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园逃脱攻略(千古第一骈文)

兔园逃脱攻略(千古第一骈文)

admin 2025-10-16 看点 1 次浏览 0个评论
千古第一骈文,《滕王阁序》逐句详解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1、滕王阁:为唐高祖的儿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修建,旧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之滨。

2、豫章是汉朝设置的,治所在南昌,所以说“故郡”。唐初把豫章郡改为“洪州”,所以说“新府”。“豫章”一作”南昌”。

星分翼轸(zhěn),地接衡庐。

3、从星宿名说,(洪州)属于翼、轸二星所对着的地面的区域。古人用天上二十八宿(列星)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某个星宿对看地面的某个区域,叫做某地在某星的分野。衡庐:指湖南的衡山和江西的庐山。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ōu)越。

4、以三江为襟,以五湖为带。即前面有三江屏蔽,周围有五湖环绕。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旧说古时长江流过彭蠡(今鄱阳湖),分成三道入海,故称“三江”。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一说指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南昌在五湖之间。

5、控制楚地,连接瓯越。控、引:本义都是指拉弓,引申为控制。蛮荆,古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瓯越,原为族名,古越族的一支,分布于瓯江一带,故名。后也指该族所居之地,相当于今浙江南部地区。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6、物产精美,犹如天上的珍宝,宝剑的光芒直射(天上)牛、斗二星所在的区域。龙光,宝剑的光芒。墟:域,所在之处。《晋书·张华传》记载了这样的传说:牛、斗二星之间常现紫气,张华请豫章人雷焕来看,雷焕说那是宝剑的光芒上通于天。后来果然在豫章的丰城地下掘出了双剑,一名龙泉,一名太阿。宝剑出土后,星间紫气也消失了。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7、人物俊杰,源于地方的灵秀,徐孺子在太守陈蕃家中下榻。徐孺,名稚,字孺子,南昌人,东汉时名士,家贫,常亲自耕种,德行为人所景仰。当时陈蕃为豫章太守,素来不接待宾客,专为徐稚设一榻,平时挂起,只有徐稚来访才放下。因此后世有“下榻”的说法。下,名词使动用法,使……放下。榻,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

雄州雾列,俊彩星驰。

8、雄伟的大州像雾一样涌起,形容洪州的繁盛。州,指洪州。

9、杰出的人才像星星一样,形容人才之多。俊采,指人才。星驰,众星是运行着的,所以说“驰”。

台隍(huáng)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10、南昌城处在瓯越与中原接壤的地方。这是说洪州处于要害之地。台隍,城台和护城壕,这里指南昌城。枕:倚,据。夷,古代称少数民族为夷,这里指上文所说的蛮荆、瓯越之地。夏,古代汉族自称夏,这里指中原地区。交,动词活用名词,接壤的地方。

11、(来赴这次宴会的)客人和主人,都是东南一带的俊杰。主,指洪州都督阎公,名字不详。美,形容词活用名词,俊杰。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qǐ)戟(jǐ)遥临;宇文新州之懿(yì)范,襜(chān)帷暂驻。

12、有崇高声望的都督阎公远道来临,有美好德行的新州刺史宇文氏在此地暂时停留。宇文,复姓,名字不详。新州,州名,今广东新兴。懿范,美好的风范。襜帷,车的帷幔,这里借指宇文新州的车马。棨戟,有套的戟,古时官吏出行时用做前导的一种仪仗。都督的仪仗到了,也就是说阎公光临。新州,州名,今广东新兴。

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13、十旬休假:指恰好赶上十日休假的日子。当时官员十天休息一天,叫做“旬休”。"胜友"释义为良友、贤友,《说文解字》中"胜"作"任也",此处引申为才智超群者。"如云"采用比喻修辞,形容人群聚集如云彩般密集。

14、千里逢迎:指迎接千里而来的客人。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15、文坛上众望所归的孟学士,文章的辞采有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那样灿烂夺目)。传说中,蛟龙为鳞虫之长,凤凰为百鸟之王,二者皆为祥瑞神物,常被用来比喻超凡的才华。汉代扬雄《法言・渊骞》中曾以 “蛟龙食于渊,凤皇翔于汉” 比喻英才得其所,王勃在此化用这一意象,赞美 “孟学士”(当时的文坛领袖)的文辞是天下文章的典范(词宗)。孟学士,名字不详。学士,掌管文学撰述的官。词宗,文词的宗主。

