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用户体验”不再只是界面优化,而是战略驱动,“痛需分析师”应运而生。他们不做功能堆砌者,而是价值挖掘者。这篇文章不仅讲方法,更讲角色的演化逻辑——为什么这个岗位,正在成为体验领域的晋升捷径。
在体验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在一系列调研和旅程分析后,总会收集到客户五花八门的反馈:产品太复杂、服务响应慢、流程绕弯路……但这些声音往往像一团乱麻,客户说“不好用”,到底是哪里卡壳?要把这些零散吐槽变成实实在在的改进方案,就得先过“痛需挖掘”这一关。说白了,咱们做VOC项目,不是当传话筒,而是要当客户的“翻译官”,把模糊需求翻译成清晰的行动指南。
那我们做客户体验的,天天说要“以客户为中心”,但到底怎么才算真的懂客户?其实核心就藏在“痛点”和“需求”这两个词里。这玩意儿说起来简单,实操中却特别容易走偏,要么把客户随口一提的抱怨当圣旨,要么对着一堆数据不知道从哪儿下手。今天就结合我这些年做客户旅程和VOC项目的经验,掏心窝子跟大家聊聊怎么把这事做扎实,内容不难懂,话不多说,多为点到为止,自己要思考,然后再交流。
痛点分析:从“假问题”里揪出“真骨头”我在带学生的时候,经常会告诉他们几句口诀:“客户痛需定性难,角度维度要明确;深度细化找重点,产服流程是关键……”,通过这几句我就把痛点分析的坑都说透了。
先辨“真伪”:别被投诉量骗了
很多岗位新人看到后台一堆投诉就慌了,其实这里面水分大着呢。有些所谓“痛点”是品牌故意留的“辨识度”,比如:某些专业软件的界面,新手觉得复杂,但老用户就认这个“专业范儿”,你要真改成傻瓜式,人家反而觉得掉价。还有些是行业通病,比如:服务流程里某个环节耗时较长,客户骂归骂,但真要企业投入百万改造,ROI又不划算。这种“不痛不痒”的痛点,记下来就行,别瞎折腾。
再看“值不值”:用“爽点”对冲才是高手
我曾经常跟团队说,做体验别追求“全程无痛”,那不现实。真正的高手会设计“痛爽搭配”,前面让客户有点小不爽,后面给个大惊喜,这种情绪波动反而印象深刻。就像咱们梳理体验旅程时,故意在某个节点设置点小障碍,再用超预期的服务补偿,客户反而会记住“虽然中间有点麻烦,但最后解决得真到位”。所以拿到痛点别急着改,先想想:能不能用现有资源搞个“体验补丁”呢?
最后抓“核心”:三个标准卡一卡
真正值得动手的痛点,必须过三关:
影响核心体验吗?是产品/服务的真缺陷吗?反馈量级够大吗?
举个小例子,去年我做个项目,客户投诉“等待时间长”,我们没直接加人手,而是在等待区加了个“进度可视化”屏幕,再配点免费小食,投诉立马降了六成。你看,有时候解决痛点不用“硬刚”,用巧劲也行。
需求挖掘:让客户“没说出口的话”变成创新种子需求这东西就像冰山,水面上是“我想要XX功能”,水下藏着“我怕麻烦/我需要被重视/我想显得专业”。那咱们做VOC的时候,就得当那个“潜水员”。
别把“想要”当“需要”:多问一句“为什么”
我记得上次帮一个客户做需求调研的梳理,用户都说“想要更便宜的套餐”。我让团队追问:“如果价格不变,你最希望我们加什么?”,结果80%的人说“希望有一对一的使用指导”。你看,客户说“贵”,其实是怕“花了钱用不明白”。后来我要求品牌不降价,而是加了每周一次的免费线上培训,转化率反而涨了20%。
在“旅程节点”埋点:需求是“挖”出来的
我经常对外说“需求无处不在”,因为这点我太认同了。整个体验旅程,从客户听说品牌的那一刻起,每个触点都在冒需求泡泡,用户没买的时候想“靠不靠谱”,买的时候想“方不方便”,用的时候想“有没有惊喜”。所以,我通常让企业的体验团队在体验旅程的前、中、后三个阶段埋点收集需求,比如:刚下单后发个简单问卷:“现在最想知道什么?”,这种即时反馈往往最真实。
用“土办法”排序:四象限图永不过时
需求收集多了容易乱,教大家个土办法:画个四象限,横轴“客户迫切度”,纵轴“实现难度”,把需求往里扔。像“支付页面卡顿”这种既迫切又好改的,标红优先做;“增加AI语音助手”这种可有可无又复杂的,先放放。这招虽然老派,但比那些高大上的工具管用,至少不会让团队瞎忙活。
痛点和需求——VOC的灵魂:别当“传话筒”,要做“翻译官”
最后,再说点掏心窝子的话:咱们做痛需挖掘,最忌讳当“二传手”,别把客户的话原封不动扔给业务部门。真正的价值是“翻译”,把“这个界面不好用”翻译成“操作步骤需要减少两步”,把“希望更贴心”翻译成“在生日当天发一个个性化祝福”。
我常跟岗位新人说,做VOC要“脚底板沾泥”,别光看报表,多去一线跟客户聊,多体验自家产品。就像医生看病,得问“什么时候疼?怎么个疼法?”咱们做体验也一样,知道“客户为什么不爽”比“客户不爽了”要重要一万倍。
最后送同行一句话痛需挖掘没有什么秘籍,核心就一条:
把自己当客户,把客户当朋友。遇到问题多问“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想”,做决策前多验证“这个改动真能让他觉得‘哇,真懂我’吗”。做到这两点,你的VOC项目就已经赢了大半。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卢山@杠叔讲体验】,:【杠叔讲体验】,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灵魂之手小游戏攻略(下一个晋升快的体验领域的岗位痛需分析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