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价高到离谱的伦敦市中心,有这样一个“天坑”级的后花园。
它朝北,一年到头基本见不到太阳,阴暗又潮湿。
它是个下沉式的庭院,比正常地面低了一大截,感觉就像住在地下室。
更要命的是,院子里还长着几棵受法律保护的“钉子户”大树,你想动它一根树枝,都可能面临高额罚款甚至牢狱之灾。
换做是你,面对这样一个“废柴”到极点的院子,你会怎么办?
是选择自暴自弃,任其荒废,还是干脆眼不见为净,拉上窗帘假装它不存在?
我相信,99%的人可能都会选择放弃。
但是,一位名叫德克兰·巴克利(Declan Buckley)的伦敦花园设计师,却接下了这个烫手的山芋,并且,用一种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方式,把它变成了一个让所有邻居都羡慕不已的“热带雨林”!
这个故事,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花园逆袭记。
它更像是一堂生动的“逆境生存”大师课,充满了设计的智慧和人生的哲学。
它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绝境”,所谓的障碍,换个角度看,或许正是通往新世界的垫脚石。
如果你也正被生活中的种种限制所困扰,觉得前路无望,那么,请一定花几分钟时间,读完这个故事。
它或许不能立刻解决你的所有问题,但它绝对能给你带来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和一份“化腐朽为神奇”的勇气。
故事的起点,是伦敦一栋大型豪宅的底层。
这个后花园的面积其实并不算小,长13米,宽6米,足有78平米。
但在寸土寸金的伦敦,它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老大难”。
它的“硬伤”,多到令人发指:
第一个,也是最致命的:朝向差,光照严重不足。
朝北的下沉式庭院,意味着它几乎与阳光绝缘。
绝大多数我们喜爱的开花植物,在这里都无法生存。
没有了鲜花的点缀,花园的魅力至少要打掉一半。
第二个:空间压抑,视野受限。
下沉式的结构,让人身处其中,如同坐井观天。
四周是高高的建筑墙壁,抬头只能看到一小片天空,压抑感十足。
第三个:限制极多,束手束脚。
院子里那几棵受《城市树木保护法》保护的成年桦树,是整个改造项目中最大的“拦路虎”。
它们不仅遮挡了本就稀缺的光线,巨大的树根也让地下的施工变得异常困难。
设计师的任何方案,都必须小心翼翼地绕开它们。
面对这样一个“debuff叠满”的场地,任何一个经验不足的设计师,恐怕都会感到束手无策。
但德克兰·巴克利,这位在伦敦园艺界摸爬滚打了多年的“老炮儿”,却从这些看似无解的难题中,看到了机会。
他后来说了一句极富哲理的话:“在阴凉的花园里,繁花盛开的机会不多,因此设计的重点必须转向植物的质感和形态。”
这句话,直接点亮了整个项目的设计思路。
既然无法拥有姹紫嫣红的“面子”,那就去追求极致丰富的“里子”!
巴克利放弃了让花园开满鲜花的不切实际的幻想,转而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对观叶植物的极致运用上。
他要用成千上万片形态各异、颜色深浅不一的叶子,编织出一个充满戏剧感和神秘感的绿色王国。
他的改造策略,可以总结为三大战术:“造梦”、“破局”和“点睛”。
“造梦”——用植物的“夸张”对抗空间的“压抑”
为了打破下沉式庭院带来的压抑感,巴克利反其道而行之,没有选择小巧玲珑的植物,而是大胆地引入了几种叶片形态极为夸张、充满异国情调的大型植物,作为整个花园的“视觉炸弹”。
在花园的东端,也就是从主要的休息区望过去,视线的尽头,他种下了三样“镇园之宝”:
Tetrapanax papyrifer 'Rex':这种植物的叶片巨大无比,裂片深邃,形态如同史前巨兽的脚印,一出场就自带王者气场,瞬间为整个空间注入了原始丛林般的野性与力量。
Dicksonia antarctica: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树蕨。它高大的树干和从顶端优雅展开的巨大羽状叶片,让人仿佛瞬间穿越到了《侏罗纪公园》。
Fatsia japonica 'Tsumugi-shibori:这种植物的叶片形如张开的手掌,上面布满了如同蜘蛛网般的白色斑纹,在阴暗的环境中,显得格外亮眼,为整个深绿色的背景增添了一抹灵动与精致。
这三种大型植物的组合,形成了一个极具冲击力的视觉焦点。
它们夸张的形态和蓬勃的生命力,有效地对抗了空间的局促与压抑,成功地在心理上为居住者营造出一种“身处斗室,心在雨林”的梦幻感觉。
战“破局”——用层次的“丰富”对抗光线的“单一”
有了视觉焦点,如何让整个画面变得更加丰富耐看?