16、王将军的兵器库里藏有锋利的宝剑,意在显示王将军的勇武和韬略。紫电,宝剑名。晋·崔豹《古今注·舆服》:“吴大皇帝(孙权)有宝刀三,宝剑六,二曰紫电。”青霜,也指剑。《西京杂记》卷一:“高祖(汉高祖)斩白蛇剑,……刃上常若霜雪。”也可写作“清霜”。王将军,名字不详。 [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17、家父作交趾县的县令,自己因探望父亲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指洪州);年幼无知,(却有幸)参加这场盛大的宴会。宰,县令,这里指交趾县的县令。出,过。何,宾语前置,应为“知何”,懂得什么。饯,送行的宴会。

时维九月,序属(zhǔ)三秋。

18、指当时正是深秋九月。维,语气词。序,时序(春夏秋冬)。属,适值。三秋,秋季,这里指秋天的第三个月,即九月。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19、这两句在静止中表现了光影色彩的变化,将湖光山色写得极富生命力,在色彩浓淡的变化中描绘秋意正浓的晚景,一个“寒”字写出秋高气爽, “寒潭”与“暮山”一近一远构成了错落的景致,这一句被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俨骖(cān)騑(fēi)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20、驾着马车行进于高耸的山路,到崇山峻岭间探访美景。俨:使整齐,整治。骖騑,驾车的马。上,高。“崇阿”,“崇”指高峻,“阿”为山丘,连用后特指连绵起伏的巍峨山岭。此词既点明地形特征,又隐含对自然奇观的赞叹。

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

21、意思是说到滕王阁来观赏。帝子、天人,都指滕王。长洲,指滕王阁前的沙洲。旧馆,指滕王阁。有版本为“得仙人之旧馆”。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22、(在这里可以望见)重叠的峰峦耸起一片苍翠,上达重霄;凌空架起的阁道上,涂饰的朱红色油彩鲜艳欲滴,从阁道往下看,地好像没有了似的。飞阁,架空建筑的阁道。流,形容彩画鲜艳欲滴。丹,丹漆,这里泛指彩绘。临,从高处往下探望。飞阁流丹一作飞阁翔丹。

鹤汀凫(fú)渚(zhǔ),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23、鹤、野鸭止息的水边平地和小洲,极尽岛屿曲折回环的景致;用桂木、木兰修筑的宫殿,(高低起伏)像冈峦的样子。桂、兰,两种名贵的树,这里是形容宫殿的华丽、讲究。

披绣闼(tà),俯雕甍(méng):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

24、打开精美的阁门,俯瞰雕饰的屋脊。绣,指雕刻得精美细致。

25、放眼远望,辽阔的山岭、平原充满人们的视野,迂回的河流、湖泽让人看了吃惊。盈视,极目遥望,满眼都是。骇瞩,对所见的景物感到惊异。

闾(lǘ)阎(yán)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gě)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26、房屋遍地,有不少官宦人家;船只停满渡口,有许多装饰着青雀、黄龙头形的大船。闾阎,里门,这里代指房屋。钟鸣鼎食之家,指大家世族,因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青雀黄龙之舳,船头作鸟头形、龙头形。

云销雨霁(jì),彩彻区明。

27、销:“销”通“消”,消散。霁:雨过天晴。彩:日光。彻:通贯。区:天空。云消雨停,阳光普照,天空明朗。此句语言流利自然,描绘了一幅雨后初晴、阳光明媚的画面。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8、这句袭用了南朝庾信的《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中的诗句:“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创作出来的,描绘了落日余晖与孤鹜齐飞的壮丽景象,以及秋水与长天相接的辽阔意境。此句动静结合,动写“落霞”、“孤鹜”;静写“秋水”、“长天”,使人的视野中出现一幅绚丽的“江边初晴”的画面。色彩对比鲜明,落霞是绚丽的,多重的;孤鹜是清淡的,单一的。落霞是自上而下的,孤鹜是自下而上的,秋水长天,天水相接,浑然一体,远近、上下、立体式的展现出一幅深秋江天图。句中“落霞”与“孤鹜”对,“秋水”和“长天”对,他们结合在一块儿又是对仗。作者登高望远地畅快寓情于景,使整句变得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从而成为千古绝唱。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lǐ)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29、"渔舟唱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型意象,描绘了古代江南水乡傍晚渔舟归航、歌声回荡于鄱阳湖畔的生动场景。

彭蠡(lǐ):古代大泽,即现在的鄱阳湖。.

