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浦东新区聚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优化执法方式,不断激发综合执法改革内在动力,“全要素”执法监管,“全方位”落实整改,“全过程”实施帮扶,“全年度”开展练兵,全力打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的主力军,助力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
优化生态环境执法方式,执法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
在浦东“智慧城管”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时期,生态执法紧紧围绕执法局“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程”的要求,不断改进和优化执法方式。
一是构建分类分级执法监管体系。为全面贯彻生态环境部做好当前环境执法工作的精神,浦东支队不断在“精细化、效能化”上做文章,构建出高效完备、科学规范的环境执法监管分类监管机制。系统梳理全年近50项常规专项任务,根据不同工业企业对环境影响程度的不同以及环境执法正面清单制度,科学划分企业风险等级,分别进行有效监管。针对各类企业,做到一次检查,水气声渣全要素监管,对检查出的问题,全方位进行整改落实,并综合运用培训、轻微行为首次免罚等手段全过程进行帮扶,不断促进企业与执法部门的良好互动,全面提升全区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二是探索综合监管执法场景建设。借助综合执法优势,着力聚焦生态环保问题,建立综合执法场景,促进汽修与港口码头行业在生态、交通等领域执法事项的有机整合,推行综合监管执法,大幅减少执法频次,降低对执法对象的影响,推动执法事项由“物理整合”转向“化学融合”。
三是拓展非现场监管方式。以29家重点企业为试点,按照“在线超标报警—留样仪取样—检测分析—超标执法”的执法模式,深入强化污染源自动监测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同时,通过运用走航监测、无人机等科技手段,对重点工业园区、重大疑难信访区域开展实时监测,不断提高监管的智慧化、精准化水平。
完善环境监管体制机制,行政执法基础不断夯实
环境执法必须以健全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为前提。在浦东先行先试,不断深化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浦东支队立足生态执法本职,明确定位,有效发挥全区生态执法总协调、总牵头作用,努力构建“大环保”格局。
一是进一步完善执法界面划分,推动执法力量向街镇延伸。进一步厘清生态环境、水务执法事项清单,制定执法事项融合机制、明确竞合原则,将79项相关执法事项进一步下沉街镇(生态64项,水务15项),生态执法力量得到进一步补充,实现了执法“全覆盖”。
二是进一步压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强化环保督察实效。为迎接市委对浦东新区环保督察“回头看”工作,浦东支队自7月份开始即对2019年市环保督察交办由生态环境执法支队办理的104件信访和中央第二轮环保督察交办支队办理的89件信访进行了梳理,并采取“分阶段、划区块、全覆盖、全要素”的形式对所有点位逐一开展了现场复核。对现场复核发现的回潮反弹、新增“两违”、污染物排放超标等10个问题点位,责令立行立改8个,拟立案查处4起,并针对“两违”企业反弹问题突出的镇,拟下发执法建议书,进一步压实地方政府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三是进一步深化管执联动,加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加强与新区生态环境局、环境监测站及排水管理署等涉生态环境、水务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定期开展管执联席会议,对管理执法重要事项进行处理和决策,建立事中事后监管与反馈机制。加强与河长办、渔政、水上派出所、海事、海警等部门的联动,相互依托、相互借力,在长江水域治理、自然保护区执法检查方面持续推进多元化执法协作,实现“1+1>2”的智能联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格局逐步形成。
严格执法强化主体责任,企业守法意识持续增强
严格的生态环境执法,可以推动企业形成环境守法自觉。今年以来,围绕大气、水、固体废物和土壤污染执法等方面,立案查处108起,处罚金额1330万余元。
一是严格执法,强化企业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双随机”抽查对各个行业领域、各种规模类型企业的执法震慑作用,并积极公示检查情况。同时以排污许可证为监管依据,通过专项执法检查,不断强化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
二是加强指导,优化企业守法环境。结合日常检查以及城管公众开放日活动、城管等载体,通过政策指导、法律宣传、知识培训等开展全方位宣贯。严格贯彻落实《生态环境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免罚清单》,扎实推进全要素帮扶,不断优化企业守法环境。
三是动态调整,激发企业内生动力。结合企业环境守法历史、污染物排放、环境信访等情况,动态调整企业风险等级,降低或提高监管频次,通过异化管控措施,激发企业环境守法的内生动力。
END
供稿:浦东新区城管执法局生态环境执法支队朱小兰
编辑:张玉洁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异化之地1330破解版(执法大练兵|浦东立足本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