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钢琴,不少人会想起这样的画面:穿礼服的人指尖跃动琴键,悦耳旋律里透着家境殷实、有涵养的气质。
曾几何时,它是中产家庭的标配,家长挤破头送孩子学琴,琴行开遍商圈;可如今再看,二手钢琴5000元都难出手,一年倒闭2万家门店,曾经的优雅象征怎么就卖不动了?
今天咱们就聊聊钢琴市场的过山车:它是怎么火起来的?又为何突然遇冷?现在的需求到底藏在哪?
高光时刻有多疯?钢琴在中国的黄金时代,绕不开两个关键节点。
第一个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郎朗和5岁的林浩宇一起弹奏《星光》,短短几分钟的表演火出圈。不少中产家长看着电视里的画面心动了:原来学好钢琴能登大雅之堂,孩子学这个有面子!
第二个是同期的教育政策,那会儿部分地区规定,钢琴业余考级达九级以上,中考能加10分。有家长算过账:一节钢琴课两三百块,比起补数学、英语的补习班,靠弹琴加分性价比更高。
就这么着,优雅滤镜加政策加分,点燃了全民学钢琴的热情。2000年时,全国琴童还不到1000万,到2017年直接飙升至4000万;钢琴销量更是夸张,2017年全年卖了40万台,是美国的13倍,相当于每天卖出1000台。
那会儿的钢琴行业有多赚?主流品牌珠江钢琴市值突破百亿,海伦钢琴年营收4.7亿,连锁琴行高峰期一年能开300家门店。钢琴价格也水涨船高:入门级的大几千到一两万,稍好点的要3-5万,国外高端品牌更贵,比如《绿皮书》里男主指定用的施坦威,一台三角钢琴零售价能到43万至240多万。
就算手头紧也没关系,金融机构还推出钢琴贷,让家长能分期付款买3万元的立式钢琴。在资本和家长焦虑的助推下,钢琴成了中产身份标签,行业迎来最好的日子。
3年倒闭6万家门店,企业年亏2亿谁也没想到,转折来得这么猝不及防。2018年之后,中国钢琴市场像被按下减速键,很快又踩了急刹车。
先看二手市场:2023年二手钢琴挂牌量激增300%,价格普遍不足原价的1/10,曾经卖5万的钢琴,现在5000元挂在平台上,评论区都没几个问价的。有卖家吐槽:琴盖都落灰了,只等来两个砍价的,还想压到3000块。
再看企业和门店:海伦钢琴去年亏损近1亿,珠江钢琴更惨,亏了2.36亿;中国乐器协会估计,2024年超过7000家钢琴相关门店倒闭,而2019到2021年这三年,平均每年倒闭的琴行就超2万家,三年累计倒了6万多家。
产量也大幅缩水:2018年中国钢琴产量还有35.6万台,2024年可能跌破10万台警戒线,比巅峰时少了70%。有业内人士无奈说:做了十几年钢琴生意,从没见过这么冷清的场面,感觉行业快扛不住了。
为啥短短几年,钢琴就从香饽饽变成烫手山芋?核心原因有三个,每一个都戳中了家长的顾虑。
第一个是政策变了。2021年前后,各地逐步取消体育、艺术类中考加分项目,紧接着双减政策落地,既减作业量,又减校外培训。很多孩子学钢琴本就不是因为兴趣,而是为了加分,政策一调整,家长没了动力,琴盖一盖,钢琴直接成了家里的杂物架。
第二个是孩子不够了。2017年之前,中国出生人口常年稳定在1600万左右,最高时接近1800万;可去年出生人口跌到954万,比巅峰时少了800多万。钢琴学习需要从小抓起,最佳年龄在4-6岁,最晚不超过7岁,这些减少的新生儿,直接让行业少了大批潜在生源。
第三个是回报率不高。前段时间有个视频火了:外卖小哥送餐间隙弹起商场钢琴,一曲没弹完就被催单,只能匆匆盖琴盖赶去送餐。有网友评论:钢琴学得这么好,还是得送外卖。这话虽有点绝对,但也反映了现实,艺术类专业就业难度不小。麦克斯报告显示,近5年来,音乐表演专业多次上榜本科红牌专业,岗位少、起薪低是不少毕业生的痛点。
家长们也越来越务实。现在很多家庭更愿意买扫地机器人:2024年《中国清洁电器产业白皮书》显示,85%的扫地机用户是有娃家庭,58%家里有幼儿或学龄前儿童。有家长说:每天省1小时打扫时间,陪娃读书、运动更实在,没必要把钱花在不一定有用的钢琴上。
不是没需求,而是更挑人!不过,说钢琴市场凉透了也不准确,需求并没有消失,只是变得更精准了。
最明显的是高端市场。就拿施坦威来说,2016到2021年,中国市场给它贡献的净销售额从0.46亿美元涨到1.1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有钢琴调试师发过一条日常视频:去客户家调试两台钢琴,客户家装修比五星级酒店还豪华,沙发是爱马仕的,拖鞋是迪奥的,上下楼靠家用电梯,走廊宽到能跳操;网友扒出,视频里的同款钢琴,二手价都要158万元。
这类新富阶层买钢琴,不是为了考级加分,而是追求生活品质。对他们来说,钢琴是家里偶尔发声的奢侈品,就像买艺术品、豪车一样,既能装点家居,又能在社交时成为谈资,消费热情一直很稳定。
还有一部分是真正的音乐爱好者。有位退休教师去年花8万买了台立式钢琴,她说:年轻时没条件学,现在退休了,每天弹1小时,不为别的,就图自己开心。这类消费者不跟风、不焦虑,买钢琴是为了满足兴趣,也是稳定的需求群体。
真正让市场崩盘的,其实是曾经的功利性消费群体,那些为了加分、为了中产面子逼孩子学琴的家长。一旦加分政策取消、就业前景不明朗,他们自然会放弃钢琴,这部分需求的退潮,才让行业显得格外冷清。
市场冷静了,但焦虑没消失现在的钢琴市场,更像一场挤泡沫,挤掉了政策催生的、面子驱动的虚火,留下了真正有需求的群体。它不再是中产标配,却成了精准选择:喜欢音乐的人会买,追求品质的人会买,只是不再有全民抢着学的热闹。
而背后的中产教育焦虑,其实也没消失,只是换了战场。以前家长拼钢琴、拼艺术考级,现在更愿意拼编程、拼体育,就像有网友说的,看到别人教10岁孩子学画图编程,才觉得以前逼孩子学琴,可能走了弯路。
说到底,钢琴本身没错,它还是那个能弹出悦耳旋律的乐器;只是市场错把焦虑当成了刚需,才经历了从疯狂到冷清的落差。未来的钢琴市场,或许不会再回到2017年的高光,但只要贴合真实需求,依然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毕竟,真正热爱音乐的人,从来不会因为市场波动,就放弃指尖的旋律。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钢琴块2新年破解版(二手钢琴堆成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