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风暴前线攻略(炮火大本营细述越战中的美军前线阵地)

沙漠风暴前线攻略(炮火大本营细述越战中的美军前线阵地)

admin 2025-10-31 资讯 1 次浏览 0个评论

越南战场上,最常见的火炮不是别的,就是那几种口径不同的榴弹炮,尤其是105毫米的“105”。

炮火“大本营”——细述越战中的美军前线阵地

这些炮其实像个老朋友,哪里打仗哪里就能见到。战史里有好几次能说明它们有多重要。拿1971年的“兰山719”来说,美军和南越想压制四十多公里外的补给线路,结果才发现手里那种155毫米M114A1射程不够用,只好在山头上密集布十一处火力支援基地,填补射程的空白。那种情况很直白:炮打不到,就得把炮搬得更前,更分散,辛苦是一定的。再看1968年4月30日,第三海军陆战师第四团H连在越门河碰上兵力占优的北越部队,增援一到,战斗升级,连长叫了空中和炮兵支援,155毫米炮弹压上去,十六天的拉锯里,M114A1当了顶梁柱。更早的1966年“圣诞之战”,当“鸟儿”基地差点被攻进去,炮手最后只剩一门105,用“蜂巢弹”顶住了,暂时稳了阵脚。1971年5月8日,古芝西北的“勇士”基地,士兵正给203自行炮搬弹;同年7月,M101A1车队从越南撤离。这些事儿把这些老式榴弹炮的身影,从二战到法越战争,一直拉到了越南战争里。

说型号,要把轻、中、重分清楚。轻型的就是M101A1和M102这两款105毫米牵引炮。M101A1自重约2.25吨,M102更轻,约1.36吨。两者都用大约14.5公斤的弹,射程差不多在11.5公里上下。M101A1一组通常八人,有时六个人也能拼着干;极限射速可到每分钟十发,但正常作业时多维持在每分钟三发左右。它的炮闩是水平滑动楔形,反冲靠液压气动吸收,架稳了位移小,仰角能到65度。M102更轻机动,仰角能升到75度,山地和丛林里高角度射击更方便,越南地形正好需要这种灵活性。

炮火“大本营”——细述越战中的美军前线阵地

中口径的代表就是M114A1,155毫米牵引榴弹炮。自重约5.76吨,弹重约43公斤,射程约14.6公里。这炮路子老得可以追溯回三十年代末,1941年以M1量产,后面又改进出M1A1,1962年改名M114A1,产量很大,停产前超过一万门不是吹的。炮组常配十一人,最大射速四发/分钟,持续射击能维持一到两发/分钟。能打高爆、白磷、烟雾这类常规弹,理论上还能发射战术核弹,但越南战场上主要就是高爆和白磷。为了机动,这炮还能被CH-46、CH-47或CH-53等直升机吊走,方便把火力往前挪。

重口径就以自行炮为主。M110那种203毫米自行榴弹炮自重大约26.5吨,弹重约90公斤,射程大约16.8公里。M107175毫米自行加农炮自重约28.16吨,弹重78.9公斤,射程能到32.7公里。203毫米威力大,对抗掩体和火力点很有效,但射速慢,最多两发/分钟,持续射击更慢。有人抱怨射程不够,后来通过延长炮管和改良弹药,才让它的性能往前走一步,像M110A2就后来还出现在1991年沙漠风暴里。

炮火“大本营”——细述越战中的美军前线阵地

把这些炮搬上战场,不是你想象的开卡车那么简单。炮进入或离开基地,靠两条路:公路机动和空中吊运。公路机动就是整队开过去,车队常常有十几辆车,路上有地雷、伏击还有路况问题,步步要小心。空运就更复杂:把一个炮兵连空运过去,通常要六趟CH-54和二十三到二十五趟CH-47。一波运输通常安排一架CH-54加三到四架CH-47,来回跑好几遍,整个流程往往要一整天。CH-54主要吊炮和弹药,CH-47把炮手、个人装备和材料运过去。等炮落地,场面挺忙乱的:直升机慢慢放下,士兵得在风、雨或阳光下迅速把炮架好,瞄准预定方向,赶在敌人找到目标前进入射击状态。

