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本篇内容以正史为主,野史为辅,艺术、游戏作品仅供参考。
三国乱世,风起云涌,那是一段热血与权谋交织谱写的激情岁月,在这波澜壮阔背后,各种官职、军职同样令人应接不暇,犹记得笔者学生时代涉猎史书那会儿,最头疼的莫过于那些陌生的古代地名以及花里胡哨的将军称号,一度看得自己晕头转向,那时的长安、洛阳,风光不亚于现代的帝都和魔都,那时的北京叫“蓟县”,至于笔者的家乡青岛,在当时……
惆怅的事先不提了,本篇专门聊一聊东汉末年有关军职体系的事儿,或者换种方式,假设有个现代人(姑且起名为刘逍遥吧)突然穿越到三国乱世,为求生存只得投军,但他没有任何背景及人脉,必须要从最底层的士卒开始,一步步往上升,经过大小数百场战役终于成长为军中柱石。
由底层小兵到出将入相,一路走来如履薄冰,几十年后,刘逍遥气息奄奄之际,其妻妾、子女、旧部们团团围在榻旁,目光关切,面带愁苦。
刘逍遥吊起最后一口气,向身边的人交代好遗言,然后缓缓闭上眼睛,人生每段历程开始在脑海里快速闪回:穿越、迷茫、投军、奋战、建功以及每一次升迁。
接下来让我们闯入刘逍遥的记忆,回顾一下他这几十年戎马生涯与光辉岁月。
1.伍长
五人为一伍设伍长,通俗点说,伍长能统领的只有四名底层士卒,纯基层小头目,地位比底层士卒高点有限,炮灰。
2.什长
两伍为一什设什长,什长可统领两个伍,加上自己共十人,仍为基层小头目,炮灰+1。
3.队率/都伯
五什为一队设队率(也称都伯),统领五十人,相当于半个百夫长级别,炮灰指数明显没那么高了。
4.屯长/屯将
两队为一屯设屯长(也称屯将),统领百人,标准的百夫长,基层大头目,士官级。
5.曲长/军侯
五屯为一曲设军侯,统领五百人,士官级,混到军侯这一级别,已经可以独立指挥基层士兵进行一些小规模军事行动了,重要性不可小觑。
6.军司马
两曲为一部设军司马,统领千人,为校尉或都尉的副手,非常时期可代理行使指挥权,在部队里具有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军官级。
在演义小说及各类史料文献中,“别部司马”一词出现的频率极高,借此机会顺便谈谈“军司马”与“别部司马”的差异,总结起来一句话:“军司马”隶属于成建制的军队,“别部司马”独立于成建制的军队之外,自主性更强。
随便举个例子,就刘备势力吧,假设刘备帐下除自己中军主力之外另有三支成建制的军队,各自主将分别为二爷、三爷及赵四,作为已成建制的军队,故而军中会有数名校尉、都尉以及军司马,编制相对固定,当然了,军司马如果立功了,可以晋升为都尉,而那些基层头目立功了,同样可以晋升为军司马,不论谁晋升谁降级,军司马这一军职在这支队伍里都是常规固定的。
Ok,某年某月,突然有位地方豪杰前来投靠(姑且起名叫作刘太白),他带着整个家族以及很多乡勇请求归附,总人数大约数百上千,不算少了,刘备很高兴,当即将刘太白表为别部司马。
而刘太白这支上千人的小队伍,不属于关张赵任何一军,独立于原有的三支军队以外,日常训练及小规模军事行动皆由别部司马刘太白主持,只受主公刘备或某位重要人物垂直领导。
可是遇到大型战役时,这股力量也要被派出去协助大军作战,受某位将领临时节制,等到战争结束再恢复原先那般,该干嘛干嘛。
综上,二者的主要差异基本搞清楚了,别部司马通常掌握数百到一千上下的兵力,内部向心力与凝聚力极强,战斗力可观,刘备昔年投奔老大哥公孙瓒时便被拜为别部司马,后来跟着直属上司田楷与袁绍干过好几架,挺卖力的。
至于“别部司马”在三国时期出现频率高就更简单了,时逢乱世,诸侯并起,各方枭雄收编及统战一些小势力实乃司空见惯,人家既然是带着兵马乡勇前来归附,身为主公的,封对方一个别部司马保持独立性算是特别优待吧,正如陈佩斯的小品里说的那样,没条件谁投降啊。