声断衡阳之浦:鸣声到衡阳之浦而止。断,止。相传衡阳有回雁峰,雁至此就不再南飞,待春而回。

太阳渐渐落下,只有那渔夫撑着小船伴着暮色缓缓归家;雁群突然受惊,叫声简直传遍了衡阳之浦。若将渔舟唱晚谱成歌曲,将是怎样的经验?来听听这首《渔舟唱晚》,看看日暮渔夫独自乘船归家的画卷,看看其中的闲适与恬淡。你有听过这首歌吗?

遥襟甫畅,逸兴遄(chuán)飞。

30、这里的“遥襟”指的是远大的胸怀或思绪,“甫”是“顿时”的意思,“畅”则表示畅通无阻、舒畅。整句诗的意思是,远大的胸怀顿时变得舒畅无比。“逸兴”指的是飘逸的兴致或情感,“遄飞”则是迅速飞扬的意思。整句诗的意思是,飘逸的兴致迅速飞扬起来。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登高望远时,心胸变得开阔,情感也变得奔放起来。通过“遥襟甫畅”和“逸兴遄飞”两个生动的描绘,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激动和喜悦,以及他对美好景色的热爱和向往。

爽籁(lài)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è)。

31、“爽籁发而清风生”:这里“爽籁”指的是排箫,一种古老的乐器,其声音悠扬清越。“发而清风生”则是形容当排箫声响起时,仿佛有清新的风随之而生,这种描写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将听觉上的音乐转化为触觉上的清风,令人心旷神怡,直观感受到音乐的美妙。

32、“纤歌凝而白云遏”:“纤歌”指的是细腻柔美的歌声,“凝”字表达了歌声的悠扬不绝,仿佛凝固在空中一般。“白云遏”则是说,这柔美的歌声甚至能够遏止白云的飘动,这种夸张的表达方式旨在突出歌声的非凡魅力,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音乐的力量。

睢(suī)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zūn);

33、睢园‌:指汉梁孝王的游猎之苑,又称兔园、梁园。梁孝王在睢阳(今河南商丘市南)修建了一座大规模的园林,即睢园。这座园林内种植了大量的竹子和其他植物,景色优美,是当时的名胜之一。后世的很多辞赋均提及了这一盛况。枚乘的《梁王兔园赋》写道:“修竹檀栾,夹池水,旋菟园。”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也有记载:“睢水自睢阳东南流,历于竹圃(即睢园),水次绿竹荫渚,菁菁实望。”

‌绿竹‌:直接描述了睢园内翠绿的竹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常被赋予高洁、坚韧的象征意义,因此这里的“绿竹”也隐含了对高雅品格的赞美。

‌气凌‌:表示气势超过或胜过。在这里,“气”可以理解为气势、气派,“凌”是超越的意思。

‌彭泽之樽‌:指的是陶渊明的酒樽。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因不满官场黑暗而辞官归隐,以饮酒赏菊为乐。他的生活态度和文学成就深受后人敬仰。“彭泽之樽”因此成为了隐士生活的象征。

今日的宴会,好比当年睢园竹林的聚会,在座的文人雅士,豪爽善饮的气概超过了陶渊明。

邺(yè)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34、邺水‌:今河北临漳,是曹魏兴起的地方,曹植曾在这里作过《公宴诗》,诗中有“朱华冒绿池”的句子。

‌朱华‌:指红色的荷花。曹植的《公宴诗》写道:“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这里的“朱华冒绿池”很明显说的是荷花。

“邺水朱华”通常与“光照临川之笔”连用,临川之笔,指谢灵运,他曾任临川(今属江西)内史。意思是:今天在场的诸位,才华堪比曹植,下笔行文有如谢灵运。

综上所述,“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这句话充满了对文人雅士的赞美和敬仰,同时也展现了王勃高超的文学造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四美具,二难并。

