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作战2破解版下载(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从全国大局把握自身战略使命)

特种作战2破解版下载(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从全国大局把握自身战略使命)

admin 2025-11-01 看点 1 次浏览 0个评论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从全国大局把握自身战略使命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依托制造业的独特优势,积极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高质量对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新布局。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前瞻部署未来产业,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科学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促进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要强化粮食和战略性矿产资源等生产供应,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

◇四川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强化实体经济支撑,加快推动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和“17+N”重点产业建圈强链,持续深化与东部地区产业合作,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升能源、资源和粮食保障能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2025年前三季度,四川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医药健康等六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

◇四川编制产业技术创新图谱50条,布局“从1到10”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支持有能力、有意愿的龙头企业发挥创新引领作用,组织实施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重大科技专项。

◇2024年,四川清洁能源发电量达4420亿千瓦时,其中约40%外送支援全国,水电外送与本地绿电供应持续为全国经济引擎注入动力,发挥国家能源“压舱石”和“调节阀”的关键作用。

视频加载中...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张旭东胡旭李倩薇

四川努力承担国家发展战略腹地责任,全力打造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高地、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战略枢纽、支撑国内大循环的关键节点。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依托制造业的独特优势,积极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高质量对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新布局。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前瞻部署未来产业,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科学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促进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要强化粮食和战略性矿产资源等生产供应,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

国家发展改革委在重大规划编制、重大政策制定、重大改革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持续支持四川,特别是大力支持四川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取得更大成效。2024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连续两次举办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加强区域对接合作。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四川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强化实体经济支撑,加快推动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和“17+N”重点产业建圈强链,持续深化与东部地区产业合作,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升能源、资源和粮食保障能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2025年前三季度,四川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医药健康等六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同期,四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天然气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同比增长12.1%,水力发电占全省发电量比重达75%左右,太阳能发电量保持较快增长;小春粮油稳产丰收,经济作物稳定增长,主要农产品和畜禽产品供给充足。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从全国大局把握自身战略使命

国星宇航将太空计算星座021任务12颗计算卫星发射升空,图为12星在箭上排布(2025年5月摄)国星宇航供图

高质量向东对接筑牢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四川是我国为数不多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31个制造业大类的省份。四川主动担当,聚焦国家所需与自身所能,将高质量对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新布局作为重要抓手,锻长板、补短板、育新业、强机制、优协作,精准承接转移,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韧性与安全水平。

持续实施提质倍增计划,推动韧链强群融合发展,加快形成现代化工业发展新格局。

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医药健康是四川基础雄厚、特色明显的优势产业,也是四川构建以工业为主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

育新培优,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围绕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终端、软件与信息服务等领域稳存量、扩品种,强基固本;瞄准人工智能、卫星网络、量子科技、生物芯片等领域育新培优,为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2024年初,总投资630亿元的京东方成都第8.6代AMOLED生产线开工,创下四川单体工业项目投资纪录,助力中国OLED实现全球技术引领。四川电子信息重点领域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2024年营收超1.68万亿元,规模居中西部第一。

聚力攻关,加快装备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从火电、水电、核电到风电,从能源、冶金、化工到航空,许多国之重器都有“四川筋骨”,东方电气、国机重装等国有重点骨干企业是重要领域装备国产化的主力军。

四川聚焦机器人、无人机、工业母机、大飞机、清洁能源装备、轨道交通装备、仪器仪表、农机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9个领域出台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支持核心装备研发及产业化推广。

2023年,四川启动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现已累计投入3.9亿元支持200余家企业和单位联合开展57项攻关任务。目前已有高端能源、航空航天、工业母机等多个领域的19项装备完成研制。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翟刚说,电子信息、食品轻纺、能源化工3个产业规模已先后迈上万亿级台阶,装备制造、先进材料、医药健康3个产业正加速向万亿迈进。

突出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医药健康等“17+N”重点产业建圈强链,提高产业链综合竞争实力。

精准绘制产业图谱,强化链主及龙头企业引擎作用。四川各地建立“链主”“链属”企业清单,围绕“谋划储备、洽谈招引、转化落地、育优做强、纾困解难、投建运营”等“六个一批”整合资源,全生命周期推动项目落地,推动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方向发展。

以宁德时代为链主,宜宾快速集聚120个配套项目,形成完备动力电池产业生态,产值连续两年超千亿元;依托中铁二院等龙头单位,成都形成了集科技研发、勘察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维服务等于一体的轨道交通全产业链集群,聚集上下游企业300余家,市场规模达5000亿元。