7.都尉
中级军官,东汉时期的都尉分两种,一是郡都尉/郡国都尉,如吴郡都尉、陈国都尉等,此处写到的陈国并非王国及公国,而是郡国,行政地位等同于郡,这类地方性质的都尉日常工作便是负责当地一切军务,协助太守治理一方。
除此之外,另有以兵种为前缀词的,如骑都尉、陷阵都尉等,专业性更强些,曹操、吕布等人曾经就担任过骑都尉。
都尉亦是很多士族子弟投身军旅时的起点,因为有背景有人脉,所以无需从伍长、队率之流的基层头目做起,一下子让他们担任校尉或中郎将又未免太高,想来想去,唯有军司马和都尉最合适。
8.校尉
中级军官,涵盖了监察、拱戍、参谋、作战等多种职能,拥有指挥数千兵马的权限,正常情况来讲,某场大型战役中,主帅及副将们制定相关战术,而负责实施战术的,便是那几位中郎将和校尉,绝对的实权派。
战时阶段,校尉们的带兵作战能力直接关乎到胜负走向,后董卓时代,将东汉朝廷祸害到乌烟瘴气的李傕、郭汜等人,他们在反攻长安之前皆是中郎将牛辅帐下的校尉,李郭二贼虽然胡来,打仗方面却不含糊,名副其实的沙场宿将。
非战时阶段,校尉职权同样很大,如司隶校尉,这是最特殊的一个,监督京师地带,权势滔天,举足轻重,说难听点,司隶校尉相当于皇帝或者大将军的执法酷吏,集现代公检法于一身,可怕吧?
除了司隶校尉,东汉末年的“西园八校尉”在史书中的存在感同样很高,乃汉灵帝制衡大将军何进的一股强大力量,长期留驻皇城内外,一时风光无两。
西园八校尉依次为:上军校尉蹇硕、中军校尉袁绍、下军校尉鲍鸿、典军校尉曹操、助军左校尉赵融、助军右校尉冯芳、左校尉夏牟、右校尉淳于琼。
其中有几个名字是不是特别眼熟呢?
校尉们不仅可以拱卫京师及皇宫,戍边同样玩儿得转,两汉时期,朝廷在边地前仆后继设立了一大票护羌校尉、护乌桓校尉,这里的“护”可不是“保护、爱护”的意思,真实含义你懂的。
一代枭雄曹孟德尚嫌不过瘾,于原有基础上另设了个更特别的摸金校尉,负责挖掘陵墓盗取财宝用以补贴军饷,将鬼吹灯照进现实,类似的事董卓也派吕布干过,但玩儿得没那么花。
9.中郎将
中级军官,比校尉略高,“中郎将”一词值得好好盘道盘道,本篇介绍的所有军职,可能就属它最复杂。
首先呢,它是个挺拧巴的称谓,“中郎将”三个字里各有含义,“中”代表的性质是服务于内廷,也就是皇宫,古代很长一段时间,但凡官职及军职名称前缀里带“中”字的,要么是服务于皇宫,要么是服务于主帅中军,亦或是服务于相府,总之是跟在大人物身边的。
“郎”是郎官、郎中(非看病的大夫)、侍郎之意,跟在皇帝身边干活儿的,亦是很多士族子弟入仕后的第一站,当中不乏未来的大人物。
郎官属于皇帝的私人顾问,并无俸禄,也不在正式编制当中,但是能跟在皇帝身边办事的贵族青年,大多数家里也不缺钱,俸禄有没有无所谓,先积累政治资本才是王道,若能博得帝王欢心,官职就是白送的。
最初的郎官多为文职,到秦汉时期,郎官数量逐渐增多,其中的一部分也要承担起宫廷护卫之责,比如韩信,他就当过项羽身边的执戟郎中。
“中”和“郎”都扒完了,接下来是“将”,这个很好理解,带有武官属性的意思,与军事领域挂钩。
现在把这三个字组合起来,其含义也就不言而喻了:负责护卫皇帝及内廷的将领。
中郎将一职起源于秦朝,确立于西汉,分为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到汉平帝时期,在原有基础上又新设虎贲中郎将及羽林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统领虎贲禁军,羽林中郎将则统率羽林骑,责任重大,地位超然。
自东汉中期开始,羌乱频发,边地不宁,中郎将的职权由此发生剧变,不再局限于护卫宫廷,对外作战多半也会由他们负责统兵。
需要注意一点,中郎将的名称里虽然带个“将”字,但却并非将军级,那为何东汉朝廷对外平叛征战不派将军出马而是派中郎将呢?