35、刘琨《答卢谌诗》中的四美:指“音、味、文、言”,即音乐、美食、文章、言辞。王勃化用此典,形容宴会上乐声悠扬、佳肴丰盛、诗文竞秀、谈吐风雅的完美场景。谢灵运提出的四美:即“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一解释更契合上下文——前文铺陈“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的良辰,“层峦耸翠”“飞阁流丹”的美景;后文抒发“逸兴遄飞”的赏心与“高朋满座”的乐事。从文学创作看,王勃可能兼采二说:既实写宴会中的视听之娱,又暗含对理想境遇的哲学思考。这种多重指涉正是骈文用典的典型手法。

36、“二难”历来有两种解读:

主客双难:指贤主(阎都督)与嘉宾(如王勃)的难得相遇。文中“都督阎公之雅望”“宇文新州之懿范”等句,凸显主客皆为当世俊杰,其雅集堪比兰亭之会。

知音与明君之难:暗含文人对际遇的感慨。王勃此时正因《斗鸡檄》被贬,文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等句,透露出对“明君识才”与“知音相惜”这两重人生难题的思考。值得注意的是,“难”字在古汉语中兼具“难得”与“困难”双重意味。王勃以“二难并”的辩证表达,既赞美当下主客相得的圆满,又暗藏对人生无常的隐忧——这种矛盾张力在后文“兴尽悲来”的转折中得到呼应。

穷睇(dì)眄(miǎn)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37、穷:极尽,放眼望去。睇眄:斜视,此处泛指随意眺望。中天:天空之中,指广阔的视野。

极:尽情。娱游:娱乐游玩。暇日:闲暇的日子。放眼眺望辽阔的天空,在闲暇的日子里尽情游乐。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38、采用倒装句式强化意境。前句以仰观俯察的视角展开空间维度,“天高”“地迥”构成纵向与横向的双重延展,后句通过“兴尽”“悲来”的时间转换引出命运思考。通过“苍天高远,大地寥廓”保留原句的空间张力,用“欢乐逝去,悲哀袭来”凸显情绪转折,使“宇宙无穷”的物理尺度与“盈虚有数”的生命规律形成哲学呼应。

“宇宙之无穷”揭示人类认知边界,天地作为永恒存在的象征,反衬出个体的短暂性。这种“寄蜉蝣于天地”的渺小感,与庄子“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的认知形成跨时代共鸣。

“盈虚有数”将《周易》阴阳消长的概念诗化,既指月相圆缺的自然周期,也暗喻仕途得失的人生规律。王勃经历从“神童”到“罪臣”的身份剧变后,此句实为对自身际遇的超越性解读。

【释义】黄天高远,大地辽阔,令人感到宇宙的无穷无尽。欢乐逝去,悲哀袭来,万物兴衰成败都是有定数的。(天地无穷尽,人力有穷时。)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39、远望长安,遥看吴会。长安,唐朝的国都。古代“日下”指京都,故荀隐自称“日下荀鸣鹤”。吴会,吴地的古称。“云间”取自陆云自称“云间陆士龙”,代指江南。字面直译为:向夕阳西下之处远望都城长安,在云雾缭绕之间遥看吴会。“长安”为都城,象征政治中心,隐喻其对朝廷的向往与对仕途的渴望;“吴会”指秦汉时期的吴郡和会稽郡,隐喻江南六朝文化重镇,"云间"则象征清逸超脱的士人精神。“云间”与"日下",形成了政治中心与文化重镇的对仗呼应。通过空间的苍茫感,引出对自身命运的感慨——长安与吴会看似可望,实则难以企及,正如功名理想“看似近在咫尺,实则遥不可及”。“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以地理的夸张与典故的暗喻,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情感表达。王勃借滕王阁上的远眺,将个人命运置于宏大的宇宙背景下,既展现了初唐文人积极入世的精神,又揭示了理想与现实间的深刻矛盾。这种“景、典、情”三位一体的笔法,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以骈文抒怀”的典范。

地势极而南溟(míng)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40、地势偏远,南海深邃;天柱高耸,北极星远悬。天柱,《神异经》记载,昆仑山上铜柱,高入天穹,叫做“天柱”。北辰,北极星,这里暗指国君。

地势偏远,南方的大海深邃无比;天柱高耸,北极星显得格外遥远。此句以夸张的手法描绘出天地的广阔辽远,同时用“南溟深”“北辰远”象征自己远离京城,难以接近皇帝,抒发了自己有志难伸的苦闷。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41、“关山难越”表面描写地理险阻,实则揭示人生困局。唐代文人常将山岳比作仕途障碍,例如李白“蜀道之难”暗喻京城宦海之艰。王勃以“失路之人”自喻,既抒发行路之难,又暗指政治上的孤立无援。“谁悲失路之人”进一步强化了孤独感。“失路”指迷失方向,引申为理想受挫,而“谁悲”则以反问语气表达无人理解的苦闷。这种情感在唐代文人中颇具代表性,如李白的“行路难,多歧路”亦属同类主题。