强化资源省级统筹和高效配置,推动“四链”深度融合。四川着力在“技术攻关、主体培育、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示范应用”等五个方面下功夫,持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四川组建省级建圈强链办公室,动态监测评估全省重点产业链工作实效和建设进展,根据评估结果对产业链发展政策措施进行优化调整,为重点产业链提供项目、科技、金融、人才等支撑保障。

四川农业大学博士邓操研发的一款分子诊断试剂盒在成都科创岛成功问世、走向市场。“我们整合了科技金融、中试孵化、场景验证等全链服务,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成都天投集团科创岛运营公司产业生态运营总监耿亮说,目前岛上已签约服务机构111家、服务高校院所和企业100多家,“线上+线下”链接创新平台3000多个、科技企业6万多家,通过横向靠拢和纵向延伸,推动科技创新连点成线、延链成圈。

近日,在“2025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活动中,四川首次发布投资四川建圈强链重点产业机会清单,推出资源利用项目、强链补链延链项目和应用场景项目“三张清单”,为企业提供务实管用的投资指南。活动期间,四川签约投资合作项目340个,投资金额2630.6亿元。

创新对接合作模式,加大产融合作力度,与东部地区共谋高端制造布局。

四川明确承接转移的关键领域、目标企业和重点项目,精准对接东部链主企业,打造互利共赢的产业生态圈。

以位于四川屏山的浙川纺织产业示范园为例,屏山以电力、人力等资源,对接嘉兴在纺织领域的技术和资金优势,双方合力引进纺织企业45家,形成从“一根丝”到“一件衣”的完整产业链条。“浙江资本+四川资源”“浙江研发+四川制造”“浙江企业+四川市场”……在一系列互补合作模式牵引下,大批浙企西进入川,浙江成为四川第四大投资来源地。

通过创新东西部协作方式,四川有效承接东部高端要素,近三年纳入省级统计、投资来源地为东部地区的项目达1403个,协议金额超1.6万亿元,项目个数和金额分别占签约总数的64.8%和70.8%,在服务国家大局中实现自身产业能级跃升。

双轮驱动创新策源建构全链条成果转化生态

四川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承载区,大院大所多,高等院校密集,在全国科技创新版图中具有重要地位。依托丰厚的科教资源与坚实的产业基础,四川一方面全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另一方面加快建设全链条服务体系,加速创新力向生产力转化,形成一套聚焦特色、发挥优势、系统推进的创新做法。

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力量和资源,布局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实施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重大科技专项。

强化创新策源功能,打造新型举国体制试验田。四川有西部唯一的国家实验室、10个国家大科学装置、20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369家科研院所及首批4家天府实验室。“四川队”与“国家队”协同联动、优势互补。

物理空间上优化布局,以天府新区兴隆湖周边100平方公里左右为核心区域,集中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水平实验室、前沿研究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主攻方向上协同发力,依托中科系、中核系、中物系、中航系等中字头“集团军”,及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绛溪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等地方“特种兵”,聚焦电子信息、先进核能、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战略领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开发战略性高技术产品;在成果转化上全链赋能,支持科技设施沿链布局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促进设施开放共享,打通基础研究到成果落地的产业化通道。

近年来,从“拉索”确认首个超级宇宙线源,到锦屏地下实验室观测到太阳中微子的“迷雾”迹象;从“中国环流三号”实现等离子体电流100万安培、离子温度1亿摄氏度、高约束模式运行,到肿瘤mRNA疫苗研发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一批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涌现。

编制产业技术创新图谱,组织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四川编制产业技术创新图谱50条,布局“从1到10”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支持有能力、有意愿的龙头企业发挥创新引领作用,组织实施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重大科技专项。

专项启动以来,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相继取得突破,一批标志性产品陆续涌现。在人工智能方面,全球首颗AI大模型科学卫星、首个太空计算星座成功发射,实现“天数地算”向“天数天算”转变。在机器人方面,“绵阳造”四足机器狼在九三阅兵亮相,“成都造”人形机器人应用于成都世运会。在清洁能源装备方面,“德阳造”世界首台、最大单机容量500兆瓦冲击式水电机组研制捷报频传,关键部件接续通过验收。

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沿途下蛋”。四川加快构建覆盖“创新成果发现、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才、资金、平台等要素保障机制。

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自2016年西南交通大学在全国首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模式以来,四川持续将这项改革推向纵深,明确科研单位可通过约定比例赋权、完全比例赋权、单位让渡权属等形式,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者长期使用权,实行成果单列管理、赋予更大自主权限、完善转化服务体系,促成多项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化。目前,全省累计完成职务科技成果赋权2905项,合作或新成立公司770余家,带动企业投资近245亿元。

