑衅。庞青云执念太深,宁肯守住兄弟和百姓,也不愿做官场里那些明哲保身的样子。他没看懂,那些“善意”的话,其实全是套索。
庞青云最后怎么死的,不是一天里的事儿,其实早都写在那些朝堂上的眼神里。有权有兵,却不懂官场规矩,这条命怎么留得住?你说是外人下的黑枪、兄弟间的离心,还是他自己的耿直?谁知道呢。庞青云一路杀出来,干净利落,也死得利索——这人活得太硬,死得就没软的命。
你要问庞青云这样值不值,我想他面对兄弟,看着百姓,心里其实还是值的。坐到那个位置,得失已经不是他能算明白。终究就是一句,“好好活着”——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那是整个乱世里最奢侈的事。我们嘴上总念兄弟、念百姓,其实进了官场,都是用命去赌的。
庞青云的故事让人心里翻腾,他不是个坏人,也不是个聪明人。他是干净的,但这座庙里太脏。有些时候,追求干净就是最大的危险。你说到底该活得清白,还是活得长久?反正他选了清白,那活不长就只能是命。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为祸破解版橙光(投名状中加封两江总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