这其实牵扯到不少政治因素,东汉朝廷为防止武官拥兵自重导致尾大不掉,很多将军级别的名号并非常设,即便设了,大多也是临时的,打完了仗就立马撤销,因此在东汉中期到后期,甚至是董卓专权的那段时间,将军名号都是异常尊贵且稀少的,与乱世魔盒开启后的形态截然不同。
三国时期,特别是御三家相继称帝以后,将军名号泛滥成灾,什么阿猫阿狗都成了将军,简直滑天下之大吉。
回到刚才那个问题,中郎将的军职达不到将军级,又比校尉略高,皇帝用起来就更放心些了,汉末三杰皇甫嵩、朱儁、卢植征讨黄巾起义时,军职级别便是中郎将,在和平年代,对绝大多数武官来说成为中郎将就算是升到顶了,其含金量可想而知。
最后做个总结:东汉时期的中郎将身肩护卫宫廷、征伐叛乱、对外作战、拱戍边疆等重任,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负责护卫宫廷,左、右中郎将及其他临时设置的中郎将负责军事层面,护匈奴中郎将则是常驻边境地带,与护羌校尉、护乌桓校尉的职能相仿,此处的“护”字,大家应该明白真正含义。
当然也有其他品种的,比如发丘中郎将,此为曹操首创,“发”是“发掘、挖掘”的意思,“丘”代指“坟墓”,发丘中郎将乃摸金校尉直属上级,用现在的话形容,可以称之为盗墓办主任吧,哈哈。
10.裨将军
高级军官,将军名号里最低的一档,相当于副将,和平年代不常设,多为战乱时期临时受封。
11.偏将军
高级军官,比裨将军略高,古代战争中,主将负责统领中军,协助中军主力作战的侧翼部队则称之为偏师,偏将军即为偏师的指挥官,跟裨将军一样,和平年代不常设。
12.杂号将军
它就是让无数人眼花缭乱的根源所在,据不完全统计,三国时期的杂号将军名称多达百种,原本尊贵又稀缺的将军就此贬值泛滥,越到后来越严重,很多手无缚鸡之力的纯文官以及从未上过战场的士族子弟纷纷受封为杂号将军,他们在和平年代或许担任司马都不够格,这应当也是乱世独有的特点吧,将军遍地走,校尉不如狗。
关于杂号将军的命名亦是五花八门,前缀常为褒义美称词,如讨逆将军、破虏将军、荡寇将军、奋武将军等;另一种命名方式则以具体职务作为前缀,如贰师将军、楼船将军、横海将军、强弩将军等。
“杂号将军”一词乍看之下没啥逼格,但千万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它具备正儿八经的将军序列,可统率一两万大军的存在,所谓的“杂”不过是相对重号将军而言。
讲个挺有意思的小故事,当年孙策初平江东后便开始谋求洗白上岸,于是向朝廷不断送礼示好,曹操一时颇觉欢畅,即派使者前去江南敕封,起初只是给了孙策“骑都尉”军职,小霸王很不满意,缠着使者继续求官索爵,使者被逼的没办法了,当场又表了他一个“明汉将军”称号,好说歹说总算把孙策打发了。
若孙策仅是“都尉”级别,他根本无法将手下武官封得太高,最多只能封个军司马或别部司马,明汉将军则另当别论,虽说有点儿戏,好歹属于将军级了,对下面的将领自然也可以摆到更高位置,校尉啊中郎将啊什么的爱咋封咋封。
三国早期,也就是群雄割据那十来年,将军称号相当于我国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无比尊贵稀缺,谁家能出一个,全楼都会轰动,到三国中期,曹刘孙鼎足而立几成定局,御三家皆不遗余力的封敕手下将领,将军由此泛滥贬值,犹如扩招后的大学生,一板砖能砸中好几个。
13.征镇平安
高级军官,征镇平安特指四征将军、四镇将军、四平将军、四安将军,皆为重号将军,两汉时期不常设,东汉末年乱世魔盒开启后成为常设。
四征将军即征东将军、征西将军、征南将军、征北将军;四镇将军即镇东将军、镇西将军、镇南将军、镇北将军。
以此类推,四平和四安,前缀变一下就出来了,征镇平安在和平年代并不常设,且与杂号将军差不了多少,到东汉后期,由于异族叛乱愈发严重,四征将军逐渐被固定为方面军统帅,负责某个大区域所有军事工作,比如征西将军常驻雍凉一带平定羌乱。
