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赤壁之战变态(简说夷陵之战决策不算糟糕)

三国赤壁之战变态(简说夷陵之战决策不算糟糕)

admin 2025-11-03 看点 1 次浏览 0个评论

征和不征,确实是个叫人为难的事儿。

简说夷陵之战:决策不算糟糕,但对手一个变态升级一个蠢得要命

你说这三国里头,谁都憋着一口气——公元220年,最能打的关羽,死了;战略要地荆州,也丢了;老盟友孙权,转身泼了冷水。当时的刘备,坐在成都,想让自己咽下这口气吧,也不是完全不行,可窝在蜀地当个“内卷皇帝”,谁受得了?集团里头都是一群狼性老兄弟,光在益州转圈圈,迟早自个儿把自己卷没了。刚从曹操手里削来汉中,大家都在琢磨:能不能一路北上再捋关中?想想那秦岭,堵得死死的,连做梦都觉得够呛。益州待不下去,关中进不去,目光只好转向已丢的荆州。反正,孙权那个叛盟的家伙,搁那里不动也不是事儿,要是刘备不出手,老兄弟们早晚就和他急——这仗打也尴尬,不打也难受。

其实,“打不打”这个决定,没刘备说的算。团队里荆楚派的心思,才是关键。许多刘备手下的猛人,本来都是荆州老乡,为了追随他,翻山越岭来益州,“衣锦还乡”就成心坎上的愿望。抢地盘抢得欢,老家却被人夺去,一提起来都是气。你说让他们心甘情愿在蜀地扎根,估计比让人戒烟还难。所以,刘备想不想打还在其次,手下这些荆楚兄弟“非打不可”。那种乡愁、那点不甘,是这场战争最底色的动因。说到底,三国故事,不全是权谋和地盘,更多的是“一帮兄弟想回家”。但家没了,仇人还在,你说他们能忍?

简说夷陵之战:决策不算糟糕,但对手一个变态升级一个蠢得要命

谈到军队,就有趣了。老话常说“一将难求”,这场仗更是一支队伍拼底子。刘备集团,自赤壁以来,根就在荆州、益州这块。而孙权的班底,你看着一堆将军,其实大多不靠谱。光说淮南一带孙权这些年东拼西杀,胜少败多。唯一一次露脸,还是半夜偷割了曹操的麦子——你说这能算打赢吗?更别提张辽那会儿硬是八百破十万,把孙权打得灰头土脸。换做刘备手下,谁不想欺负欺负江东那帮“菜鸡”?大家心里都清楚,孙权的兵马根本撑不起大场面。其实这三国到了这会儿,各家都在盘算,谁能捞到真便宜,谁能赢真正的仗。

战略这档事,有人的时候,还能算计算计。鲁肃、周瑜时代的孙权集团,打棋很深,动一子看三步。可惜这俩都走了,江东家里的智囊团变成了短视一群。有他们在,还不会贸贸然偷袭荆州;现在,瞎折腾起来,里外不是人。拿下荆州后,孙权干的是两面受敌的买卖:东边魏,西边蜀,干仗干成了泥潭。同时间里,他的军队在淮南交了十一场,十场都输,要不是偷割点麦子,好像连战报都没法交上去。于是刘备聪明地一算,最好玩的是“围魏救赵”那一套:我打荆州,你捅江东,这样孙权得清清楚楚“割肉”。给魏割,割个自己;给刘备割,也就荆州。而只要曹丕配合,夷陵之战……可能就不是现有这番结局。

简说夷陵之战:决策不算糟糕,但对手一个变态升级一个蠢得要命

可现实总爱跟人“反着来”。刘备一败涂地,陆逊突然窜起来成了新一代战神。夷陵之后,孙、曹反目,曾经的死对头,又变成了现成的敌人,孙权被曹丕追着打得快找不着北,最后甚至还得低声下气跑来和刘备修好关系。你说这风水轮流转,三国就是个大乐子场。

可大家最关心的,还是一个问题:夷陵之战,刘备为什么败了?

简说夷陵之战:决策不算糟糕,但对手一个变态升级一个蠢得要命

这事要拆开看。第一层,就是选将用人。这点不得不服孙权,真是会挑能人。老将老臣,孙权没用,他选陆逊。陆逊年轻,但心细如丝,从不莽撞。他估摸自家兵力不如刘备,就死活按兵不动,熬着、耗着,让刘备那一口气越憋越虚,待到蜀军疲惫,人心浮动,突然猛击一下,打得刘备都有点发愣。这种“硬熬”其实很常见,怎么说呢,兵法里叫“以逸待劳”。当年刘备打汉中的时候,对上曹操也是这手,拼不过就耗。只可惜这次遇上更狠的陆逊,也轮到了自己吃瘪。

有意思的是,如果刘备这回能学点“疯魔”,背水一战,或许还能翻盘。水陆齐进,把命豁出来做一次彻底的孤注,反而能让江东那边胆寒。但是刘备太老道,见多识广,反倒让自己束手束脚。经验,有时候就是一把双刃剑。老狐狸刘备被地利和惯性思维,绊在了原地。

简说夷陵之战:决策不算糟糕,但对手一个变态升级一个蠢得要命

说起地利,那才最关键。“隆中对”有点想当然,觉得益州和荆州是一家,联系紧。但是实际上两地被三峡、密林、长江水道隔得七七八八,一条路走到黑都费劲。别说大军调动,连粮草物资都悬。你看《三国演义》里说连营七百里,其实是三峡水道太狭长,把兵一字排开其实是被地形困死了。江边的陆逊不动如山,只守出口不出击,刘备就只能在这一条线上和自己较劲。

更有甚者,刘备包围了孙桓,大家以为江东要急眼了。可陆逊偏偏不救。嘴上一堆理由,说什么城坚粮足,其实就是心知肚明救了也干不过。在两军对垒时,他选的是稳当,把孙桓晾在一边,专心守住最大的山水优势。有时候,看起来高深莫测的计谋,一根筋地看,也不过是“心里没底”。

简说夷陵之战:决策不算糟糕,但对手一个变态升级一个蠢得要命

最后,说说曹丕这“猪队友”。你要说一场大战里什么最要命,不是敌强,是拖后腿的盟友。刘备一门心思想让魏国在后方牵制孙权,按理说计划很美。可曹丕那个心思,全放在自己头顶想“我当皇帝了,孙权来拜我”,怎么也不明白关键时刻该抡拳头。侍中刘晔眼看着要白捡大便宜,劝他:别捧着孙权,直接打准了,灭他正当时。可曹丕悠悠哉哉,就是不动。结果刘备左等右盼,最后还是自己被打垮。更逗的是,后来魏国明白,想跟孙权翻脸时,孙刘又好上了,三国就这么一茬一茬轮番闹腾。说到底,做父亲的曹操,也只能在地下长叹:“生子当如孙仲谋”,感情不是夸孙权多能,而是在自家孩子一群里,孙权显得最能折腾。

夷陵之战后,有些人赢了风头,有些人输了气派。关羽的魂、荆州的梦、刘备的执念都飘在风里。如果我们以为三国这些恩怨全是兵马权谋,说不定忽略了兄弟间的失散、故乡的失落,甚至那些经验太深带来的身不由己。也许刘备那年春天,从成都出兵时心里想的就是:这一仗打赢,哥几个就能回家了吧?

但人算,总不如天算。三国的老路,谁能走到底?等你再翻开书页时,许多旧恨未了,新仇已生,多少聪明人,也只能被大势卷着往前——有些仗,注定打不完,有些人,注定回不了头。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三国赤壁之战变态(简说夷陵之战决策不算糟糕)》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