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晚两周,娃的班级就换AI新教材,可家长群里80%的人连免费入口在哪都找不到,眼看孩子要输在起跑线。
这事儿真挺急。
2025年新版课标刚落地,学校通知单写着“至少8课时”,可老师没空细讲,只甩一句“自己先补”。
家长们一边刷手机找资源,一边被各种付费广告包围,免费的好课藏在哪儿?
其实官方早准备好了,只是没人整理。
先说低龄段。
纪录片《你好,AI》在央视频和爱奇艺都能直接看,不用会员。
火星车那段尤其炸,3分钟就把“深度学习”讲成“机器猜谜”,一年级娃也能复述。
有人担心时长,一集才12分钟,比刷短视频省眼。
8到12岁可以蹲清华的《一次看懂人工智能》。
B站有官方账号,视频里“小薇学姐”是虚拟人,但讲得比真人还带劲,举的例子全是“外卖怎么找到你家”“扫地机怎么绕开狗屎”。
跟着动手做,十分钟就能搭一个识别猫狗的网页小游戏,零代码。
如果孩子喜欢听故事,TED-ED的《像程序员一样思考》别错过。
每集开头抛一个问题:怎样让机器人找到迷宫出口?
剧情动画一结束,马上给出可视化积木块,拖拽就能跑逻辑。
评论区全是小学生晒作业,气氛比家长群热烈。
初中以上,直接上硬菜。
《MIT给孩子的AI课》官网提供中英双语PDF课件,下载完断网也能学。
第3章“训练一只AI小狗”需要十几分钟视频+5张手写表格,孩子自己拍照片上传,就能看到模型准确率从30%跳到90%,成就感拉满。
北京家长群里最火的《中学生AI微课10讲》在北大MOOC挂着,原本是给大学生开的简版,老师索性把PPT改成漫画,每讲留两道“脑洞题”,比如“用AI帮爷爷奶奶挑西瓜”,提交答案后系统自动发勋章,孩子为了集齐十个徽章,主动查资料到半夜。
不少人担心工具门槛。
清华出的《DeepSeek:从入门到精通》给出了最接地气的路线:先玩网页版“图片风格迁移”,再进阶“一句话生成PPT模板”。
实测下来,五年级学生用30分钟就能做出像模像样的春游方案,字体排版比大人还讲究。
完全零基础的,可以刷《AI for Everyone》,这门课在网易云课堂免费,视频下方配了可打印的“思维导图贴纸”,撕下来贴书桌,娃写作业抬头就能看见“数据标注”“模型训练”这些词,混个脸熟。
15岁以上如果想往竞赛走,《MIT计算机科学与Python编程导论》依旧是金标准。
新版把原来12周的课程拆成48个15分钟小视频,每一段留一道“通关暗号”,答对才能解锁下一关。
暗号其实都在刚才的例子里,逼着孩子认真看,比家长盯还管用。
别忘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登录后点“AI伴学”一栏,系统会根据孩子平时做题的速度、错题类型,推送个性化任务单。
比如口算慢的,AI直接丢来一套“超市找零”小游戏;作文没素材的,AI把刚才那部《你好,AI》的火星片段剪成10秒小视频当引子。
最惊喜的是学习报告,一眼看清“本周注意力高峰在晚上7点”“图形题正确率提升22%”,家长不用再盲猜。
英语关也得提前破。
科普分级读物《启智英语》在微信读书里能免费看,机器人那册用1400个核心词汇串起“机械臂怎样学习抓鸡蛋”。
每天读两页,既能练阅读又把AI术语提前记住,一举两得。
资源有了,怎么安排时间?
可以试试“三明治法”:周一三五饭后20分钟刷纪录片或短课,周二四做平台配套小练习,周末挑一节MIT或北大课做项目。
不追求一口气学完,保持手感最重要。
说到底,AI课不是培养小码农,而是教娃把难题拆成步骤,把“我不会”翻译成“我能不能先试试”。
这些官方免费资源已经铺好路,谁先点开,谁就先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超市寻找东西游戏(千万网友推荐的8个中小学AI学习资源附免费链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