浮萍无根随波逐流,“萍水”比喻人如飘萍的偶然相遇。王勃途经萍水河(古代湘赣水路要道),目睹各地过客相聚又离散,将自然景象升华为文化符号。此处的“他乡之客”不限于字面意义,更折射出古代社会因战乱、科举、经商等因素造成的人口流动与身份迷失。“萍水相逢”化用自《礼记·月令》中“萍始生”的意象,浮萍无根漂泊,象征人生的无常与漂泊。王勃将此意象与他乡之客结合,凸显了异乡人的孤寂。例如,杜甫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同样以漂泊之物自喻,可见这一意象在古代诗词中的普遍性。

关山重重难以跨越,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萍水相逢,大家都是异乡之客。(人生是一场孤独的旅行,你路过我,我路过你,然后,各自修行,各自向前。)

怀帝阍(hūn)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42、“帝阍”原是屈原辞赋中想象的神灵。《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帝指天帝,阍指守门人。帝阍就是天帝的守门人。宣室:汉未央宫前殿正室叫宣室。贾谊贬谪长沙四年后曾被汉文帝召回长安,在宣室中问以鬼神之事。(李商隐《贾生》“不问苍生问鬼神”即是源出于此,尖锐地指出统治者不能真正地重视人才)。以何年:在哪一年。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深深怀念和渴望得到君王重用的心情。诗人可能身处江湖之远,但心系庙堂之高,渴望有机会为国家效力,展示自己的才华。然而,现实却让他难以如愿,他不知何时才能有机会再次踏入朝廷,为君王分忧解难。这种无奈和期盼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这句充满深情和感慨的诗句。

呜呼!时运不齐,命途多舛(chuǎn)。

43、时运不齐:命运不好。不齐,有蹉跎、有坎坷。命途:命运。舛(chuǎn):不顺。

意思是“各人的时机不同,人生的命运多有不顺”。其中,“时运不齐”指的是时机和命运不佳,有时即使我们拼尽全力,也会因为时机未到或运气不佳而遭遇挫折;“命途多舛”则进一步强调了命运的坎坷与不顺,如同走在布满荆棘的小路上,时常会被刺扎到脚。

从鉴赏的角度来看,这句话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道出了人生旅途中的无奈与艰辛。它提醒我们,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的挑战和困难,这是无法避免的人生常态。然而,面对这些不顺的命运,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用行动去影响结果,或者接受并适应命运的变化,寻找新的方向和可能。

此外,这句话也体现了王勃对于人生的深刻洞察和豁达态度。他没有因为命运的坎坷而消极沉沦,反而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这种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面对人生的困境时,保持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44、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两个典故。冯唐是汉代大臣,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的臣子,一生多不得志。文帝时,冯唐为郎官,由于他性情耿直、敢于直谏,直到头发花白,仍没有得到升迁。后来匈奴入侵,他向汉文帝诉说云中太守魏尚的冤案,并推荐魏尚领兵攻打匈奴。魏尚把匈奴打得大败,冯唐也终于得到升迁,被任命为车骑都尉。汉景帝即位后,任命冯唐为楚相,后被免职。汉武帝时举为贤良,但当时他已九十多岁,不能为官。李广是汉代名将,自幼习得世传弓法,射得一手好箭,从军后依靠军功升为中郎。李广一生与匈奴作战四十余年,大大小小的战斗打了七十余场,连他的许多部下都被封侯了,李广却始终没能封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比喻生不逢时,难以施展才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45、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汉文帝本想任贾谊为公卿,但因朝中权贵反对,就疏远了贾谊,任他为长沙王太傅。屈,使动用法,使……屈。

46、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使梁鸿逃到海边(隐居),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吗?窜,使动用法,使……逃。梁鸿,东汉人,因作诗讽刺君王,得罪了汉章帝,被迫逃到齐鲁一带躲避。海曲,海隅,指齐鲁一带临海的地方。明时,政治昌明的时代。