至于四镇、四平及四安,在东汉桓灵时期并无记载,直到汉献帝时期,这些军职称号才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出现于史书中。
依照古制,四方>四征>四镇>四平>四安,但三国时代属于乱世,曹刘孙三家的军职体系亦各不相同,曹魏那边,四征将军级别格外高,甚至比四方将军都高,这可能与曹操早年经历有关。
黄巾起义之前,天下尚未大乱,董卓、曹操这两大“国贼”在当时都称得上东汉好儿郎,董卓长期在凉州与羌人作战,维护着边地安宁,曹操呢,对政治时局同样极为关心,经常向朝廷上书提意见,他那时很年轻,认为世界只有黑与白两种颜色,幻想着有朝一日成为朝廷的征西将军,然后到边地杀敌建功,让自己满腔雄心壮志得到完美释放。
时局、身份以及自身实力的改变使得曹操告别了过去的自己,也看透了很多事,名义上的三国时期应由曹丕代汉开始算,曹操自始至终都没有亲手扯下东汉王朝仅剩的那张破幡,他将历史重任留给了儿子,个中原因千百年来众说纷坛,我认为他或许不想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吧。
征西将军是曹操青年时代心心念念的大汉梦,因此曹丕称帝后,四征将军的军职级别明显高于四镇将军,甚至超过四方将军,似郭淮、满宠这等坐镇一方的实权统帅,都有过从四方将军升迁到四征将军的明确记载。
综合看来,曹魏政权体系下,四征>四镇>四方>四安>四平,四征将军多为大区域统帅,四镇将军多为大区域副帅或次级军区统帅,四方将军的级别不如四镇将军,更不如四征将军,而蜀汉与东吴在高级军官等级位次上基本沿用汉制,仍是四方将军高于四征将军及四镇将军。
14.四方将军
高级军官,名副其实的重号将军,历史悠久,始设于战国时代,两汉原本不常设,到东汉后期开始常设,四方将军依次为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
自从乱世魔盒开启,朝廷很多军职、官职一度沦为荣誉点缀,汉献帝时期最出名的四方将军莫过于笔者的老祖宗刘备,某段时间曾被拜为大汉左将军,仅仅过了一年,刘备杀车胄、夺徐州,明目张胆的背刺了曹老板,朝廷遂将这一称号又转封给公孙康,但不论刘备亦或公孙康,他们的左将军都属虚衔,能指挥得动的依然只是自己手下那些人。
真正开始有份量,还要等到三足鼎立格局形成后,那时的四方将军才变得货真价实,刘备自封汉中王时,四方将军分别是前将军关羽、后将军黄忠、左将军马超、右将军张飞。
关张二人无需多言,资历、能耐、忠诚通通过硬;马超先前曾为一方诸侯,在凉州一代又颇具威望,他以统战对象身份投靠刘备,军职和待遇比其他人高合乎常理;黄忠则完全凭借过硬战功,定军山一役阵斩夏侯渊,此功实在太大,除了关羽没人敢不服。
这四位大佬,称得上刘备手下最能打的了,含金量十足,曹魏和东吴的四方将军,大多也都是猛人,如张辽、张郃、陆逊、朱然以及笔者上篇文章的主角朱桓。
15.卫将军
顶级军官,最早设置于西汉,总领皇城南北二军,金印紫绶,非帝王绝对心腹不可胜任,西汉常设,东汉中后期不常设。
前面提到的四征、四镇以及四方将军,在两汉时期是否属于重号将军还有待商榷,卫将军却从两汉到三国始终不变,绝对的重号将军,曹刘孙三家的卫将军几乎个个有头有脸:曹洪、胡遵、司马师、司马昭、司马望、姜维、诸葛瞻、士燮、全琮、滕胤。
诸位大腕儿当中,除了士燮属于荣誉虚衔,其余皆为实权派,卫将军一职也是司马氏兄弟夺权的重要跳板。
16.车骑将军
顶级军官,金印紫绶,在军职体系中仅次于大将军及骠骑将军,两汉到三国时期皆为常设。
车骑将军执掌四夷屯警、京师兵卫、征伐叛乱、出使宣诏等重任,与卫将军在某些职务上有所重叠,但又更多元化一些,对外作战的事也要兼着,算是卫将军的plus版。