创新构建“1+N”中试研发平台体系。“1”是四川省跨高校院所新型中试研发平台,负责统筹资源、搭建机制、分担费用;“N”是遍布各地的行业领域中试平台,承担具体中试任务。该体系已纳入59家“N”平台,例如成都市先进橡塑复合材料中试平台,三年内服务客户35家,完成中试服务200余次,成功转化产品5项,培育上市企业1家。

培育链接“创新力”和“生产力”的技术转移经理人队伍。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设立技术转移学院或相关学科专业,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深化职称制度评价改革,畅通技术经理人职业发展通道,计划到2027年培训取证的技术经理人达到9000人次。

创新财政资金运用方式,持续优化科技金融生态。通过财政“小资金”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池等路径,撬动银行、创投等社会资金进入科创领域。推出“科创贷”“股债通”等创新金融产品,服务科技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目前省市“科创贷”累计服务企业7000多家,累计贷款金额超800亿元。成都电科星拓科技有限公司借助“科创贷”解决快速发展期的融资难题,已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推广“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服务模式,打造全链条科技创新服务生态。“科创通”相当于科技“天猫商城”,帮企业找项目、找场地、找资金、找人才、找政策;“科创岛”是集“聚、服、展、孵”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聚集区。

今年上半年,四川省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22.2%,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14.7%,为四川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新动能。

水风光互补拧紧能源安全阀

四川能源资源配置得天独厚,坐拥全国最丰富的水能资源,风能、太阳能及天然气资源禀赋也十分突出,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的重要源头。四川加速推动能源结构由水电单一主体向水电与新能源双主体演进,打造全国清洁能源立体枢纽,支撑“双碳”转型,坚决扛起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的使命。

突出“双主体”有机互补,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巩固水电大省地位,重点推进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江”流域水电基地建设,优先建设季以上调节能力水库电站,进一步提高水能资源利用效率;提速发展新能源,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重点推动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攀枝花市“三州一市”光伏发电、风电基地建设,积极推进“三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建设,引导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积极建设工商业分布式光伏等分布式能源,促进风光资源在更大范围利用。

水电是四川能源的主力,总装机约1亿千瓦,占全省电力装机总容量的七成以上,主导地位不可替代。装机量仅次于三峡电站的白鹤滩水电站已安全稳定运行4年,其左右两岸各安装的8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创造全球之最。从200多米高处飞泻而下的水流推动转轮,每台机组满出力运转1小时的发电量,可满足400个普通家庭约1年的用电需求。

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和金川县的大渡河上,世界在建第一高坝——双江口水电站大坝正悄然“生长”。建成后可增加下游梯级电站枯期平均出力176万千瓦、枯期电量66亿千瓦时,每年还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18万吨。

同时,四川规模化发展风光新能源。“‘十四五’以来四川新能源装机增长近4倍、达2519万千瓦。2025年,四川预计建成风电110万千瓦、光伏发电1100万千瓦以上。”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原党组成员、省能源局原局长邓超说,预计到“十五五”末,四川新能源装机规模与水电相当,初步形成水电、新能源并驾齐驱的双主体可再生能源体系。

水风光一体化开发,打造多能互补超级枢纽。四川水风光清洁能源地域分布上高度重合、出力时段上相互补充,水风光一体化开发、建设清洁能源大基地禀赋优越。

四川一体化规划布局,擘画清洁能源利用蓝图。一体化资源配置、开发建设,推进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实现效益效率最大化;一体化联合调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在国家能源局印发《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规划》的基础上,四川出台风光新能源资源、抽水蓄能等开发建设管理规定,强化用林用草用地等关键要素保障,探索水风光一体化示范基地高质量开发新模式,打造多能互补基地开发的全球范例。

雅砻江畔,我国首个水风光一体化示范基地建设正酣。其中,四川省内库容最大、调节能力最强的两河口水电站在山谷间巍然挺立,其库容通过“丰蓄枯用”每年可增加雅砻江和金沙江下游及长江干流水电站发电量342亿千瓦时,是其自身发电量的三倍。在50公里外的扎拉托桑山上,规划装机容量达3吉瓦的柯拉光伏电站全面铺开,生产的电能接入两河口水电站,由其互补调节后,与两河口水电站联合输出。今年上半年,已投运的柯拉一期光伏电站利用率达99%。

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规划规模7800万千瓦,目前已投产清洁能源装机近210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000亿千瓦时,累计贡献绿色清洁电能超1.1万亿千瓦时。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赞誉其“为全球提供了范例,是行业的未来”。