巴克利运用了大量的蕨类植物和中小型观叶植物,来编织一张层次极为丰富的“绿色地毯”。
他深知,在光线单一的环境中,色彩的变化是有限的,但质感和形态的变化却是无穷的。
他精心挑选了多毛蕨、日本冬青蕨、铁线蕨等形态各异的蕨类植物,有的叶片光亮如革,有的则轻柔如羽。
这些蕨类与麦冬、大叶山麦冬等多年生地被植物穿插种植,形成了一个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绿色基底。
而在中心区域,他则种植了姿态轻盈、叶色多变的南天竹。
南天竹的新叶在春天呈现出迷人的锈红色,夏季转为翠绿,秋季又会染上鲜红,为这个以绿色为主调的花园,带来了宝贵的色彩节奏。
更妙的是,他还引入了一种名为“柔情十大功劳”(Mahonia eurybracteata subsp. ganpinensis 'Soft Caress')的灌木。
这种植物的叶片形如竹叶,但质地却极为柔软,不像传统十大功劳那样带刺。
它不仅在视觉上提供了独特的线状元素,更在触觉上带来了惊喜。
通过这种精心的排布,巴克利成功地用几十种深浅不一的绿色,和千变万化的叶片形态,创造出了一个虽然没有繁花,却比花园本身更加丰富、更加耐人寻味的景观。
“点睛”——用细节的“考究”对抗场地的“粗糙”
一个顶级的设计,必然是细节控。在这个项目中,巴克利对细节的打磨,同样令人拍案叫绝。
首先是地面材质的运用。
他没有简单地用一种材料铺满整个地面,而是采用了“三段式”的设计。
从室内客厅延伸出来的是一块抛光的混凝土平台,营造出室内外一体的错觉;、
接着,地面过渡为粗粝的砾石,增加了行走的趣味性和自然感;
最后,在休息区的地面,又恢复为光滑的水泥,确保了家具摆放的平稳和舒适。
这三种材质的无缝衔接,不仅在功能上划分了空间,更在视觉上创造了一种优雅的渐变和节奏。
其次是听觉和生机的营造。
在花园的一角,他设置了一个极简风格的小型高架水池。
潺潺的流水声,打破了空间的沉寂,为花园注入了灵魂。
这汪清水,很快就吸引了金翅雀等鸟类前来饮水、嬉戏,让整个花园瞬间充满了生机和灵气。
最后是夜间照明的设计。
巴克利没有采用刺眼的强光照明,而是选择了简单的向上投光灯,从下往上,轻轻地打在那些姿态优美的植物叶片上。
夜幕降临后,整个花园便沉浸在一片静谧而梦幻的绿光之中,那些叶片的轮廓和脉络在光影下显得愈发清晰、动人,呈现出与白天截然不同的神秘之美。
最终,这个曾经被认为是伦敦“最惨”的后院,在德克兰·巴克利的手中,完成了一次史诗级的逆袭。
它不再是一个令人沮丧的“问题庭院”,而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避世天堂”。
一个即使在最阴郁的日子里,也能为居住者提供慰藉和力量的精神角落。
这个项目,给了我们一个极其重要的启示:限制,从来不是平庸的借口,而是创造的开始。
当我们抱怨空间太小,光线太差,预算太少时,我们是否想过,或许正是这些限制,在逼迫我们去思考更具创意、更本质的解决方案?
就像巴克利,正是因为无法种植鲜花,他才将观叶植物的美学价值,挖掘到了极致。
正是因为无法移动大树,他才因地制宜,将它们变成了花园里最美的风景。
#花园##花园设计#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绿色王国之无敌版(最惨后院终年不见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