比较有趣的是,早在乱世前期它似乎像个诅咒,东汉朝廷先后三任车骑将军李傕、杨奉、董承皆死于非命,李傕和董承尤其悲惨,全族尽灭,杨奉稍好一丢丢,仅仅是让刘备不小心弄死了而已。
直到下任车骑将军的出现才打破这一怪圈,此人即为孙十万,赤壁及南郡之战结束,孙刘两家进入蜜月期阶段,孙权的车骑将军便是刘备所表,至于曹操批没批就无从考究了,反正刘备挺在乎,一口一个“孙车骑”称呼对方,跟真事儿似的。
待到后来御三家相继称帝,曹仁、张飞、朱然这三位大佬分别成为各自政权下第一任车骑将军,笔者认为当之无愧,含金量满满。
17.骠骑将军
顶级军官,金印紫绶,位同三公,在军界的级别仅次于大将军,由汉武帝首创,两汉到三国时期皆为常设。
不知是否有人跟笔者一样,每当在史书或文学作品中看到“骠骑将军”一词,脑海中便会立马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某位年轻英武的将军,统率着大规模骑兵军团纵横于原野之间,风驰电掣,斩将夺旗,彷佛黄尘古道中一团白日焰火。
午夜梦回之时,刀光剑影暗淡,鼓角争鸣远去,整个世界都沉寂了,那位青年将军却独自抬头望天,塞外的星辰格外闪亮,银河宛若丝带一般洒落天际,让这座烽火边城显得无比璀璨,对着浩瀚星空,将军许下誓言:“愿我大汉王朝,千秋万代,既寿永昌!”
两千多年以后,世界早已没有他,而那句星空下的誓言早已化作历史回响,最终成为现实,千秋万代的国家真的出现了,诞生于1949年10月1日。
表忠心的话到此为止,回归正题,骠骑将军最早由汉武帝为霍去病而设,用以彰显其军界高度,另外也有制衡大将军卫青之意,“骠骑将军”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与统率骑兵有关,古代的骑兵对步兵如同降维打击,西汉王朝若想打赢与匈奴人的世纪之战,骑兵军团必不可少。
汉武帝最初可能仅仅是为抬高霍去病才临时设立“骠骑将军”一职,但历史发展很多时候都不是某个人的想法所能改变,原先的临时称号,在后世始终占据着军职体系中的顶端位置,大骠车卫四大重号将军,风光保持了数百年。
霍去病之后,两汉时期的骠骑将军逐渐成为外戚专权工具以及晋升大将军之跳板,笔者多么希望这个称号可以专属于霍去病一人,由他开始,由他结束。
三国时代,魏蜀吴鼎足而立相继称帝,曹洪、马超、步骘先后成为各自政权下第一任骠骑将军,姑且配得上吧,但距离笔者心中的白月光,未免相差太远。
插播条冷知识,东汉王朝的末代骠骑将军大概很多人都想不到是谁,现在揭晓答案,此人就是…就是被无数蜀汉粉丝痛恨唾骂的孙十万。
许多年前,刘备曾向朝廷表奏孙权为车骑将军,曹操是否批准笔者无法确定,个人更倾向于不批,但骠骑将军却是曹操亲自上表朝廷为之任命,盖因孙权不久前背刺刘备、擒杀关羽,着实为曹老板送上了份大礼,将孙权正式拜为骠骑将军算是一个小小奖励,次年,曹丕“受禅”创立大魏帝王,两汉时代彻底落幕,孙权也有幸成为东汉王朝最后一任骠骑将军,黑色幽默的味道。
18.大将军
军界天花板,既是军职,亦为官职,具备双重属性,两汉到三国时期皆为常设,若同时录尚书事,则是军政一把抓,权倾朝野的存在。
按史书及文献中的记载,“兵仙”韩信乃两汉时期第一任大将军,但韩信的“大将军”与先秦时期更像,属于战时称号,战端结束便即废除,到汉武帝时代,“大将军”才被彻底定格为军职体系里常设的最高称谓,位次高于三公,且多数时候兼任大司马(原先的太尉)。
自文景之治开始,到东汉末年乱世降临为止,大将军常由外戚担任,之所以演变为这种政治现象,原因较为复杂,最主要一点在于帝王需要捍卫皇权使自己永远至高无上,皇帝是全天下最孤独的角色,要和丞相斗、要和三公九卿斗、要和士族斗,自己孤家寡人,对手却一个比一个强势,于是乎皇帝的母族及妻族力量纷纷登场,此即为外戚。