布置基地很讲究,既要打得准,也要抗打。先遣队先去找点,划炮位,和步兵、工兵一起把场地铺平,确保炮能覆盖必要的射角。基地里有个口头概念叫“360度”,意思是理论上每门炮都能把射线转向任何方向。实务上牵引炮转向累人,M101那种大脚一摊,得几个人抬;M102轻,转起来省事。有人动了脑筋,发明了旋转底座,让牵引炮像装了个转盘,移动角度时就省力不少。像第六炮兵团的纳撒尼尔·福斯特中尉,就给M114设计过这样的底座,后来不少地方推广用了。自行炮因为能靠履带转向,方便,但不能空运,所以上阵频率受限。

炮火“大本营”——细述越战中的美军前线阵地

基地里还有个“神经中枢”,就是火控中心。前线观察员、空中控制员、侦察情报都汇到这儿,火控中心把每次射击细化成一张纸:哪门炮,方位角多少,仰角、偏差、弹种、引信、推进药包都写得明明白白。开火流程很讲究细节:有人把弹头上的保险耳拆掉,拧上引信;有人把弹装上炮,炮长站在望远镜后报告弹着点;炮手拉射击绳,报“准备完毕”,下令“开火”。第一发一出去,观察员看了弹着点,火控中心调整,后面就是密集射击。

任务形式多样。会有试射来检验设备,会有防御火力任务保护友军,会有骚扰和阻截来扰乱敌人集结,会接触火支援临时支援遭遇战的部队,还有同时弹着,把一片地短时间压成弹雨,必要时还会用照明弹把夜战变成白天。没时间搞坐标的紧急情况,就用“伐木”式的平射或俯射,靠直瞄把靠近的敌人逼退。

炮火“大本营”——细述越战中的美军前线阵地

弹药花样挺多。以105为例,高爆、霰弹、白磷、照明、烟雾、反坦克、催泪、人员杀伤弹样样有。专门对付丛林里藏匿的敌人,人员杀伤弹做了不少改进。1961年开发的“改进型常规弹药”是针对105设计的,弹体会裂成更小碎片;1966年出现的“人员杀伤追踪弹”,也叫“蜂巢弹”,爆炸后能向周围撒出大量钢镖,文献里写着最多达八千枚,散布半径可达300米。这种弹药在基地防御上算是最后一道屏障,几门炮一起打,能形成一片密集的致命带。还有那种火箭助推弹,在弹体后面装火箭,牺牲一点精度换取更远的射程,战术上就是能打得更远些,代价是精确度和杀伤集中度下降。

防御战术也很讲究。炮兵常用的有延时引信,让弹在离地几米高爆炸,用来打匍匐前进的敌兵,大家口里叫“初级杀手战法”;203毫米同理,被称为“高级杀手”。细说起来,这些都是把武器属性和地形、敌情结合起来的结果,不是盲打。

炮火“大本营”——细述越战中的美军前线阵地

基地日常是重复又实在的活计。有人在烈日下半裸装弹,有人撑着油布在倾盆大雨中记录弹着。发射时,基座炮先开,其他炮按节奏跟进;有人盯望远镜记录弹着点,有人不停调角度补偏差;有时炮声会整夜不断,直到弹药告罄或任务结束。士兵们聊天最多的,不是理论,而是怎么在泥泞、丛林、山坡里把这些重东西放到对的位置,让每发弹都有用。看着他们忙活,你会觉得这些古老的金属玩意儿,在真正的战场上,靠的是人,靠的是细活儿和经验。

镜头经常定格在那种时刻:火控中心一句令下,全队齐射,浓烟冲天,弹着点被打成一片,双方都在算着账——这发弹换来了什么,这一夜值不值。

炮火“大本营”——细述越战中的美军前线阵地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沙漠风暴前线攻略(炮火大本营细述越战中的美军前线阵地)》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