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的企业在用AI,却只有5%真正赚钱,这不是技术的问题,是脑子的问题。
MIT的报告把遮羞布撕了,原来大多数公司不是不会用AI,是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用。
就像一个人买了台挖掘机,结果天天拿来当板凳坐,还抱怨这玩意儿不如木头椅子舒服。
亚马逊用AI省7.5亿美元,不是靠算法多高级,是因为他们把AI用在了一个具体到不能再具体的问题上:让仓库员工少走冤枉路。
每天少走15公里,一年就是7.5亿美元。
这不是魔法,是把AI当成一把精准的扳手,拧对了螺丝。
另一家服装公司花300万训练推荐系统,结果推荐的全是上周买过的毛衣。
问题出在哪?
他们根本没搞清楚顾客为什么买毛衣。
AI不是算命先生,它只能根据你给的数据猜,你给的数据全是“上周买了毛衣”,它就猜“这周还想买毛衣”。
这不是AI蠢,是人懒。
银行用AI审贷款,机器算完违约率,最后还是人拍板。
这才是对的用法。
AI负责算,人负责判断。
非要让AI代替人,结果就是省了3000块客服工资,花了3万块服务器电费,还惹来一堆投诉。
数据孤岛是另一个大坑。
保险公司想用AI定价,结果客户数据散落在8个系统里,连客户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买了什么保险。
工厂要预测设备故障,结果传感器型号比员工工龄还老,数据全是错的,AI再聪明也猜不出来。
丰田的做法值得学。
他们让老师傅和AI一起干活,老师傅说“这台机器声音不对”,AI马上调出历史数据对比,比纯人工检测快3倍。
这不是AI代替人,是AI帮人。
人懂业务,AI懂数据,两者结合才是正道。
别一上来就要AI颠覆行业。
先把Excel里那些折磨人的重复劳动交给AI,比如自动核对发票、整理会议纪要。
等这些小事跑顺了,再往供应链、生产线上啃硬骨头。
AI是扳手,不是魔术棒,用它拧螺丝可以,指望它凭空变出汽车就天真了。
技术再牛也得人会用。
老板们明天就做两件事:一是问问员工“你们平时用什么工具偷懒”,二是把IT部门和技术工人的食堂安排在同一层。
有时候解决问题的不是算法,是让懂技术的人和懂业务的人坐一起吃饭。
AI不是金矿,是锄头。锄头再好,也得有人知道往哪儿挖。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悠闲破解版游戏(MIT揭AI真相80企业在用仅5获益6招破解鸿沟困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