贾谊是西汉政论家,因主张改革遭贬;梁鸿为东汉隐士,作《五噫歌》讽刺朝廷后逃亡。王勃将两人并提,并非单纯叙述史实,而是通过“圣主”“明时”的悖论,构建一种张力:盛世中仍有贤才埋没,凸显个体命运的偶然性。这种手法既符合骈文用典传统,又深化了文章怀才不遇的主题。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47、见机:事前洞察事物的动向。"君子"特指具有道德操守的知识分子;"达人"指通晓事理者。达人知命:通达事理的人,知道命运。明代程登吉编纂的《幼学琼林·卷三·贫富》完整记载为"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后被收录于《增广贤文》等蒙学典籍传播。该谚语由两个互文句构成:"君子安贫"指有德之士能以平和心态面对困厄境遇,保持道德操守;"达人知命"强调通达事理者既能认知命运规律,又能主动寻求改变。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48、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下此句时,正值个人仕途受挫、怀才不遇之际。他以滕王阁盛景为引,借景抒怀,将自身境遇与自然意象结合,既表达对人生起伏的感慨,又暗含对理想不灭的执着。此句作为全文情感高潮,既是对自身的精神激励,亦是对天下寒士的共勉。

以“穷”与“坚”、“老”与“壮”的对比,打破“困顿必消沉”“年老必衰颓”的刻板印象,通过矛盾对立凸显精神超越物质的力量。如“青云之志”以高远天象喻志向高洁,“白首之心”以白发象征岁月沉淀下的赤子热忱,将抽象精神具象化,增强感染力。

此句暗含道家“物极必反”与儒家“自强不息”的思想交融。“穷且益坚”呼应《周易》“否极泰来”,揭示逆境孕育转机的规律;“老当益壮”则体现儒家“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进取观。二者共同构成“困境非终点,心志定乾坤”的生存智慧。

王勃此句跨越千年仍具生命力,因其揭示了人类超越客观局限的精神能动性。它不仅是古代文人的风骨写照,更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份对抗虚无与倦怠的心灵指南,印证了“志气长存,则岁月不老”的永恒真理。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49、据《晋书·良吏传》记载,当时派到广州去当刺史的皆多贪赃黩货,广州官府衙门贿赂公行,贪污成风。晋安帝时,朝廷欲革除岭南弊政,便派吴隐之出任广州刺史。吴隐之走马上任,离广州三十里地的石门(在今广东省南海县西北),这里有一泓清澄明澈的泉水,可是,这泉水竟名之曰“贪泉”。当地传说,即使清廉之士,一饮此水,就会变成贪得无厌之人。吴隐之写诗明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涸辙”出自《庄子·外物》:车辙中的鲋鱼因缺水而求救,喻指绝境。王勃反用其意,强调困境中仍能保持豁达,与庄子“知命安时”的哲学呼应。

贪泉象征物质诱惑,而“觉爽”体现精神清明,说明高尚者能通过内在修养抵御外界的腐蚀。涸辙代表客观困境,“犹欢”则展现主观能动性,呼应后文“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积极态度。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50、“北海虽赊,扶摇可接”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寓言:大鹏凭借扶摇(旋风)飞向北海,暗喻​再远的目标也可通过努力实现​。王勃借此抒发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呼应了《滕王阁序》中“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信念。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源自“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以东隅(朝阳)代指青春,桑榆(落日余晖)暗喻暮年,强调​错失过往仍可把握未来​,传递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51、孟尝,东汉人,为官清正贤能,但不被重用,后来归田。

