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你不知道的《水浒传》真相第12期
武松打虎后得到赏金一千贯相当于今天多少钱?他为什么不要呢?听萨沙说一说吧。
《水浒传》中这么写:知县看了武松这般模样,又见了这个老大锦毛大虫,心中自忖道“不是这个汉,怎地打的这个猛虎!”便唤武松上厅来。武松去厅前声了喏。知县问道“你那打虎的壮士,你却说怎生打了这个大虫?”武松就厅前将打虎的本事,说了一遍。厅上厅下众多人等,都惊的呆了。知县就厅上赐了几杯酒,将出上户凑的赏赐钱一千贯,赏赐与武松。武松禀道“小人托赖相公的福荫,偶然侥幸,打死了这个大虫。非小人之能,如何敢受赏赐。小人闻知这众猎户因这个大虫受了相公责罚,何不就把这一千贯给散与众人去用?”知县道“既是如此,任从壮士。”武松就把这赏钱在厅上散与众人猎户。
我们先来看看,北宋时期的一千贯铜钱,等于今天多少钱。
一贯铜钱就是一千文铜钱,理论上应该可以兑换1两白银。
北宋王朝刚建立时,百废待兴,白银资源匮乏,导致汇率高居不下。那时候,1两白银确实可以兑换1000文铜钱,也就是1贯铜钱。
到了北宋中期,随着白银开采量的增加以及商业的蓬勃发展,1两白银大概可以兑换八九百文铜钱。
有趣的是,在陕西、山西等部分边境地区,由于货币紧缺而发行了交子等纸钞,迅速引发了通货膨胀,白银汇率反而大幅度上升。比如庆历年间(1041到1048年),陕西边境地区的1两银可兑换1.5到2贯铜钱。
到了北宋末期,特别是《水浒传》所处的宋徽宗时期,国家经济崩坏,通货膨胀非常严重。在北宋灭亡的靖康之耻前夕,1两白银可以兑换2到3贯铜钱。
不过,《水浒传》所处时期,距离北宋灭亡还有十多年时间,此时经济尚且没有恶化到如此地步。当时白银的汇率,大概是1两兑换1.5贯到2贯铜钱。
说来说去,武松打虎奖赏的1000贯铜钱,相当于五六百两白银。
五六百两白银子到底多不多?
当然是很多了。
吴用曾经邀请阮氏三雄,吃了一桌丰盛的酒席。这桌宴席包括一瓮美酒、二十斤上等的生熟牛肉以及一对肥硕的大鸡,仅仅给了1两银子。
尽管他们是在乡村酒店享用的美食,但食材都是上乘的。尤其是二十斤上等的牛肉,普通老百姓根本是吃不到的。
夸张的是,这1两银子支付了酒席钱以后还有剩余,阮氏三雄就用这些余钱偿还了在酒店的其他欠款。
按照当时的购买力来说,这1两银子相当于今天的2000元人民币。
宋代的普通雇工、工匠,月薪不过半两到一二两银子,也就是月薪1000元到4000元,从侧面印证了这1两银子的价值。
宋江曾给武松10两银子做盘缠,给李逵10两银子去赌博,两人都对此感激不尽。
为啥?
李逵觉得同宋江刚刚见面,算得上素味平生,对方就给这么多钱,果然是名不虚传的“及时雨”。
大地主柴进为了刺激林冲,让他打败家中傲慢的洪教头,更是豪爽的丢下25两大银子作为赏金。
这么来算,10两的购买力差不多是今天2万元人民币,25两则是5万元。
10两就是很大的数目,25两更是巨款了。
宋江第一次就赠送见面礼2万元,难怪李逵这个杀人魔王喜笑颜开。
而柴进则是皇族后代,家境富裕,才会一次丢下5万元作为赏金。
李逵回家接老母亲去梁山享福,不料大哥李达看到弟弟后就怒不可遏,跑去找人捉拿李逵。
然而,发现李逵留下了50两白银后,李达态度立即就变了,直接放弃了追赶。
为什么会如此?
50两白银相当于今天的10万元人民币,而李达不过是个乡下长工,每月才有一二千元的微薄工资,只能勉强维持母子的温饱,甚至没钱给瞎眼的母亲治病。
李逵留下的10万元,足够李达辛苦存上10年。
尽管李达不是见利忘义之人,但面对弟弟留下的丰厚财富,心中也难免触动,才会不把事情彻底做绝。
话虽如此,打虎的奖金1000贯,相当于今天的100万到150万元人民币,绝对是巨额赏金了。
那么,为什么阳谷县当地的富户要,悬赏这么多钱去打这只老虎?
主要是这只老虎的危害太大。
猎户是这么说的:“如今景阳冈上有一只极大的大虫,夜夜出来伤人。只我们猎户,也折了七八个。过往客人,不记其数,都被这畜生吃了。本县知县着落当乡里正和我们猎户人等捕捉。那业畜势大,难近得他,谁敢向前!我们为他正不知吃了多少限棒,只捉他不得。”
古代和今天不同,交通设施非常落后,县城同县城之间往往只有一两条土路。
而景阳冈是个山岗,武松等旅客要费力爬山才能通过,可见这条道路是清河县和阳谷县之间的必经之路。
现在这里盘踞着一只猛虎,不断出来吃人伤人,就导致两县间的交通出现中断,这可是大事。
所以,县令责令阳谷县的猎户们和景阳冈附近的村长们,限期猎杀这只老虎,不然就要打板子作为惩罚。
然而,在北宋时期,想要猎捕一只吃人的老虎,又谈何容易。
古代没有枪支,只有冷兵器,难以对付食物链最顶端的猛虎。
猎户们使用长矛、弓弩之类同老虎搏斗,是极为危险的,死多活少。
所以,猎户通常设置陷阱捕捉老虎,也就是利用淬毒的弩弓进行伏击。
但老虎和狮子不同,平时是潜行后利用复杂地形进行突袭,猎户很难发现它的踪迹。
况且老虎活动的区域极大,所谓“十座山养一只虎”,以陷阱成功伏击老虎实在是困难重重。
所以,老虎长时间肆虐,把猎户都吃了七八个,两县交通基本断绝,阳谷县束手无策,才会巨额悬赏猎杀老虎。
那么,武松的经济情况如何?