姥爷、老舅、老表、大舅子、小舅子等等等等,诸如此类者皆属外戚行列,外戚乃皇权之延伸,亦为帝王制衡斗争中一枚重要棋子,而王莽篡汉,相当于一时受到某种反噬。
再到东汉中后期,由于皇帝普遍短命以及王莽事件带来的警示,玩儿法和规则又发生相应变化,新增了宦官势力。
通常是某个皇帝继位时年龄太小无法理事,经过一番博弈,他老舅暂时升任大将军辅政,并承担起对抗士族捍卫中央集权之重任,下个阶段,老舅在高处站久了,与老牌士族渐渐形成合流,外戚摇身一变成为新的贵族,皇权再次受到些许反噬及威胁,不过没关系,小皇帝此时年岁日长,一直服侍在他身旁的宦官群体开始下场,负责为皇帝扳倒已成恶龙的老舅,公公们先斗外戚再整士族,皇帝最终大权在握成为赢家,然后没多久便英年早逝,待到下任小皇帝继位,剧情仍是这般重演。
洋洋洒洒写了大堆,其实只为阐述某一观点:大将军虽为军界首脑,但太多时候只得沦为政治角力衍生品以及关系户们一步登天的权力温床。
而两汉时期的历任外戚大将军,能力方面亦参差不齐,既有卫青、窦宪这种军事才能出类拔萃者,也有很多不知兵的二把刀,可见任何时代,能力未必就和自身地位形成正比,总会有个别德不配位之人,所幸东汉王朝的末代大将军袁本初尚算出色,由他压轴,总好过那些混子。
袁绍的军事能力向被低估,本初乃当世工程大师,地道战、箭塔流玩儿得贼溜,权谋方面也不差,他留下的遗产都够儿子们抵挡曹操长达五六年之久,这还是袁氏诸公子长期内斗的情况下,曹老板浪了一辈子,唯独与袁绍正面对决那段期间时刻谨小慎微,三国众多枭雄当中,属袁绍给曹操带来的压迫感最强,一子走错即有覆灭之虞。
袁绍之后,史料并未记载朝廷有任命下一任大将军的记载,当年曹操肯将此位让于袁绍,更多是安抚之意,那时袁绍实力太大,必须要稳住对方,随着袁家势力尽数覆灭,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成为三代目大魔王(一代目董卓,二代目袁绍),已无需再看任何人脸色,大将军称号随之封存,东汉王朝也正式进入倒计时中。
又过十几年,曹魏代汉,王朝更迭,夏侯惇凭借元勋之功成为魏国首任大将军,吴国那边的第一任大将军则是诸葛瑾,至于蜀汉政权,刘备称帝时未设大将军一职,或许在他心里,最有资格被拜为大将军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了,索性就空着吧,以免伤感惆怅,直到十四年后,蜀汉开国以来的第一任大将军才呼之欲出,乃蒋琬蒋公琰。
有别于曹魏及蜀汉,吴国军职体系中的顶点并非“大将军”,而是“上大将军”,由孙权别出心裁独创,并将此号授予陆逊,想必包括笔者在内的众多历史迷都很满意,用桃谷六仙的话说,这叫理所应当、众望所归、不可不戒。
夏侯惇乃魏之元勋,陆逊堪称东吴台柱,蒋琬则为后诸葛亮时代蜀汉定海神针,三位大佬的贡献、能力、威望皆配得上军界天花板这一高度。
若将曹操、刘备、孙坚、袁绍、袁术、吕布等人比作三国乱世第一代人物,那孙策、孙权、周瑜、陆逊、诸葛亮、司马懿等人当属第二代,之后的岁月,伴随着一二代的实干家们相继作古,第三第四代由此站到了历史前沿,跟前人相比,显然就差了很多,曹爽、孙峻、孙綝之流得益于宗室亲贵身份陆续成为各自政权的大将军,一度权势熏天,在笔者看来犹如历史长河中的笑柄,反倒是蜀汉那边的姜维更让人顺眼些。
至此,两汉三国时期的军职等级基本交代完了,与军事领域相关的高级头衔尚有大司马和太尉,不过此二者通常不在军职体系当中,更应算作官职,最后重申下自己的观点,军职可大致判定某位将领在所属势力下的军界地位,但代表不了所有,更不能与实权完全划等号。
本篇完,感谢大家阅读。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幻想三国ol乡勇群哪有(三国趣事浅谈部队建制及军职等级)》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