阮籍,三国魏诗人。他有时独自驾车出行,到无路处便恸哭而返,借此宣泄不满于现实的苦闷心情。猖狂,狂放、不拘礼法。

作者借孟尝以自比,暗示自己既清正贤能,又有报国热情,被贬都是因为朝廷有眼不识人才,怨意强烈。接下来又说,虽然我怀才不遇,但也不会效法阮籍不拘礼法,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还。就是说,我不会像阮籍那样公开表达对社会的强烈不满,而是会遵纪守法,积极进取,为国效力。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52、三尺微命:指地位低下。三尺,士佩三尺长的绅(古代礼服上束带的下垂部分)。微命,犹如说身份卑微。王勃做过虢州参军,所以这样说。一介,一个。书生,读书人,此处指王勃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读书人。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53、自己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却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汉书·终军传》记载,汉武帝想让南越(今广东、广西一带)王归顺,派终军前往劝说,终军请求给他长缨,必缚住南越王,带回到皇宫门前(意思是一定完成使命)。后来用“请缨”指投军报国。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终军:(约前140年—前112年), 字子云,济南人,西汉著名的政治、外交人物。终军少年好学,十八岁被选为博士弟子,西入京师长安,受到汉武帝的赏识,拜为谒者,供职宫中,后擢升谏大夫,期间曾回答白麟奇木为大一统之兆,又审断博士徐偃允许民众私自煮盐铸铁为有罪,为出使匈奴之事出谋划策,并出关巡行郡国,都令武帝十分满意。元鼎四年(前113年),终军自请出使南越国,说服南越王内附汉朝,随后留镇南越。翌年因南越丞相吕嘉发动反汉政变,终军与安国少季等汉使皆遇害,遗著有《终军书》八篇,现存四篇。终军英年早逝,人称“终童”。但他短暂的一生留下了“弃繻”“请缨”等流芳千古的典故,为后世所推崇。

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54、“有怀投笔”这个典故源自《后汉书·班超传》。班超,字仲升,是史学家班彪的小儿子。他家中贫寒,常常为官府抄书挣钱养家。由于长期抄写,他感到劳苦不堪,有一次停下手中的活,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无他志略,尤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来,班超果然投笔从戎,表现出强烈的建功立业愿望。他受到大将军窦固的赏识,并在窦固的推荐下出使西域,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使西域全境统一于东汉,因功被封为定远侯。后人因此把文人从军的行为称为“投笔从戎”。

《宋书·宗悫传》:宗悫,字元干,是南朝宋时期的名将。他年少时,叔父炳问他志向,他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这一志向后来成为了宗悫在军事上勇往直前的象征。成语“乘风破浪”即源自这一典故,现用来比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也形容事业迅速地向前发展。

王勃运用这两个典故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感。他说自己虽然只是一介书生,但怀有投笔从戎的志向,羡慕宗悫乘风破浪的远大抱负。这既表达了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也表现了他青年蓬勃奋发、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舍簪(zān)笏(hù)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55、自己宁愿舍弃一生的功名富贵,到万里以外去朝夕侍奉父亲。簪笏,这里代指官职。簪,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簪。笏,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版。

百龄:百年,指长久的岁月,亦指人的一生。

奉晨昏:旧时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也就是所谓的“晨昏定省”,子女们早上要省视父母问安,晚间要服侍父母就寝。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56、谢家之宝树,指谢玄。《晋书·谢玄传》记载,晋朝谢安曾问子侄们:“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后来就称谢玄为谢家宝树。孟氏之芳邻,这里借孟子的母亲为寻找邻居而三次搬家的故事,来指赴宴的嘉宾。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57、趋庭:从语法的角度来讲,“趋庭”是讲不通的,因为“趋”是不及物动词,它的使用如同下文的“鲤趋而过庭”一样,用作不及物动词。此处是用作了一个典故名,典出《论语注疏·季氏》: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 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这是孔子教训儿子孔鲤要学诗、学礼的故事,后世因此用“趋庭”作为承受父教的代称。

今兹捧袂(mèi),喜托龙门。

58、今:今天、在今天,时间副词。兹:在这里,地点副词。捧:两手托着、捧举,动词。袂(mèi):衣袖、袖口,名词。捧袂:举起双袖作揖,此处指拜见阎公以及众宾客。喜:高兴地、愉快地。托:依靠、凭借。

龙门:地名,在今山西河津西北的黄河中,那里两岸夹山,水险流急,自古就有“鲤鱼跳龙门”的传说,相传鲤鱼跃过龙门则变为飞龙。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龙门又称伊阙,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石窟所在,相传,大禹开辟伊阙以后,水流湍急,游息于盂津黄河中的鲤鱼,顺着洛、伊之水逆行而上,当游到伊阙龙门时,波浪滔天,纷纷跳跃,意欲翻过。跳过者为龙,跳不过者额头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所以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赠崔侍御》诗中写道:“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此处,王勃是以鲤鱼过龙门来比喻自己过南昌,表示由于谒见阎公而提高了自己的身份。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

59、没有遇到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虽有文才也(只能)独自叹惋。这里是以司马相如自比,又叹惜遇不到引荐的人。杨意:即蜀人杨得意,任掌管天子猎犬的官,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是由他推荐给汉武帝的。凌云,这里指司马相如的赋。《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相如献《大人赋》,“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