除雅砻江流域外,四川还在规划建设金沙江上游、金沙江下游、大渡河等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在金沙江上游,未来将建成总规模超5000万千瓦的零碳国家水风光一体化示范基地;在金沙江下游,凉山“大风车”一年转出117亿度绿电;在大渡河,一个设计规模超7500万千瓦的水风光一体化集群在加快推进……水风光氢天然气多能互补模式,为全国能源系统稳定生产、输出提供“四川方案”。

构建电力立体枢纽,提升能源调配能力,发挥能源安全战略稳定器作用。

建强跨省电力“高速路”。立足国家西电东送与藏电外送战略,加快建设陇电入川、疆电入川渝等跨省域特高压直流工程;引入西北“沙戈荒”绿电,补充四川电力供应缺口,增强区域互济;与重庆、西藏协同构建全国电网格局中的西南立体枢纽,提升国家能源调配能力。

畅通省内“西电东送”通道,着力构建省内特高压交流网架,加快建设已纳入国家规划的阿坝和攀西特高压,谋划在川南、川北、川东北等负荷中心新增特高压布点,推动形成以川西阿坝、甘孜、攀西清洁能源富集区域送电成都平原、川北和川南负荷中心区域的“三送三受”格局。

通过在发电端构建水风光双主体、在输电端打造坚强电网枢纽,同时以一体化示范基地建设探索绿色低碳的能源开发新模式,四川正将丰富的清洁能源禀赋转化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强大动能。2024年,四川清洁能源发电量达4420亿千瓦时,其中约40%外送支援全国,水电外送与本地绿电供应持续为全国经济引擎注入动力,发挥国家能源“压舱石”和“调节阀”的关键作用。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从全国大局把握自身战略使命

在位于四川天府新区的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超高层无人化垂直植物工厂内,科技人员在调试软件(2024年10月16日摄)刘坤摄/本刊

提升粮食和关键矿产供给韧性

作为西部唯一粮食主产省,四川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同时,抢抓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机遇,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全力推动优势矿种增储上产,筑牢工业发展“粮食”安全防线。

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协同发力,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障能力。

建设良田,四川分类分区明确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实施差异化补助政策,计划到2030年把全省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做强良种,四川聚焦种质资源保护、种业强市强县建设、育种联合攻关、培育壮大种业企业等方面打出“组合拳”,推进种业持续振兴。

在良机上,针对丘陵地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不足问题,四川通过“揭榜挂帅”研制农业急需、农民急用的农业机具。2022年至2024年,四川投入省级财政资金4000万元,引入11个创新联合体,完成玉米、马铃薯播种收获装备轻简化研发,研制35台套机具,建立示范基地20余个;在良法上,四川大力推广绿色有机等农业技术。

2024年,四川粮食总产达726.8亿斤,连续5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粮食亩产378.2公斤,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新高。今年,四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预计继续稳定在9600万亩以上。

全力找矿,打造战略资源保障基地。四川聚焦战略性矿产资源,突破找矿瓶颈,提升资源供给能力。

创新机制激发找矿动能。四川综合运用招标、拍卖、挂牌等市场化方式,科学高效配置矿业权,创新“限价拍卖+综合评比”出让方式,优选具备产业带动能力和资金技术实力强的企业开采战略性矿产资源;明确“成交价+收益率”出让收益征收方式,降低企业负担。2024年,四川矿业权出让111宗、成交价133.64亿元,实现出让宗数、收益“双百”的历史性突破。

拓宽融资渠道。四川设立规模50亿元的省级资源能源投资引导基金,投资全省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阶段,已完成投资4.1亿元,助力大村煤矿和重点地区油气矿产资源勘查;在全国率先建立矿业权出让收益分享激励机制,调动市县出资3.13亿元参与61个找矿项目;“十四五”以来,四川省财政累计投入6.3亿元,引导社会资本累计投入20.84亿元实施找矿。

优化勘查环境,破解制约找矿的进场难、用地用林用草难。四川省自然资源厅与20个市州签订《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外部环境保障承诺书》,建立重点项目清单,提供“保姆式”用地用林用草服务,提升审批效率,缩短项目落地周期。

科技赋能找矿。四川通过设立“揭榜挂帅”项目,对战略矿产实施关键技术攻关与增储示范;组建矿业产业创新联盟,深度融合产学研力量开展协同攻关。

工业挑大梁、科技强创新、能源促转型、粮仓更丰盈、找矿谋突破,在构建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道路上,四川稳步向前。

四川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四川坚决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全面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在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聚力打造国家战略产业发展高地、战略科技力量承载重地和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全局。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从全国大局把握自身战略使命

(《瞭望》2025年第44期)

来源:《瞭望》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特种作战2破解版下载(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从全国大局把握自身战略使命)》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