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生死,庄子讲了“死生命也”、“齐生死”、“生也天行,死也物化”。
如何对待生死呢,庄子又讲了“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善待生命,既善待生,也善待死。
善生,庄子《养生主》、《达生》等里有不少论述,在此不再赘述。又如何“善死”呢?在庄子这里,主要做到安时处顺、视死如归、不以死为苦、不悦生恶死。
既然“死生命也”,非人力可为,那么就要安时处顺,顺其自然,对待生死不再动情,做到“无情”,不能“悦生恶死”,“死生亦大矣,而无变乎己”,否则是“遁天倍情”。
死亡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是天命所决定的,非人为可以改变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动情,“不与物迁”,不为生喜,不为死忧,生则来,死则去,顺其自然。
对死亡要做到“无情”,一是不悲。一个人死亡,其亲朋肯定难过悲伤,这也是自然的事情,毕竟人都是有感情的人,这是难免的。二是不惧。死亡,往往意味着神秘而恐惧的另一个世界。在生命的尽头,人们往往畏惧这个不可知的世界。人们往往“悦生恶死”,就是因为对未知的死亡充满恐惧。
《德充符》最后一段庄子与惠子论“情”的对话,庄子主张人要“无情”,即“是非不得于身”,同理,“生死也不得于身”,也就是把世人的价值观念等等全部舍弃,一句话,保留天给的一切,扔掉人为的一切。
庄子说,“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既然“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既然老天给了我们应该有的一切,其他的就没有必要强求了,何必用人为的是非好恶来损害我们完整的自然本性呢,人为的增益其实是一种压力与伤害。
何不游心于天地之间,“倚树而吟,据梧而瞑”呢?“悦生恶死”,很明显这就是用“情”太深了,没有做到顺其自然,尊重事物的本性发展。
在庄子眼里,他“视死如归”,死亡就像回家休息一样自然,外面的世界无论多么精彩,在外流浪久了,还是“家”好,回到我们的初发地,这是一种精神的大放松,也是一种心灵的回归,所以人都要落叶归根。
再者,他认为“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死亡就是人活着累了,需要休息一样。庄子的妻子死了,他认为“偃然寝于巨室”,就是在天地间安息了,这就是“逝者安息”,所以,我们不能哭哭啼啼,打扰了她的安静与休息。
既然“视死如归”,那么就要不以生为乐,不以死为苦。为此,庄子讲了很多“生不如死”的故事,旨在说明死亡并不可怕,并不是坏事。其事例有二:
其一:有一个封疆大人,镇守艾地,山高皇帝远,环境与物质条件非常差,但他的女儿郦姬却长得天姿国色,倾国倾城,晋国之王听说了,就准备迎娶她,丽姬听了难过极了,艾地的条件这么差,作为封疆大吏之女也算是金贵的了,所以才有条件出落得这么“远近闻名”,如果嫁到那么远的晋王城去,那里是不是比边疆还要差很多呢,美人的命咋就这么差呢?因此心怀恐惧,惴惴不安,丽姬都“涕泣沾襟”了,看来是真难过加害怕啊?但现实却和她开了个大玩笑,丽姬到了晋王都城之后啊,与王同食,山珍海味,与王同寝,龙床锦被,这与她当初的想法出入太大了,真后悔不该哭啊,流出那么多无辜的眼泪。
庄子讲这个故事是来说生死的,很严肃的话题,世人常常贪生怕死,这就有点像丽姬出嫁前一样,总认为生是好的,死是不好的,谁知道死了之后可能比生还更好呢,当初的贪生怕死真是后悔不该啊,就像丽姬流出那么多的无辜眼泪一样。
谁说贪生不是迷惑,怕死不就像自幼流落在外而不知回家的孩子一样呢?“生不如死”,这是不是能证明人们对死亡的“不知”呢?庄子通过对生的经验类比,对死后的世界进行了富有激情的猜想,与其说庄子在描绘死后的理想状态,不如说庄子在预设新生的理想状态。
其二:庄子出游楚国,在路旁看到一具骷髅,枯空已久但依然有形,庄子用马鞭敲了敲,问道,“先生,你是因为贪生厚养但却违背了养生之道,才死亡的吗?还是遭遇国破家亡,身受斧铖砍杀而死于战乱呢?还是做了大逆不道的恶事,玷辱了妻儿老小而羞愧自杀的呢?还是遭受了天灾人祸,不堪饥饿寒冻而死的呢?还是年终寿尽自然老死的呢?”
这样自言自语问完了话,庄子就拿过骷髅头,枕着睡着了。半夜里,庄子梦见骷髅对他说,“从你的问话中看出,你就像个喋喋不休的辩士,看你说的这些,都是活人的大累赘啊,人死了,就没有这些累赘了,你想听听死人的情况吗?”
“好”,庄子没有犹豫地答道。骷髅说,“人死了以后,上没有了君王,下也没有了臣子,也没有了四季的生长收藏寒暑冷暖,从容自得,顺其自然,与天地比寿,即使拿国王的快乐相比,也不能胜过啊”。
庄子不相信骷髅说的,他说,“我让掌管生杀大权的神灵恢复你的形体,还给你骨肉肌肤,把你送还到父母妻儿亲朋好友那里去,你愿意吗?”骷髅听了,眉目紧锁,忧愁尽显,“我怎么能抛弃远胜国王所有的快乐,而回到人间经受无尽的劳苦呢!”
庄子与骷髅之间的奇幻对话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是要让我们向往死亡的快乐吗?世人多是悦生恶死,而庄子是想让我们悦死恶生吗?显然不是这样。他对死亡的理想化描绘,只是告诉我们,死亡并不可怕,也并不一定是坏事。
死后的世界对于活人来说永远是一个不解之谜,永远是一个未知的领域,无论人类多么聪明与智慧。因此,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对生存的贪恋就成为世人的顽疾。既然不能改变死亡的命运,那么就改变自己,转变对死亡的看法与态度。只有看透生死,看淡生死,顺其自然,善待死亡,从而化解对死亡的恐惧。
生死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又是一个无解的哲学命题,在有限的生命面前,如何超越生死,如何解脱生命的困顿,实现逍遥游呢?
庄子对此反复讲过很多次,一是看透生死,死也“无情”。具体而言,就是齐生死,生死一条,生死同状,生死是一回事。死亡只是生命能量的转移与生命形式的变换。因此,把死亡看成新生,视死如归,不悦生恶死,不以死为苦。
二是安时处顺,顺其自然。“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得与,皆物之情也”,生死存亡是一体的,像日夜交替一样自然。对待生死,“悠然而往,悠然而来”,“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与王同寝游戏出阁攻略(庄子视死如归是一种勇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