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60、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这是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高山流水的典故。《列子·汤问》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王勃引用这个典故是形容自己是善弹琴的俞伯牙,而阎都督则是自己的知音钟子期。意思是说,遇到阎公这样的知音,自己愿意在宴会上赋诗作文。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61、呜呼:感叹词,通常用来感叹自己内心无奈或悲伤。

胜地:美好的地方。常:恒久的、不变的。

盛筵:盛大的、隆重的宴会。

难再:难以第二次遇到。

唉!美好的场所不会永远都存在而不变化,盛大的宴会也不会再有第二次。

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62、兰亭:亭名,王羲之的园林住所。在浙江省绍兴市西南之兰渚山上,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植兰,汉时设驿亭,故名兰亭。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谢安等同游于此,王羲之作《兰亭集序》。

梓(zǐ)泽:晋代石崇的别墅--金谷园的别称。故址在今河南省孟县境内。郦道元著的《 水经注·瀍水》中说:'瀍水出河南谷城县北山,水出其北梓泽中。’别墅因地取名,石崇常在此宴客赋诗。”当时石崇和国内著名文人共24位,号称“金谷24友”,经常在梓泽金谷园饮酒作诗,所作的诗汇编成一本书,名《金谷诗集》。

当年兰亭宴饮集会的盛况已成为陈迹了。繁华的金谷园也已变为荒丘废墟。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

63、临:靠近、接近、面临。

别:分别、别离。 赠:赠送。

言:指的就是这篇滕王阁序。

幸:幸运地。 承:接受、承受。

恩:恩惠、恩泽。 伟:宏大的、盛大的。

饯:宴会、宴席。

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64、登高而作赋,那是在座诸公的事了。《韩诗外传》卷七:“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

望:期望、期盼。 群公:指的是当日宴会上的各位宾客。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65、敢:冒昧地、冒失地,副词。

竭:竭尽、穷尽,动词。

鄙:见识浅薄的,形容词。

怀:胸怀、心意、情谊,名词。

恭:恭敬地、谦恭地,副词。

疏:陈述,动词。

短:短短的、篇幅不长的,形容词。

引:卷首语、序言,名词。“短引”,指的就是我们看到的这篇《滕王阁序》。

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66、言:言辞、辞令、辞章,名词。

一言:一篇文章,指的就是王勃上面所写的这篇《滕王阁序》。

均:全、都、全部,副词。

赋:赋写,动词。

韵:诗赋中的韵脚或押韵的字,名词。

四韵:下面王勃写的这首诗,共四句,每句一个韵脚,共四个韵脚,所以,称之为四韵。

俱:全、都,副词。“俱”和“均”是相对应的,两个字词性和语义都一样。

成:写成、完成,动词。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67、洒:挥洒,动词。

潘江:指的是潘岳(247年—300年),字安仁,荥阳郡中牟县(今属河南)人,西晋文学家。南朝文学评论家钟嵘在《诗品》中说“陆才如海,潘才如江”来形容潘安与陆机的才华。此外,因为相貌出众,潘安还是古代中国男性美的代表和符号,在文学作品中,经常以“貌若潘安”来形容一个年轻的男性文采风流且容貌出众。

各:各自,副词。 倾:倾倒,动词。

陆海:指的是陆机,“少有奇才,文章冠世”,诗重藻绘排偶,骈文亦佳。陆机与潘岳同为西晋诗坛的代表,形成“太康诗风”,世有”潘江陆海“之称。

云尔:句尾语气词。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滕王的这座高高的阁楼紧挨着赣江的岸边,优美的歌舞在悦耳的玉击之声和清脆的銮铃之音中结束了。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滕王阁那彩绘的正梁远远地伸出去,在早上能够飞入赣江南岸的云彩之中,高高的珠帘在傍晚时分掀起来的时候,能够卷入西山的雨滴。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悠闲的云朵在清澈见底的潭水上面留下了自己的影子,时间就是这样绵远悠长地漂远了,景物变换,星斗移动,又是多少个春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阁中的帝子如今在何方呢,只剩下栏杆外面长长的赣江之水自顾自地永远流淌着。

千古第一骈文,《滕王阁序》逐句详解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兔园逃脱攻略(千古第一骈文)》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