就是一贫如洗。
书中说的很清楚,武松压根没有正当职业,没有固定收入,这么高大的汉子还要靠残疾哥哥卖炊饼来养活。
说通俗点,此时的武松就是社会闲散人员。如果不是得到柴进和宋江的馈赠,武松甚至没有回家的路费。
那么,贫困的武松为什么放弃这一百多万元的赏钱呢?
因为根本就不能要。
作为走江湖的好汉,武松深知凡事都要讲规矩。
真正有资格拿走这笔钱的人,恰恰是那些辛勤付出、与老虎搏斗的猎户和村民们。
猎户们这么说:今夜又该我们两个捕猎,和十数个乡夫在此上上下下,放了窝弓药箭等他。”
为了杀老虎,猎户们受了很多棒打,用了很多人力物力,周边的村民们也需要长期帮忙,前后参与的人数恐怕有几百人。
更重要的是,有七八个猎户被老虎咬死了,他们的家属需要得到抚恤。
如果没有武松的意外介入,猎户们或早或迟,终归可以将景阳冈老虎杀死。
此时武松截胡打死了老虎,如果直接拿走了100多万的赏金,猎户和村民们就会陷入悲惨的境地。
他们死了七八个人,出动几百人折腾了很久,最终一无所获,连死去猎户的抚恤金都无法得到。
这种情况下,武松当然不能拿这笔钱去犯众怒,不然肯定被人戳脊梁骨唾骂。
自然,如果武松是自告奋勇去打虎,那他自然有资格拿走赏金。
此刻他只是个路人,机缘巧合的侥幸打死老虎,是标准的截胡行为。
等于别人花费巨大人力物力做一件事,马上就要成功的时候,却被你突然抢了成果。稍微懂一些道理的人,就不能一味吃独食。
同头脑简单的李逵不一样,武松始终是一个聪明人,不是莽夫:武松禀道“小人托赖相公的福荫,偶然侥幸,打死了这个大虫。非小人之能,如何敢受赏赐。小人闻知这众猎户,因这个大虫,受了相公责罚。何不就把这一千贯给散与众人去用”知县道“既是如此,任从壮士”。
显然,武松非常会做人,直接将一百多万赏金送给参加捕猎老虎的猎户和村民们。
为什么武松这么做?他的内心十分通透,常言道:名利往往难以双收。
此次打虎让武松有了很大的名气,从清河县一个流氓混混,摇身一变成为家喻户晓的打虎英雄。
打虎英雄之所以备受赞誉,是因为他为民除害,铲除了景阳冈上肆虐的老虎,赢得了百姓们的自发拥戴。如果武松此时不讲规矩的,私吞了打虎的巨额赏金,显然会被视为贪财且不懂事的俗人,打虎英雄的光环瞬间黯淡九成。
而武松心中很明白,只要有了打虎英雄的盛名,根本不愁未来没有赚钱的机会,他绝不会贪心到既要现钱又要名气。
同时,武松在公堂上,请县令将这笔巨款赏赐给猎户和村民们,也是借机向这位父母官示好。
县令很清楚,如果武松拿走了这笔钱,他势必出面兜底善后,至少那些死亡猎户的抚恤金是必须要发放的。
那么,县令就要从县政府有限的公共资金中,额外拨出一笔专项资金用于善后。这是一件难事。阳谷县是个小县,每年的盈余公用资金最多只有2000至5000贯,县令想要拿出1000贯抚恤也不容易。
武松此举,等于是为县令解了燃眉之急。
这充分表明,武松绝非一介莽夫,而是深谙人情世故,懂得巴结官员,行事相当老道。
于是,县令看他如此识大体、懂规矩、守礼节,就任命武松为都头,也就是今天的县刑警大队长。
在当年,都头是个实权岗位,油水多,权力大,地位较高,是个肥差,不愁搞不到钱。
都头雷横曾将无辜的刘唐吊了一晚上,还借此诈取了晁盖5两银子。
有趣的是,武松前后做都头不过1年,经济上就有很大改善,仅仅给证人郓哥的安家费就有20多两银子。要知道,之前的武松还是个身无分文的落魄汉子,全靠宋江和柴进的周济度日。
由此可见,武松在担任都头期间,确实积累了不少财富。况且,都头是县里的实权人物,社会地位是比较高的,普通老百姓甚至乡绅都要巴结他。
后来武松上了梁山,大家都尊称他为武都头,正是出于对他昔日地位的认可。
所以,武松哪怕放弃了打虎的赏金,却通过担任都头这一职务名利双收。
在江湖上行走,做什么事都要留有些余地,切忌一个人吃独食。
精明的武松当然明白这一点,才能始终混得风生水起。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棒打英雄内购破解版(武松打虎后得到赏金一千贯相当于今天多少钱他为什么不要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