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年汉水边,战事正紧,赵云单枪匹马闯入曹军大营,把已经陷入重围的老将黄忠硬是救了出来。
按理说,这种事在三国战场上并不少见,可奇就奇在——张郃、徐晃这两员久经沙场的大将,眼睁睁看着赵云杀进杀出,却没敢上前一步。
不是没看清楚,不是没来得及。
是“心惊胆战,不敢迎敌”。
这可不是普通的临阵退缩。
张郃、徐晃都不是怯阵之人。
张郃当年跟着袁绍打官渡,能从那样的大溃败中全身而退,后来在曹操手下稳扎稳打,屡有战功。
徐晃更是以稳健著称,防守固若金汤,谁都不敢小看他。
可就是这两人,在赵云面前,几乎是转身就逃。
那会儿是建安二十年,正值蜀汉北伐初期。
曹操的主力分布在长安、潼关一线,汉中方向兵力相对薄弱。
赵云知道这点,也正是抓住这个空隙,孤身突入敌营。
黄忠年纪已高,又是蜀军重要的中坚。
赵云这一趟,说是救人,更像是保住整个西线战局的根基。
可问题是,张郃和徐晃也绝不是没见过赵云。
他们早在赤壁之战后撤退时就和赵云交过手。
当时赵云是诸葛亮派出的“第一路”将领,拦截曹操的败军。
张郃和徐晃奉命阻击赵云,结果打了没几合就被杀得丢盔弃甲。
那次之后,两人对赵云的印象就深了——不是一般的猛,是那种“怎么打都打不动”的狠。
说起来,张郃、徐晃那次虽然败退,但也算保住了性命,跟上了大部队。
可惜,战场上的失败不会被轻易遗忘,尤其是当赵云这样的名字在敌我双方之间反复出现的时候。
再看张辽。
他和赵云没正面交过手,但也不乏和猛将交锋的经历。
延津之战时,他跟徐晃一起夹击文丑。
按说两人都是曹操手下的干将,联起手来应该能压住文丑。
可结果呢?文丑一箭射中张辽的头盔穗,第二箭又射中他的坐骑,张辽摔下马来,差点就交代了。
徐晃上前救援,也撑不了几合就被文丑击退。
现在再看赵云。
他和文丑交过手,那时候他还年轻,资历不深,战场经验也不算老练。
可就是那次,他和文丑大战了五六十回合,愣是没落下风。
这就有意思了。
张辽、徐晃联手挡不住文丑,赵云单人能持平,这战力差距,很难忽略。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得从赵云的战法说起。
他不是那种靠蛮力硬打的将领,也不是只会单挑的猛人。
他的作战方式灵活、迅猛,尤其擅长中小规模的突袭和巧战。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长坂坡七进七出,单骑救少主。
那不是靠一腔热血能干出来的事,是实打实的胆识、判断和技巧。
张郃、徐晃这些人,更擅长的是大兵团作战。
他们习惯有阵形、有配合、有后援的打法。
一旦脱离体系,面对像赵云这样的对手,就会显得力不从心。
更重要的是心理。
赵云在曹营中的“名声”,已经不是普通的对手那么简单。
那种“赵云来了”的压迫感,不是战场上临时能调整过来的。
汉水之战时,曹操听说赵云带兵追来,还以为是大军压境,亲自出营迎敌。
结果一看,只有赵云一人,曹操反倒笑了,说:“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不是夸张,就是这么说的。
赵云那时候已经成了“一个人就是一支军”的存在。
而张郃、徐晃、张辽三人联手,虽说都是名将,可真要在野战条件下围攻赵云,还真不一定压得住。
一来战心不稳,二来互相之间配合没那么默契。
再加上赵云一贯的快打、分割、突袭,很可能还没合围成功,就被他逐个击破。
这不是估计,是有前例的。
赤壁溃退时,张郃和徐晃就是被他各个击破的。
汉水之战更是如此,连营门口赵云一人立阵,对面几十人都不敢上前。
最讽刺的是——这三位大将,个个在曹魏阵营中都是能独当一面的角色。
张辽守合肥,七千人力抗十万东吴大军,吓得孙权差点没能全身而退。
徐晃守潼关,诸葛亮连攻不下。
张郃更是在抵挡诸葛亮北伐中立下大功,虽战死也算善终。
可惜,碰上赵云,他们三人始终没能真正占到上风。
那场三人合围赵云的战斗,其实从未真正开始,便已经结束。
从那以后,再没人提起这三人能不能联手胜赵云的事儿。
参考资料:
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
裴松之注,《三国志注》,中华书局,1985年。
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杨天石,《三国人物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快打三国赵云(张郃张辽徐晃三人联手能否击败赵云双方战力不在同一层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